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交流进益多——记第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澳洲:黄惠元)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2-10-09 21:57:53 共2422人阅读
文章导读 研修交流进益多——记第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澳洲:黄惠元)

 

研修交流进益多

——记第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澳洲墨尔本日报副社长 黄惠元

    由中国国务院侨办宣传司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第7期海外华文传媒高级研修班,于6月初,在厦门举行。来自全球25个国家,39 名媒体代表应邀参加。研修毕,赴吉林,辽宁参访考察。我有幸应邀,代表我们报,参加了这次研修 ,参访 , 考察的全程活动,收获丰硕,值得记述。

    研修班的地点是在厦门华侨大学校内。6月8日 及10 日两天,校方请了五位专家学者,作了五场内容不同的专题演讲。依序是:
张铭清教授:讲题:“台湾传媒生态新观察”;
黄鸣奋教授:“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传媒现状与走向”;
刘文辉博士:“新闻采写的‘道’与‘术’”;
严纯钧教授:“新形势下两岸传播的现实与构思”;
杨春时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聆听了他们几位的演讲后我总的感觉是,他们的理论思想是实事求是,开明,开放,务实,明智的,而不是偏执于某种僵化了的思想主义,这很可贵,让我敬佩。我任我们报主笔20 多年,1997年出版了中英对照社论集第一集,明年或者后年,计划出第2集。我的时评政论内容主要涉及澳洲,国际,及两岸等三方面的政局,其中谈两岸问题的分量不少。上述专家的讲题,有三个是论述两岸传媒的现状及影响,一题是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这些恰恰也是我所关注的。他们所谈论点,有些和我不谋而合,这很令我高兴,认为有了同道知音。 有的是我所未知的,听后吸取,增广知识,很有进益。同时,我也在课堂上,作两次发言,以海外华人报人的立场观点,对他们的论点,予以补充和商榷,让与会者都听到我的声音和想法,也向他们请教,起着交流互动的作用,这些就是我这次参加研修班最大的收获。此外,这同班39位来自25个不同国家的学友,遍布全球五大洲: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和非洲,每人所处国情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闲谈交流中,了解了不少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增加见闻,扩大视野,交了好几位知心朋友,也是一项收获。

    以下,要谈我听完五位专家学者演讲后的一些理解和感受,算是心得吧。

传媒应促进两岸和好

    第一位主讲者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他说,包括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世界各方对两岸关系问题的发展,非常关注,他这次的讲话只能作为媒体老兵在同行中提供一些 "两岸关系 "交流的资料。

    他的讲话大约分4个部分:首先,他回顾了从1987年9月,台湾记者李永得赴大陆采访的破冰之旅开始,到近年来两岸媒体交流为止的概况,中间民进党陈水扁执政,两岸媒体交流倒退之外,其它时期进展基本良好,交流日趋频密。他指出:两岸关系今天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老兵赴陆探亲等等,但媒体交流互动,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其次,他承认,两岸媒体交流仍存某些问题;他认为台湾问题应以和为贵,须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的统一;。他说,一般而言,解决彼此双方的敌对关系,只有三项可能,首先是一方消灭了对方,其次是对方投降,第三是双方签署永久和平协议。但这三项有的不可行,有的时机未成熟,因此,两岸关系的问题至今还是不能解决。在条件未成熟时,不能强行统一。目前,无论是大陆方面,或者是台湾方面,皆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两岸交流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从经济合作往来到政治协商中间,有个文化教育交流领域,有助于克服历史存在的纠结。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都希望传媒能协助推动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和好。

    在说到华文媒体的力量时,张铭清教授说,华文媒体至今仍陷于弱势,并不能与英文媒体或西方媒体分庭抗礼。然而,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华文媒体愈加团结和发展,是否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能与英文媒体平起平坐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张教授在讲话过程中,承认台湾的民主文明和文化程度,总的水平均高于大陆。至于媒体报导坏事多于好事,引起一些官员不满,他认为,所谓坏事,要看是否事实,如果是事实,不是造谣,那么相关部门就应反省检讨。

