缅甸华人社团现状与前景(林清风 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社团 发布于2018-03-27 09:41:14 共117994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华人社团现状与前景(林清风 张平)

林清风 张平

一、 综述

    缅甸华侨社团的产生始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即公元1773年,滇侨在缅京阿瓦创建观音寺。当时的汉式庙宇同时也发挥了社团功能,即宫庙不仅是客商经贸活动中心,他们的驻足地;同时又是联络乡情,为同侨排难解纷的场所。缅华社团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几年的历史。

    除宫庙之外,最早的社团则是1853年(即清咸丰二年)在仰光广东观音寺古庙“开圩”接纳新丁的洪顺总堂,这是粤侨的洪门组织。

    于1888年(即清光绪八年)成立的闽侨的青莲堂和胜公司,成为洪门的两大门派。并与公元1868年(即清同治七年)成立的老式组织“仰光建德总堂”,成为当时仰光三大团体,曾左右缅华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宗姓团体是闽侨的颖川公司,它成立于公元1845年(即清道光二十六年)。

    最早的同乡会是粤侨的宁阳会馆,它成立于公元1864年(即清同治四年)。

    最早的商业团体是中华商务总会,它成立于公元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三年),是今日缅甸华商商会的前身。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中,缅华社会先后成立了上百个宗亲会、同乡会和商业团体,至此,缅华社团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二、缅华社团现状

    二战后,缅华社团究竟有多少,至今仍不见较权威的统计资料,以下是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加以推论,但仅反映了仰光市的缅华社团状况,仅供参考。

    (1) 战前缅华社团统计简表(1941年)

    表是据1941年3月,当时国民党政府驻仰光总领事呈送的缅甸华侨概况的调查报告中的缅华社团部分整理而成的简表。其中,除了四个是缅属社团之外,其它均为仰光市的缅甸华侨社团,按其性质分类数目及比例。

    表(1)战前缅华社团类别数目及其比例(1941年)

            类别数目                 比例            (%)

        救国及慈善救护事业团体        13              10%

        商业团体                      10               8%

        地域团体(同乡会)            23              18%

        家族团体(宗姓团体)          43              35%

        教育及文化团体                 6               5%

        职业团体                      10               8%

        宗教团体                       5               4%

        妇联团体                       1               1%

        一般性质团体                   7               6%

        娱乐团体                       6               5%

    表(2)1951年缅甸华侨兴商总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特刊

                    仰光市华侨机关社团名录

        类别           数目      比例     类别         数目     比例

        宗亲会          99       42%    洪门等团体      20       9%  

        同乡会          27       12%    职工团体        17       7%

 文体、青年、妇女团体   23       10%    校友会          17       7%

       工商、同业会     22       10%    宗教团体         8       3%

    合计:233个

    又据1960年4月中旬,周恩来总理访缅,仰光有139个社团组成欢迎筹备会,约6000名华侨华人加入欢迎行列。倘若再加上政治理念不同的社团,估计仰光市的华侨社团会有150个左右。

    再根据侨史学家方雄普先生按照《缅甸华报》反映出来的仰光华人社团资料,经整理后编制以下简表:

    表(3)仰光华侨社团类别数目及其比例简表(2000年)

      类别           数目     比例     类别     数目    比例

      宗亲会          67      44%    洪门等团体  10      7%

      同乡会          25      17%     校友会      6      4%    

文体、青年、妇女团体  19       13%    宗教团体    4      3%

   工商、同业会       15       10%      其它      3      2%

    合计:149个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从战后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缅华社团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之后,在逐渐恢复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先后成立了约二十个新社团。

    表(4)战后成立的缅华社团

       名称              成立时间           原称

    缅华文化艺术协会      1947年        华侨文艺社、缅华文化协会、缅华文化工作者协会等

    朱波吟社              1948年      

    缅华教师联合会        1949年初      

    缅华学联              1949年3月

    沈尤吴兴堂            1951年

    缅华青年协进会        1951年5月1日

    三山青协              1951年7月15日

    永清华侨互助会        1952年8月1日

    缅华工商协进会        1953年1月4日

    缅华工联裁缝工会      1953年7月22日

    海燕歌咏团            1955年             学联歌咏队

    缅华汉剧团            1956年5月10日      汉剧小组

    缅华粤剧团            1960年1月22日    

    缅甸云南总会          1995年9月     仰光云南同乡会和仰光云南自由青年社合并组成的新社团

    广东工商总会          1999年          

    缅华福州三山同乡会    2000年4月          仰光三山会馆与缅华三山协会合并组成的新社团

    简介几个战前缅华社团

    (1)缅甸华侨救灾总会,成立于1937年7月29日,设于仰光,各地有支会或分会。1951年改为“缅华救济委员会”,1982年8月12日再次改为今日的“仰光华侨慈善会”。

    (2) 缅华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935年1月6日。战后于1946年6月1 日成立的妇女团体,改称为“仰光华侨妇女协会”。今称“缅华妇女协会”。

    (3) 仰光华侨互助会,战前系“缅华店员救济会”。战后于1947年8月24日成立,改称“缅华店员联合会”,在缅属重要城镇设有分会或联络处。今又改称“仰光华侨互助会”,“缅华互助会”。

    以上数据显示,目前仍有活动的仰光市华人社团约150个左右。其中排第一的是宗姓团体,排第二的则是同乡会。这一切有力证明了今日仰光华人社团的主体仍然是传统的组织形成,而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缅甸华商商会。

三 、缅华社团功能的演变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宫庙与社团合而为一时期,宫庙除了作为祭祀祈祷,寄托神灵庇护和恩赐,满足精神信仰之所托;举办慈善事业的中心之外,还兼作华侨和华侨团体聚会议事办公,洽谈商务等公共活动场所。此外,又是联络乡亲,共话家常,互通家乡讯息之场所。如阿瓦的观音寺,八莫的关帝庙,丹老的天后宫等。

