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华轩)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5-01 23:21:12 共1820人阅读
文章导读 宗教信仰(华轩)

 

宗教信仰

(华轩)

 

    缅甸进行人口普查,当工作组人员按照表格栏目问我的"宗教信仰",我毫不犹疑地回答:"佛教"。历来我是如此回答,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我想一般的缅甸华人也理所当然地如此回答。过后,我在反思,我的宗教信仰是佛教,可我算是一个佛教徒么?一时间,我有些茫然,说我信奉佛教,却没有经过什么仪式,问我明白什么是佛教,我也无从回答。认真回想起来,我只是小时候跟着双亲常到观音庙烧香、到大金塔拜佛,长大了,跟随他人,依样学样布施做善事,遇有时红白事请和尚诵经,上了年纪,也入乡随裕,让自己的孩子剃度当一次沙弥。应该说来,我也是信仰佛教的。

    翻阅史料,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朝,鼎盛于隋唐,再经朝鲜传入日本,称为北传,又称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生衍了律宗、华严、天台、禅宗、密宗等具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产生一定影响。南传一支经尼泊尔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称为小乘佛教,佛教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也在这一地区绽放光采,著名的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印尼婆罗浮屠等,都是佛教瑰宝,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尽管我从来没有上过佛经班,尽管我从来没有当过沙弥,我对佛教的真谛却情有独钟。(礻)它以纯厚的哲理和严格的戒律,培育了佛教徒超凡的修养和智慧,造就了佛教徒崇高的道行和舍己为人的品德。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说出人世间各种因缘哲学真理,又以五戒十善和八道,培养个人思想行为,再要求以六度净化自己,达到"快乐的彼岸"。五戒十善使个人养成正当行为的起码标准,八道思维是纠正判断事物的方法。在现代花花世界里,追求物质享受,贪婪欲念在诱导人们思想的时候,佛教的哲理无疑是个人思想的净化剂。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常会看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词句,正是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引人向善,即使面对刽子手、犯了错误的人,都在规劝他们、谆谆善诱,引导正路。

    物质的享受不一定都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也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充实。有时在报章上读到,到美国或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因"情"而自杀或杀人,或因赌债而犯罪,想想国家和父母花去多金钱和精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竟然这样地丢掉一生,为追求和响往"幸福"人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可见,并不是识字多、学问多,道理也就会懂得多。佛经里有一则故事,惠能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惠能大师批评了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惠能大师不识字,却能悟出禅道。

    美国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虔诚的佛教脑部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一点解释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态的原因。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已经皈依佛门多年的信徒进行大脑扫描时,特别留心对感情、情绪和性格等具有重要影的区域,发现佛教徒左脑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佛教徒的这种良好心态能够一直保持着,不光是坐禅时如此,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变他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大脑区域活动也比一般人要缓慢,这些研究成果最终使研究人员研究出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法。

    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博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和谐相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应该具有一心向善的心、具有一颗平和的心、具有一颗仁爱的心,如果偏于极端盲目,则违信仰原意。学生时代,读过"牛虻"的长篇翻译小说,囫囵吞枣,情节都忘了,仅仅记得书中主人翁向主忏悔时说出心中秘密,代表主接受忏悔是他敬爱的神父(即主人翁的亲生父亲),导致他的战友们(革命者)因此牺牲了,他由此不能原谅爱他的神父(父亲)。当今世界,自9•11以来,以自殉教,层出不穷,由此白白断送千百个无辜生命,我想,这样一身沾满许多无辜善良人们鲜血的刽子手,他们毁灭了千百个家庭,制造多少人间悲剧,死后会到安拉身边吗?而安拉也会接受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对人生感到渺茫,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一定会对人生感到踏实?我只知道,虔诚佛教徒的脑部"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对生活淡泊、知足、充实、自信,尤其是相对偏激的狂徒而言,更是如此。

    让人间充满着爱、充满幸福!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