    众所周知,大陆的海协会虽说是民间组织,实际上具半官方性质。他的言论很有分量和权威性,在今天的大陆,说这些实事求是的话,是很开明开放而睿智的。这很令我敬佩。(按:上面所引他的讲话,是参考大陆传媒曾报导,及我的记录和回忆整理的,如与张教授的原文原意有出入,由我负责)。

    更令我高兴的是,他的两岸关系的论述,很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所以他的演讲一结束,我就举手发言,谈我的看法。1999年,莫纳什大学亚研所,曾邀请我就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作专题演讲,我提出“四和两反一目标”的主张。四和是:双方应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解合作,至将来时机条件成熟,才共同协商和平统一。两反是反对台独,和反对急统,尤其是武力急统。和平统一的目标是两岸均能实现并完善民主宪政,振兴中华。我提这些有三个用意:一是对局势可能演变的估计与判断;二是向两岸执政当局提出建议;三是表达我们海外华人的期望。也就是说,我是以海外炎黄子孙关注母国前途的意念出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谋献策,尽一点心力。我很欣慰,因为两岸关系演变的总趋势,基本上符合我的愿望,也说明我的判断正确,目前两岸离民主和统虽很遥远,但已进入和解合作,和平发展时期,双方已签订了16项协议,正朝着两利双赢方向发展。

    然而,诚如张教授所言, 双方仍未签署永久和平协议,从法理言,敌对状态仍未真正结束。依我观察,两岸各存有一股势力,会阻挠破坏两岸和解合作,和平发展,以及民主和统:在台湾,是台独分离主义者,在大陆是反对深化改革的回头保守派。

    台独分离主义,不承认一中,不承认“9.2共识”,内挑拨族群矛盾,撕裂台湾社会,外,挑衅大陆,制造麻烦,破坏海峡及地区和平,是一股非常危险势力,应坚决反对;大陆这边,有回头派和停滞派合成的保守派,反对深化改革,反对民主宪政,如果这派得势,大陆会开历史倒车,32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会毁于一旦。到那时,两岸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南辕北辙,双方严重对立,永无统合之日,民族振兴,成为泡影。所以在台湾,我们坚决支持以泛蓝为主的民主派,反对台独,在大陆,我们坚决支持改革派,反对保守倒退。这样,我所主张的“四和”,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才有可能。上引张教授说:“

    双方都希望传媒能协助推动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和好。”很好,我们乐意,事实上,我过去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已经这样做,现在这样做,将来还会这样做。但也希望两岸当局,了解我们的心意,认真倾听我们的呼声!

新科技应用普及 民生改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黄鸣奋教授所讲“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传媒现状与走向”,其内容对于我是全新的,首次听闻,是新知识。通过他的演讲,我对计算机新科技在大陆的应用对大陆社会的影响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有所了解。为了不失真,请允许我当文抄公,转录他最要紧的几段数据,加以评析。

    他的演讲一开始就从宏观角度,概括地勾勒出一个概貌,说:“20世纪中叶爆发的以计算机为龙头的新媒体革命席卷全球,对中国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过大约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由贫媒体向富媒体的转变,迈入了信息时代。
网民数量、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

    他指出,中国传媒数字化大致经历三发展阶段:(一)酝酿阶段,是由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二)起步阶段是由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三)繁荣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

    读者读到这段时,敬请留意,黄教授所说的第一阶段,正是毛泽东掌政时期,大陆人民正受反右,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及文革三大灾难的折磨,温饱尚且成问题,还谈什么计算机新科技的应用?兼之,毛泽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无意也不可能从外国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所以,计算机新科技,尽管外国已起步,大陆仍在酝酿阶段,落后了很远。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发展,新科技的应用,才进入起步和繁荣阶段,目前的情况如何呢?请看黄教授提供的几个数字:“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国内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 48.7%。另据工信部统计,手机用户到2012年初已经超过10亿。.”

