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舐犊情:融入当地文化才会有发展——记中国女中校友郭忠信-立清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7-06-26 13:18:49 共1640人阅读
文章导读 难忘舐犊情:融入当地文化才会有发展——记中国女中校友郭忠信-立清

作者:立清

我们向大家介绍的郭忠信,是1954年10月在中国女中附小毕业的第八届校友。

现在,郭忠信先生是美国郭氏家族基金会董事局主席,他同时担任美国郭思库常务主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校董、美国查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校长内阁成员。

郭忠信是缅甸华人在美国打拼创业的成功典范。

                         一

郭忠信祖籍福建惠安,于二战期间出生于福建泉州。战后他随父母复员到缅甸,就读于中国女中附小。小学毕业后考取华中读中学,又读了仰光理工大学。原本家里希望他在缅甸就业发展。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中缅关系的恶化,大大压缩了缅甸华侨和华人的生存空间。于是,郭忠信也在那股华人华侨大批离缅的浪潮中,选择赴美国打拼。

到美国的时候,郭忠信已经28岁。他先在斯丹福大学获得电器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又在珀代大学完成工商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硅谷做半导体的研究工作。他参加了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应用推广,这种场效应管能在很小电流和很低电压的条件下工作,而且它的制造工艺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场效应管集成在一块硅片上,从而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广泛应用。由于郭忠信在这方面的成就,有人称他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应用发明第一人。

1981年,他和妹妹郭丽琴(中国女中十二届校友)以三万美元起家,合伙创办了QTC公司。这个公司很快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医疗残障评定机构,有六项残障企业的专利,在全美50个州都有分公司,成为此行业的领导者。“美国有4000亿元的残障福利,要想得到这些福利的残障人士,必须到QTC进行残障评定,符合条件者才能享用这笔政府福利。”

俗话说:“无奸不商”。但郭忠信却始终信守中华文化的“诚信”传统。他说,做生意,“诚实”才是上策。他在经营创办的QTC公司时,从不会假公济私,譬如带着太太出差,太太机票他一定自费,绝不会申报为出差费。也因为公司财务报表清清楚楚,为人正直被人信任,QTC才能够发展成美国最大的残障评定机构。

郭忠信坚信,随着21世纪信息透明化,商家更有必要保持诚实正直,才可望永续经营。

郭忠信移民美国40多年的,但成长于缅甸传统华人家庭的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他经常返回福建泉州老家,不但修祖厝,还研究及制作家谱。并且欣喜地考据发现,他的先祖与当年下西洋的郑和是旧识。

他在美国的英文姓名,叫Steeve Kay。人们常奇怪,不仅他的姓“Kay”与传统的“郭”姓英文拼音不同,而且他的名字“Steeve”也比“史蒂芬”正常单词“Steve”多了一个“e”。对此,他解释说,因为“Kay”的发音与福建闽南话“郭”的发音比较接近,选用“kay”作为姓,是提示自己的祖籍。至于“Steeve”多了一个“e”,是因为当年移民美国时,海关人员将他的名错拼成Steeve,之后他只好将错就错。

从郭忠信对英文姓名的选择和处理,我们就可以从中领会他做人的底线和通达,对他来说,“本”是不能更改和动摇的,“末”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2005年,已过“耳顺”之年的郭忠信将QTC公司卖掉,转而创办了总额为4000万元的郭氏基金会,分别在信仰、教育、健康和艺术等领域提供社会资助。

信仰方面:他先后捐献150万元,给正道福音神学院和普世丰盛生命中心合作的云端网络神学院,以及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的塔尔伯特神学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用于向乌克兰、俄罗斯、缅甸、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在内的全球范围传播福音。教育方面:他作为校董,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康考迪亚大学、新加坡神学院等捐献了700多万元;医疗方面:他向K研究中心捐款150万,用于E-Health健康项目的研发,他还成立了ICI中医健康研究中心,先后投入了400万元;艺术方面:他为橙县查普曼(Chapman)大学捐助了180万,用于建立一栋艺术中心。