    早期的缅华社团的功能还有:协助同乡办理入境手续;协助安置同乡的食宿和就业,排忧解难,协助解决华侨的内部纷争;协助在当地去世的同乡遗骸运回家乡安葬;举办春秋两祭;联络乡谊等。

    据史料记载,公元752一年1885是雍籍牙王朝统治时期,是缅甸的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由海路移殖缅甸的闽、粤侨日渐增多,尤其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大批闽、粤侨徙居缅甸。洪门组织原是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它们唯一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为恢复汉族江山而奋斗,随着大批闽粤侨移殖缅甸,也把洪门组织带到缅甸。因此,粤侨成立的洪顺堂,闽侨成立的青莲堂和胜公司,虽名称各异,但均属洪门两大门派,以及公元1868年创建的建德堂,其宗旨是保护侨民,形成了这一时期仰光颇具影响力的大团体,曾左右缅华社会。

    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缅甸华侨特别关注祖国的政治变化,并参与其中,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民族革命和抗日战争,同时也支持居住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法西斯战争。此时亦开始创办学校和报馆,宣传革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1948年元月4日缅甸摆脱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1950年中缅建立邦交之后,缅华社团开始关注并致力中缅友好,推动华侨加入当地国籍,努力融入主流社会,并积极参与缅甸传统节庆活动,举办慈善公益事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中缅两国人民曾发生众所周知的不愉快事件,此后,缅华社团经历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冬眠时期”,缅华多数社团几乎停止了一切会务活动。1990年,按有关规定,缅华社团重新登记,形成了以宗亲会、同乡会、校友会,以及商会为主体的华人社团。其主要功能是联络感情,举办慈善公益事业和致力于中缅友好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的环境中,作为华人社团,精诚团结合作,传承中华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的缅华社团,这也应该是华人社团永恒的功能吧!

四、与时俱进  改革发展

    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缅华社团领导层中,六七十岁的老人居多。许多中青年华裔,一方面忙于做生意,另一方面对中华文化感受不深,对社团工作关心较少。调查报告认为,缅华社团领导层后继无人的状况比较严重。

    领导层老化,中青年人对社团活动不太感兴趣,对中华文化感受不深,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必将影响社团的发展,一定要引起社团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逐渐改变这种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新登记后的华人社团,在逐渐恢复活动的基础上,开始了它的改革发展进程。不少华人社团,适应了时代潮流,进行了改革,修改章程,完善机制,重新整合,是这次改革的特点。在改革中体现了民主办会精神,以民主选举方式选举产生各级领导成员;废除终身制,明确规定主要领导成员的任期,此举有利于培养接班人。有的几十年停止活动的社团正式复办,百年社团恢复了青春活力。

    是次改革已经从仰光扩展至缅属各地,尤其是曼德勒、毛淡棉和勃东线一带城镇,改革之火,大有燎原之势。九十年代初以来,华人社团日趋活跃,同时也呈现了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和谐气氛。增强民主意识,思想开放,适应潮流,必将为华人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五、新生代华裔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新生代华裔,即指缅甸独立后出生的这一代华裔。1948年元月4日,缅甸摆脱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948年4月22日缅甸国会通过外侨入籍法案。1958年2月26日,双重国籍例案指明:中缅混血者可保有缅甸国籍,只要他们未向使馆登记或领取护照。按以上数据和案例,缅甸独立后出生的华裔侨生,照理是可以自然地成为缅籍华人。但这部分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手头没有可靠资料查考。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分人已步入中年行列。当前华人经济实际上掌握在这一代华裔侨生手中,他们接受过缅甸中高等教育,他们中的一部分还接受正规的华文教育,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富有创意,有胆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处在经济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给他们创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的活动平台。

    这一代华裔侨生,在各类社团中还肩负重要职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缅华社团的接班人,必将左右缅华社会的未来。但是,这一代华裔侨生接受华文教育的不多,即使他们中的部分赶上最后一班车,时间短暂,其后是非正规的华文补习。因此,他们的华文功底肤浅,对中华文化认识不深。目前五十岁上下识华文和会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人不会太多。这一代华裔侨生几乎是在闭关锁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祖籍国的认识不深,对外界知之不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到外界,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

    上述种种,是这一代华裔侨生的特点和先天不足之处,但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予以弥补。然而,目前他们仍处在创业打基础的人生重要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国有化运动中,他们的祖父辈创立起来的经济基础被严重削毁了。今天他们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倘若他们不敢去面对,抓紧新机遇,他们终将失去一切。因此,他们在拼经济的关键时刻,也许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社会事务,包括社团活动。

    因此,有学者才在调查报告中得出“中青年人对社团工作关注较少”的结论。我们并不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但我们认为这并非普遍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十分关注社团的发展,并参与其中,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社团发展需要他们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付出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六、缅华正在走向世界

    据资料,东南亚各国中缅甸的华侨华人数目最少,经济实力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国有化运动严重削弱了,使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中,缅甸华侨华人缺了席;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自我边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缅甸新政权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后,缅甸华侨华人才开始又积累资本,使他们还没有足够雄厚资本向海外发展,这是历史因素。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今日的华商不仅在传统的商业领域有所发展外,还在加工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饰业、养殖业、运输及餐饮业等领域亦有长足的发展。至此,原始资本的积累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地步,缅甸华商开始与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商沟通和交流,寻找商机,发展经济,从而融入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在这里缅甸华商商会,广东工商总会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七、结

    从宫庙的创建,社团的正式产生,至今二百三十余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延烧至今。

    宫庙作为人们精神信仰之所托,而社团则是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深信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只是社团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演变其社会功能罢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