    看来这些统计数字不可能造假,我在大陆访游,所经城市大街小巷,常看到路人拿着手机通话,可见其普及程度。这些事象,说明大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是很显著的,这是改革开放的政绩之一。

    计算机新科技的应用,对中国大陆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他说:“总的来看,新媒体有利于增进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更妙的是,他指出:“尽管中 国仍然被许多西方人士视为集权国家,但是,公民在法制范围内发表意见(包括对政府进行批评)的自由度比以前大了许多,这和新媒体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就是说,大陆人民言论自由度比前高,计算机新科技的恩赐,是因素之一。因这些东西,不易监控。

    然而,也有负面影响,就是中国大陆曾出现所谓“十大谣言”。这些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作为渠道的网络、手机起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面对这情况,政府主管部门将加强传媒管理,整顿不良之风。”

    我很担心,如果政府以“整顿不良之风”为名,加强对新传媒管理,好坏一起管控下来,那么,上述那点“包括对政府进行批评”的自由度,也被管控压制下去,那就糟了。其实,那些坏人,利用新科技,新传媒散布谎言,造谣生事,在西方民主国家,也常发生,但西方法治完善,依法追究,予以制裁。同样,中国也可订立法规,专惩处那些坏分子,才能产生去恶扬善的作用。

新闻统一口径弊端多

    颜纯钧教授讲“新形势下两岸传播的现实与构思”.分形势的变化,两岸传播的现状,及两岸传播的构想三大部分.

    在谈两岸的媒介生态现状时,有两段批评两岸各存弊端的话很精彩。他说:“大陆方面传播受到严格控制,“统一口径”是基本策略和新闻纪律。”紧接着,他指出这样做就产生五项弊端:(A)制造冗余;(B)过度政治化;(C)可信度下降;(D)反应迟钝;(E)不利回旋 。

    台湾方面也有两大弊端:“(A)新闻戏剧化。“每天的屏幕很热闹,象个大舞台。”(吕新雨) ;(B )滥用新闻自由 。“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台湾并没有发展出优良的电视文化。”

    他所说的大陆方面严格控制传媒,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没有开放报禁,所有报刊均为官办,不止“口径一致”,而且舆论一律,报喜不报忧,打开大陆报纸一看,到处莺歌燕舞,欣欣向荣。很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黑暗面,都被掩盖掉了,到了饱和度,就发生暴乱或群体事件。反之,看西方先进国家和我们澳洲,报刊均为民办,打开一看,多为报忧,少数报喜。外间不知,以为我们澳洲社会一片漆黑,人民生活痛苦。听说北朝鲜的学生课本,形容“南部同胞,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久前,据报载,北朝鲜把全世界国家作幸福排名,中国大陆排第一,北朝鲜自己“谦虚”地排名第二,美国包尾。北朝鲜会不会是根据各国内部报刊的社会新闻去作统计呢?我不知道。如果是,它是有根据的,但凭这种“根据”而得出的结论,是何等荒谬绝伦,荒唐可笑。实际上,像我们澳洲传媒报刊报忧多于报喜,是把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及不公,不义等等不合理事象揭露出来,摆上桌面,引起朝野双方,上下各界的全社会关注,使问题能及时解决,矛盾能及时化解,不合理事象能及时改善,一句话,把坏事消弭于萌芽状态,所以从整体看,我们澳洲社会,是在安和乐利中,平稳地向前发展的。我所居住的墨尔本,数度被国际学术机构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可谓实至名归。话说回来,我们澳洲能达致今天的文明先进程度,当然是取决于多种因素,而言论自由,传媒能发挥它的功能,促进社会进步,是因素之一,也不可否认。这些,都可以给中国大陆作参考借鉴。当然,要求发展中的中国,言论开放到像澳洲这种程度,是不切实际的苛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逐步开放言论和报禁,是有可能和有必要的。

民主法制高 新闻真实多

    刘文辉博士的“新闻采写的‘道’与‘术’”主要有两“道”十“术”。两道是:一,“新闻真实的雾霭”;二,“新闻真实的本相”。说的是新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阐释第一道时,他有一段结论:“新闻真实具有主观性,但是新闻真实的主观性只能是锁在铁笼中的野兽,不能打开铁笼子,放出这只野兽。也就是说主观性的存在,只能是在“理解的历史性”前提下的存在。”

    这段话初看有些玄虚难解,但如认真揣摩,会发现非常正确,精彩。请问,“铁笼中的野兽”指的是谁?在什么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这野兽会出笼伤人?