在过去的10年里,郭氏基金会已捐献出总计2500万元的社会资助。

郭忠信说,他人生其实有三个梦想,其一是移民美国并在美安居乐业,其二是运用高科技研发半导晶体和创业,其三是建立非营利机构,造福人类,现在正是他落实第三个梦想之际。

他除成立郭氏家族基金会,还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郭思库”(Kinnergy),这是一个企业领导管理理论研究机构。他希望通过这个机构,把多年商场心得,总结出一种可运用在市场经营方面的模式,供后人参考。为此,他经常应国际和中国大陆高等学府之邀,前往演讲座谈,与年轻学子分享他成功的诀窍。

郭忠信说,他之所以不遗余力透过捐款回馈社会,是因为他当年创业时曾有过切身之痛,深深领悟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希望抛砖引玉,带动更多企业回馈社会。

谈起自己这一辈子在美国的“打拼”体会,郭忠信说,新移民若想在美国出人头地,要大胆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圈,尽量入境问俗,融入美国社会,如此无论从事那个行业,都会有更多机会。

对于郭忠信的这一心得,缅华网上有一篇文章做了生动评述,我们原文摘录如下:

郭先生的“这段话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从宏观看,走出小圈圈代表不要老是蹲在华人圈混,要走出华裔社区,融入主流社会。照这么说演绎下去,华埠(China Town)或华人圈可能是桎梏,因为无可否认,华埠或华人圈‘关’住许多华人,让我们失去‘成长’的机会。

郭忠信当然没有这层意思,但他的说法,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试想:很多人在美国定居十几廿年,但英语依然生涩或进步有限,主因也是被‘关’在华人圈。举凡出入交往、工作同事,甚至买菜、上餐馆吃饭,每月说不到几句英语,于是‘菜英文’始终跟着我们,居住美国几十年,还是当年英语水平者,就是未走出华人圈,‘会国语、会广东话一切搞定’的害处。

语言之外,还有文化融合。英语不流畅,说、听都不便,自然不看主流电视、不听收音机,反正华人影音店没有版权的DVD多如牛毛,近年中文电视台、网路数位频道林立,不愁没资讯来源,中文节目不离身。电视、电影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被人为隔离后,和主流脱节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再往下延伸,华人移民异国,总想选择同胞多的地方住,以免被欺侮,人愈聚愈多,家乡餐馆、超市等应运而生,华裔聚落和社区成形,绑住了故乡情、抚慰心灵的孤寂,但同文同种生活机制,从此让更多华裔离不开华人区,造就华人独特社区文化,变成美国次文化一部分不是坏事,团结力量大,各族裔不敢忽视,但除了第二、三代子弟和少数第一代移民融入主流,大部分人从此‘关’在社区,连入籍、投票都懒得做,和主流社会若即若离。

这种生态是自然形成,并非人为刻意塑造,但不能走出华人区,的确失去很多机会。在美国有成就的华人,十之八九是走入主流社会者。说明美国真的是‘机会之地’,有本事,配合机遇,很容易一飞冲天。

郭忠信的警语语重心长,我们就是选择平淡过日子,也要既来之,则安之,适度融入主流,关怀居住的社区和国家,否则就是‘寄生’。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做生意、一飞冲天,但偶尔参加主流社区活动、担任义工,回馈居住的社区,即使扮演观众,应该都不难吧。”(摘自《海外华人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登载于2013年缅华网《缅华文苑》栏目)

我们认为,郭忠信的创业心得和缅华网的评述,与中国大陆这些年推行的“改革开放”理念和政策不谋而合。一个人的“打拼”之路尚且必须注意融入当地文化,更何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强盛复兴。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是万万不行的。只有与世界先进文化相融交流,从中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6年10月2日

注:本文参考了缅华网、侨报网、厦门大学网、美国世界日报的有关文章。

本文刊载于《难忘舐犊情——纪念仰光中国女中百年华诞》

2016年12月,缅华笔友协会澳门出版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