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缅华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心路历程-青枫、冬惠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7-08-15 12:31:16 共1670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一位缅华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心路历程-青枫、冬惠

作者:青枫、冬惠

叶克清,现任缅甸仰光缅华图书馆馆长。教育工作者,资深报人,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作为一位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者,他不断地工作,服务社会,美化社会,也许这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仰光缅华图书馆经过新管理机构的建立,获得缅华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以及叶馆长倾注全神的努力,缅华图书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缅华文教事业的发展新时期。

以下敬録介绍的《对缅华图书馆的展望》一文是叶馆长的力作,全面回頋缅华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在缅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凝聚共识,认清目标,不懈努力,正如叶馆长所期盼的,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在东南亚地区的图书馆群,中取得一席之地!

附录:《对缅华图书馆的展望》

叶克清

缅甸华侨图书馆,是在全缅甸华侨社会中硕果仅存的一个文化机构,她历经沧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其兴衰与发展也是和缅甸华侨文化教育事业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

华侨图书馆的沿革

缅甸华侨图书馆的前身,是仰华公共图书馆,原址设在十六条街(旧址为138号,现己改建新楼)。面积周方十来尺,藏书仅有两三千册。当时的管理工作,是由南洋中学副校长杨章熹先生和缅甸华侨学生联合会主持的。当年的仰华公共图书馆主要的读者对象为在校的华侨青年学生,藏书的主要内容,也就偏重于青年学生读者的需要,多为中小学校教材、教学法和青年修养、思想教育之类的书刋图书,尤以中国文学作品是藏书的主要部分。

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后,随着大批华侨复员回缅,缅甸的工商经济,也逐渐复苏和发展,到了五十年代,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应运而生,估计当时全缅各地私立的华文中小学校多达四百余间,几乎每一个较大的村镇,都有华文学校的设立。所以在缅甸华人社会中有一种说法:即"有华侨居留的地方,就一定有华文学校。"这是华侨在长期的血泪创业生涯中得到的切身经验。没有文化,是办不了大事故业的。因而热心教育,支持办学,培育子女,为社会造就人才,就成了华侨社会的传统习惯。大家互相攀比,不落人后地为华侨教育事业作出了大量的投入。面对缅华社会中的年青学子对学习中国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要求,偏处一隅的仰华公共图书馆,显然己不能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黄重远先生等一批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奔走,得到了仰光社会各界侨领的重视和支持,随而发起筹组"缅甸华侨图书馆"的活动,一呼百诺地为社会所认可。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筹划,在一九五五年间,终于把"仰华公共图书馆"扩充为"缅甸华侨图书馆",并把馆址从原十六条街迁移到广东大街505号四楼(即现在的"古城亲谊会"),占地5000平方英尺,比原址扩大了四偣,使华侨图书馆初具规模,能更好地推动了缅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年后缅甸华侨图书馆又再次"乔迁",其经过如下:

缅甸自一九四八年摆脱了英殖民统治,取得了主权和独立后,在五十年代来临之时,经济有了发展,社会相对安定。而缅华文化教育事业,也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数量之増多和质量的提升,是这段黄金岁月的真实写照;仰光的华中、南中和瓦城(曼德里)华中都先后增办了髙中部。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使缅甸华侨图书馆有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需求。而此时,恰逢仰光洪顺总堂武帝庙大厦的建筑工程即将竣工,为免除高龄读者上落四楼之苦,缅华图书馆管理机构,即面商洪顺总堂予以支持和方便,租让武帝庙二楼面向广东大街的前半部为新馆址。因事关缅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武帝庙五虎将之首的李煁尧先生等即表态热烈支持,并决定以最低廉之租金出租。于是一九六四年间,缅甸华侨图书馆再度乔迁,搬入现址。往事如昨,抚今追昔,讲究"饮水思源"传统美德的缅华图书馆广大读者群,将会永远地怀念着华侨先䝨们和武帝庙全体父兄的惠泽!