    要回答这问题,请回顾一下现代世界史。萨达姆在统治伊拉克时期,连任多届总统,每次任期届满,都搞选举把戏,每次选举,他的得票率都是百分之百。你说,这消息是真是假?它有多少客观真实?有多少主观成分?像萨达姆这样对外侵略,对内曾用毒气毒杀自己统治下人民的屠夫,果真能获得百分之百选民的支持?所有这些疑问,形成了刘博士所说的“新闻真实的雾霭.”但要想到,选举连任是萨达姆的主观愿望和要求,选民不投他的票,会惹祸上身,媒体不报导这“喜”讯,后果是轻则丢掉饭碗,重则身陷囹圄.明乎此,上述几个问题就会有答案了。

    刘博士在阐释第二个“道”时,有一段话,也很明确精彩。他说:

    “新闻真实既有客观性的维度,又有主观性的维度,是由主观性与客观性互动建构的超真实。一个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越高,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就越多。”

    这段话的后一句,更为真确,精彩,可以反过来这么说:“一个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越低,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就越少”。

    就以上世纪中国大陆“大跃进”时期的新闻报导为例。那时期,毛泽东大权独揽,,“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几乎是零。他老人家大手一挥,全国紧跟着他,高举“三面红旗”高歌猛进,意气风发地“大跃进”。之后,所有传媒报刊,均用大标题,大篇幅,刊登“大跃进”的大成就,农业方面,出现了高产田的大喜讯,以此来证明伟大领袖决策的 英明,伟大,光荣,正确。粮食单位亩产量,由千斤,数千斤,万斤,两万斤,三万斤------最高曾达到亩产十万斤,这种新闻的“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有多少?是众所周知的,结果是制造出三年人为自然大灾害,大饥馑,饿死三千多近四千万人。这只是其中一例而已,大跃进尤其是文革期间,类似这类假大空的新闻,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可以断言,这种新闻,在“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高的国度,只能是天方夜谭。

    从这段论述,可看出刘博士对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等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思想结晶,是持认同和肯定态度的,很可贵。此外,他在论述过程中,也批评政府大肆宣传雷锋精神,是失败的,认为是不切实际,根本行不通的。这点见仁见智,我认为无关宏旨,但他敢于批评政府的行政措施,其勇气值得嘉许。也说明大陆言论的自由度比前高,是一个进步。

报人应有的原则立场

    至于刘博士所说新闻采写的“十术”是:“1,立体准备;2,愿者上钩;3,切入点;4,引爆点;5,深度追问;6挖掘对立;7,关注细节;8,标新立异;9,寻找镜子;10,抓住特点。”

    他这十术刚说完,来自荷兰的卢雅娟学友,马上举手发言,她说,她听了演讲,受到很多启发,但也感到尴尬,她表示,她不同意刘博士所讲的所谓愿者上钩---等等。

    因为刘博士谈“愿者上钩”这点时说,几乎所有男人都好色,高层领导人亦不例外,所以建议那些美女记者,应懂得利用这优势,吸引高官注意,就有机会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谈这点时,全场哄然大笑,气氛活跃。

    卢雅娟学友讲完,紧接着,我举手发言,大意是说:我同意卢雅娟的意见。刘博士这十术有的很有价值,值得参考,有的我有所保留,不敢苟同,应予商榷。总的说,我觉得刘博士过于重视采写的技术和方法。相反,我认为技术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是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一般来说,所有知识分子都应具有这两感,但对于新闻从业员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传媒是社会公器,民众喉舌,传播沟通讯息 ,弘扬文化,我们全部工作和别的行业比较,最能直接,迅速,广泛地影响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效应。有了这两感,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会主动关怀社会人生,为社会兴利除弊,促进社会进步。有了这个正确目标和立场,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去寻找有效的采写方法,技术会不断提高,刘博士刚才说的其中有几点,就可以选取参考。此其一。

