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友好使者莅临羊城— 回忆缅甸文化代表团访穗(张新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4-04 09:01:10 共1888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友好使者莅临羊城— 回忆缅甸文化代表团访穗(张新民)

 

缅甸友好使者莅临羊城

回忆缅甸文化代表团访穗

    1955年9月,缅甸联邦文化代表团首次访华,在北京举行首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李凌(中国舞蹈研究会常务理事、前缅华战工队领导之一)、作家周而复、楼适夷等的文章,介绍了缅甸的歌舞艺术,盛赞缅甸文化代表团的演出;还刊登了中国画家的速写,非常简洁而准确地描绘了缅甸艺术家的舞姿。人民日报还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演出的剧照,让广大中国人民欣赏到缅甸艺术家表演歌舞的风采。光明日报也刊登了介绍文章。

    探听到领甸文化代表团10 月初要来广州,在中山纪念堂演出的消息,我兴奋不已。因为我出生在缅甸著名的宝石胜地摩谷,青少年时代在那里度过,每逢新年泼水节、点灯节等缅甸民间风俗节日或佛教庆典活动,都可看到各种各样的缅甸歌舞和戏剧表演,使我对缅甸的歌舞、缅甸的文化艺术情有独钟,非常喜爱。但回国以来一直没有机会观看缅甸歌舞。因此,我非常迫切希望能看到缅甸代表团在中山纪念堂的演出。我深恐搞不到演出门票,就千方百计想辨法,甚至大胆冒味地些信给要陪同代表团团长来广州的中缅友好协会会长郑振铎,送到他要下榻的沙面胜利宾馆。信中满怀激情地讲述了我渴望看到领甸文化代表团的演出的迫切心情,恳请他务必帮忙我弄到一张中山纪念堂的门票。现在想起来,此事相当幼稚可笑!几经周折,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终于高高兴兴地第一次走进了中山纪念堂,里面座无虚席。

    缅甸文化代表团的演出实在精彩动人。演出在缅甸国家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中开始。熟悉而久违的缅甸传统音乐在中山纪念堂回响,令我陶醉,我仿佛又回到了常思念的第二故乡。乐队队长吴汉帕是缅甸最著名的围鼓鼓手,已68 高龄,但仍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双手敲击围鼓,仍然那样铿锵有力,时而清脆、时而高昂的鼓声,响彻中山纪念堂。当晚演出的节目有十几个。歌唱家玛埃庆、玛庆妙礼等演唱《 中缅友谊之歌》,吴敏杜、玛庆演唱《 人民的问候》 。缅甸歌唱家演唱《 不要战争》 ,演员们穿着缅甸、中团、印度、印尼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个亚洲国家的民族服装,唱出了亚洲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搏得阵阵掌声。代表团总导演、艺术指导、缅甸著名的弯琴手吴巴丹演奏缅甸古典音乐《音乐之神》 ,更是精彩。只见吴巴丹盘腿坐在舞台中央的高台上,把缅甸特有的舟形民间乐器弯琴放在双膝上,双手弹出清脆悦耳、悠扬动听的曲调,独奏中还加入了国家古典管弦乐队的伴奏,使缅甸古典音乐的民族风味更浓。

    最令人难忘的是缅甸舞蹈和戏剧的表演。最著名的古典舞蹈家吴昂敏表演了单人舞,吴汉、玛庆温、吴金盛、玛埃建四人表演了舞蹈对唱“纳巴道 ”,表达出夫妇间的恩爱之情。由出生于农村的优秀演员吴拉钮表演的长鼓舞,是典型的缅甸舞蹈。演员把长鼓背在肩上,双手击鼓,边跳边击,十分自然流畅、生动活泼,充满了壮健、欢快的气氛。此外,还有《阿迎》 舞和戏剧《 追鹿》 ,让广州的观众欣赏到了缅甸古典戏剧的精华。缅甸艺术家此次在广州的精采表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第一次,搏得了中山纪念堂内数千观众的热烈掌声。

    缅甸文化代表团一行70 人,下榻在爱群大厦。演出的第二天上午,我赶到爱群大厦,见到了吴汉帕、吴巴丹等众多的缅甸艺术家,我用缅语跟他们交谈,大家都感到很亲切。我和缅甸国家音乐团的团员吴登貌和吴丹金成了好朋友。我特地把当时中国很流行的苏联歌曲《红梅花开》 译成缅文,送给他们两人留念。

    缅甸文化代表团访问广州,增进了中缅传统友谊。事隔五十多年,至今还留下美好的回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