装修工程焕然一新

岁月考验人,也考验一切事物,时间使年青的老化,也使幼稚的成长。缅华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她的管理机构,如按人事变迁的记录计算,现在已是第六届管理委员会了。而本届的改组工作,断断续续,酝酿了将近十年,从一九九一年开始至一九九九年四月方才定案,可见各方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

新一届的管理机构建立后,首要的任务即是如何去检修图书,増加设施,改善阅览环境。在装修过程中,从油漆、灯光、线路、书架、报架、屏风、会议室、会客室,乃至男女洗手间、下水道等都进行了全面翻修,并购置了塑料椅、蓄电池。按照装修工作的设计标准要求,是要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常委们所预期的效果,但同时也花去了四十万元的经费。缅华图书馆此次的装修,是在经历了三十余年艰辛岁月后,为面对新的形势而作出的!图书馆露台上原有的一些花木、盆栽,因得不到应有的照料,终于凋零,枯萎⋯⋯。在爱好花木的热心人士关怀下,现在又逐渐恢复了生机,这也意味着缅华图书馆终于走出了低谷,一切又都是生意盎然。

图书整理 喜忧参半

缅甸华侨图书馆的藏书整理工作,是建馆来唯一的一次。整理工作是从一九九九年五月开始的,到七月中旬,图书登记工作告一段落,现已登记分类的图书计为10848册,另有近3000册散置的图书。现有的书櫉已呈"书满之患",在现有架构下暂时还不能进行清理。这次的图书整理工作,是动员了文协、妇协和部份教育界的朋友,提供义务劳动。他们是付出了汗水,但也灌溉了缅甸华人之文化园地,应该说是对社会作出了颇具意义的贡献,这种付出是黙黙的,也是崇高的!

通过图书的整理登记工作,过去那种凌乱无序、有书无卡、有卡无书的现象总算克服下来,现在所有图书都有了新的登记卡,读者只要说出编号,即可很快地找到所要借阅的书籍。而这种作法,也只能说是恢复到六十年代时的服务水平,要和现今的图书馆管理之模式相比较,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的"缅华图书馆"和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是有着一大段距离的,而缩短差距,迎头赶上也正是件紧迫而吃重的任务,还得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现在的缅华图书馆是在仰华公共图书馆的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图书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缅华图书馆的藏书在过去三十年中虽说书源短缺,但现今存书内容还是有其丰硕、实用之处,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和工艺图书、工具书却又严重匮乏;由于早期业务偏重于对青年学生的需要,存书中思想教育、教学教材占了较大的比例。本馆藏书中,中国古典文学、经史子集、汉魏六朝之选,比较齐全。诗词歌赋是古典文学的基本内容.但我们的图书书目中,有诗集,却没有词集,有乐府,却没有词赋。现代作品中,除鲁迅先生的作品外,其他作家的著作,几乎都没有全集。介绍中外的文学作品,也只有东西欧的一些著作,美洲、非洲的名家作品,尚无藏书。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产生了许多成功的作品,在香港出版的"二十人集"中,我们图书馆里仅有一册介绍王蒙的小书,可以说我们和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脱节的。图书馆藏书不全,会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覚,以为七十年代以后,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是沉寂的,中国不再有作家写作了。这种因图书匮乏而造成的错觉和影响是很严重的,不能任由其发展而不正视,不去加以克服的后果是悲剧性的!

缅华图书馆是立足于缅甸的一个文化机构,她对缅甸的文史资料,民族和宗教的图书典籍,应该要比缅甸境外的其它图书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缅华图书馆的存在,大家应予以更大的重视,把缅甸的文史资料,收集得更加齐全。缅甸百科全书已出版全集,我们现有的还不够完备,应该重金寻购,把它补足!

此外,哲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典籍,对我们来说都是缺门缺类的。农艺、医药、医疗卫生、数理、工艺等著作,我们手头有的,应该说都是些陈旧过时的古董作品,不合时宜,不切实际,只能加大差距!现在我们图书馆的藏书,不但不能向学术研究者提供什么数据,就一般读者而言,我们也不可能提供新的讯息,我们的藏书和现实世界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有每天出版的几种报刊,才使得图书馆不至于为人们所忘却。

古云:"百尺高楼.始于寸土"。建造一座宝塔,是要一层又一层地垒上去的。我们缅华社会的先䝨们,为我们图书馆创立了基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是不难将之充实和壮大发展的。除了本身的条件外,我们还可以向海内外热心人士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同时,设若我们以三五年的时间为期,每年争取补充新书五百册,优先填补空白之处,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是可期得到成效的。大家只要取得共识,认清目标,锲而不舍地逐届地努力工作下去,则我们的缅华图书馆也许能在不久的将来,在东南亚地区图书馆中取得一席之地。