    其次,我认为如果新闻从业员为了个人著名,而猎奇寻怪,标新立奇,哗众取宠,很不足取。我从来不这样干。

    令我欣慰的是,我发言毕,会场响起不少掌声,散会后,很多人跑来和我交谈,表示赞同我的意见,赞扬我讲得好,我也因此交了好几位知心新朋友。但其中有一位很有才华,又熟悉大陆情况的学友,赞扬我的同时,也私下告诉我,中国大陆情况和海外不同,我所说的在海外正确,行得通,但在大陆不一定行得通。大陆最重要的是新闻和评论,都要和上面保持同一口径,观点一致,否则会丢掉饭碗。在这种环境下,刘博士说的那一套,有他的道理。

建设新意识形态

    杨春时教授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与关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成就辉煌,但政改相对滞后,有识之士正大力呼吁政改。但政改和嗜权如命的既得利益者保守派抵触大,阻力大,难度高。如果主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较易获得各方认同,阻力较少,这样,可使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主流,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有助于意识形态的转型和促进政改的推行,在这方面,中国那些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专家学者,可作出很多贡献,我是带着这样殷切期待的心情,来听杨教授的演讲。果真,他令我喜出望外。

    杨教授的演讲分五大部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二、中华文化的特性;三、中华文化的历史优势和面临的现代挑战:四、文化转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传承;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每个部分都有列出很多条纲要和小题。因时间限制,他只是把纲要宣读一遍,并对关键要点作阐释.这纲要对中华文化继承弘扬的方方面面问题,均有涉及,相当系统全面。我想,有心研究这问题的可参考他这纲要,作深入探讨。而我特别赞赏,认同,和敬佩他说的第五部分,即“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此,我不厌其烦地把这部分的纲要引述于下,和读者共享。

(一).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建设新的现代意识形态,构造现代化的原动力。
1.发扬忠义气节、民族意识,爱国爱乡,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助力。
2.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克服意识形态的偏执,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邓小平的三论。
3.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完成原始积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现代强国。
4.把民本主义转化为民主主义。新三民主义。

(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批判和匡正现代文明的弊病。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补充性成分。
1.发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儒家资本主义”的实践。生态伦理。
2.发扬仁爱亲情,厚德载物,克服现代社会的疏远化。个体向群体的回归。
3.发扬和谐理念,仁民爱物,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现代交往理性和生态哲学。
4.发扬崇德传统,重义轻利,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5.发扬敬道意识,天人合一,为现代人提供精神信仰。(张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解决在缺乏宗教传统的民族如何建立信仰的问题。”

    听完他的演讲,我得到很多启发。有较深的感触。

    首先,我认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主张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正确的,明智的。——后来到文革,他忽地来个180度转弯,搞批林批孔,践踏和破毁传统优秀文化,那是另一回事,这里不谈。----问题是以什么作为标准,去辨别精华和糟粕呢?我认为凡是那些能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又适用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就是优秀精华,反之,就是腐旧糟粕。杨教授所举的,很多是可以继承和弘扬 的精华部分;

    其次,他主张“-----建设新的现代意识形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克服意识形态的偏执,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很有创意,很有建设性的,我百分百的高举双手赞成。尤其是他提到新三民主义,我不知道是不是指胡锦涛的新三民主义,如果是,和我的意见,不谋而合。去年,我曾为我们报写一篇专论,题为:“以新三民主义,建新理论体系,走中国民主路”。荣获台湾中华侨联总会评选为2011年,新闻评论奖第一名。整篇意涵和杨教授上述主张,很多相通之处,这令我非常兴奋。

何亚非亲临结业礼

    为了表示对这次研修班的重视,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特于6月10日那天下午,千里迢迢从北京赶来厦门,参加结业礼,并发表讲话。谈及两岸关系,何亚非说,“海峡衣带水,闽台五缘深”,五缘指的就是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如今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福建海上 和空中直航台湾的航线已达12条,每周赴台湾航班多达377个。两岸着力打造的“厦(门)金(门)生活圈”已具雏形,金门人在厦门置业越来越多。”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西方媒体不但加大对中国的报道力度,而且正面、 客观、友好的声音在上升;同时,由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偏见和误读依然存在,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以积极的姿态,全面、客观、公正地报 道中国,展示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