报刊来源和图书交换问题

今天我们面对的读者群,从质到量和过去截然不同。在五、六十年代,到图书馆借书和阅览的读者,多数是在职教师和青年学生,报刋文化工作者到馆查阅资料的也只是少数⋯⋯而现在青少年学生读者能够参与借书和阅读只能说是"绝无仅有"。为了进修,经常到馆来找教材的教师也不太多。青少年学生读者少了,这事不难理解,三十多年华文学校停办,造成了这种文化断层的局面,是很自然的事。今天的华文教师很大部分为走家串户的个体户,教材方面有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有的还得按学生家长的要求,临时编写一些教材以应付所求。现在图书馆的读者群,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多是以阅读报纸为主,所以对报刋来源的时间性非常敏感。报纸迟来半小时,就会提意见。他们关心世界大局,关心国际经济讯息和金融巿场的演变。所以图书馆当前的急务,是争取更多地订购国内外的报刋、杂志,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报刊印刷品,邮递的困难,又将如何去解决呢?这如同舟行水中,"船到桥头自然直"。希望如此,明天会更好!

交换图书,和国内外图书馆广泛联系,互通有无,这原是图书来源的一个渠道,难度在于我们能使用何种图书和国际同行们交流?此地英缅文出版物本来不多,能够在国际上发行的更少!但事在人为,努力争取,相信总比"按兵不动"会好得多吧!

华文报纸在停刊了三十多年后,于一九九八年底,仰光《缅甸华报》的创刊出版,这无疑是一声春雷,缅华的文化教育事业,应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文化教育事业还是会有发展前途的!

数数家底 知所选择

藏书内容如何?藏书数量多少?无疑地,这是对一个图书馆客观价值的一个评估标准。缅华图书馆在提供中华文化典籍,经史子集,历代文选方面,藏书是比较完整的,只是版本复杂,书体大小不一,难于归类收藏。其次是一部分工具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乃至《文心雕龙》、《说文解字》等汉语词书,可以说内容比较齐全,只是偏重于古版本。新版的工具书,则略嫌不足,如近年修订出版的"新华词典"和"四角号码字典"是青年学生和普通文化水平的读者最需要的工具书,反而告缺。这种异常的现况,一再令人苦恼和失望。现在的缅华图书馆,若要正常地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在许多方面还得逐步改善,可说是"百废待兴"。其中有些事可以缓一缓,有的却是当务之急!我们大家应该权衡轻重缓急,实事求是,知所选择,能有所作为。消极的等待,不能指望改变现状,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

文史著作,是对广大读者进行扩大知识层面,增进文化素养的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类图书。成功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能增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有系统地向广大读者提供这类著作,是图书馆建馆宗旨。但是,缅华图书馆对上述图书的收藏,一直是残缺不全,尤以七十年代以来,书源断绝,造成了今天的真空状态,这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并非人谋不减。对于这些广大的缅华读者是会理解的!

古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数数家底,我们还会发现缅华图书馆藏书中,缺门缺类的情况比比皆是,说这样的话,不是议论是非,大家应该理解这是建设牲的、善意的检讨,对于在五十年代倡议建馆的先䝨们的功绩和崇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今天我们提出改善的意见,目的之一,是为了要让来之不易的缅华文化遗产,能长远地、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指出图书馆不足之处,是寄望于有识之士,后来之人,共同努力,予以完善!

假设我们图书馆的藏书,欠缺某一个门类,它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图书馆是向社会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的,没有这类藏书,广大读者也就得不到有关这方面的科学、人文知识。譬如社会科学,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实知识问题。读者读不到这类书刊,将导致广大读者对世界知识普遍贫乏的现象。又如在人文科学的历史学科中,如果只有几部通史,而缺少了分期的断代史,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就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历史真相,即是说读者对历史这门学科,至多不过一知半解,很难正确地对历史作出判断!

人类学和考古学是同类不同科的科学知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交叉关系,也有一些独立研究的问题。相互对证,相辅相成,但我们这里只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而没有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而这两部专著都是启迪人类文明智慧,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是缺一不可的权威性经典著作!

图书馆藏书不足,最新资料的欠缺,会造成耳目闭塞、陷入知识极端贫乏的社会现象。现试从有关考古学的讯息中,举个例子来说,前几年,在中国辽宁省红山地区,考古学者掘出许多文物,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五年,在中国河南省偃师县,考古学者又有了重大发现,通过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进行了原子能碳14的检验,证实了这些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史的文物,其年代应该上溯至七千年前!

这样,就意味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说法,得再往前推上二千年,所以在叙述中华古代文明之时,"据传说五千年前"、"大约在二三千年"等语焉不详的说法,就得改一改的必要。经过科学鉴定,七千年中华文明应该比同是文明古国的埃及和巴比仑的六千年还早了一千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是具世界意义的一大成果,但这样的大事,侨居海隅的我们,由于书刋来源困难,竟然无法及时得知,而多数的读者更是毫无所闻!

此外,对哲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医学、农学、工艺、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藏书也很缺乏。地理学是一门最能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天然资源、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的面貌和行政区分的学科,对这些我们也只有有限几本小册子,所收藏的地图集,最近也只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多数人竟然说不出今天的省区、地方的数目、今天的重庆巿有多大,也不甚了了。馆中原有一幅国外出版的世界大地图,是五十年代出版的,图纸已模糊陈旧,反映了地图历史之久远,实在已和现实生活脱了节。直到最近,才由仰光读友林剑飞先生从香港捎来了两幅大地图,使我们的读者重新看到了祖国的近貌和世界的新形势。社会在变,世界也在变,科学更是一日千里地飞跃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大家只有不断补充新的书报,图书馆才能和时代的需要挂上钩,从根本上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我们介绍了缅华图书馆的真实情况,是向全缅华侨、华人社会呼吁:请大家要正视它的困难、关心它的发展。对于如何补充新书的问题,给予切实的支持。作为缅华图书馆的馆长,我不厌其烦地向大家提出建议;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成倍地增补藏书。在现代的人类生活中,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存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实是无情的,图书馆是知识宝库,如先哲所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居落后,必然要被淘汰,如果我们的图书馆不能及时地对现状予以改善,重新做必要的调整、补充,让它早日能正常地发挥功能,造稫于社会.否则它将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此外,除了从质和量上着手増补图书外,同时对改善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增加对精神文明的内涵也应予以重视,即是说图书馆随着缅华文化教育事业从低谷走出后,为了争取早日能够发挥它的正常功能,必得使用一些可行性的手段,増强社会教育活动。诸如添置一些属于社会服务性质的配套设施,电话、收音机、复印机等现代化传播工具之购置刻不容缓。在可行性的条件允许下,也应重视对儿童的电化教育;可以通过"卡拉〇K"音乐、语音和美术画面,加强对儿童的培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发行"活页数据",利用计算机,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上述设施,对知识、讯息的交流传播,其作用和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尤以计算机和复印机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书源短缺之不足。当然,增加设施是有其好处,但同时还得有充足的基金。问题在于社会对此之看法如何,如广大的社会人士对图书馆的现状能加以理解,逹成共识,并予以支持,则理想也可以有希望变为现实。在此之前也曾有一位热心公益人士独自捐赠五十万元作为图书馆经费之记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热心人士还会不断地出现!

做为一位社会文化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不断地工作,䏜务社会、美化社会,是我们的不移信念。社会工作者,必得具备"愚公移山"和"知难行易"的精神!

本届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的改组,本就意味着我们改革工作的开端,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协力工作,缅华图书馆将会以更新的面貌体现缅华文化教育事业的复苏!


 

编者加注:

1、本文刋登时作了适当删减。

2、从2000年至今,澳门缅华互助会赠给缅华图书馆的书刋如下:

《缅华社会研究》(第一辑至第五辑)

《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

《缅华五十年大事记》

《 澳门缅华互助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刋》

《第五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纪念特刋》

《澳门缅华泼水节二十周年纪念特刋》

《中国抗日暨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一一缅华抗战记忆

此外,还有缅华同侨的、以缅华社会为内容的书刋等,摆放在专橱内方便借阅。据说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及缅华同侨的欢迎和兴趣。

2017年8月15日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