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缅文名字和地名中译音的一点浅见(华轩)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6-11 10:43:41 共193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对缅文名字和地名中译音的一点浅见(华轩)

 

对缅文名字和地名中译音的一点浅见

华轩

  有些外国名字和地名的中译,既文雅又亲切,似乎是地道的中文称谓,可见译者曾经费一番心思,既照顾到用词的优美,或含有某种寓意;尤其是对世界著名人物或著名景点的中译,既尊重相关的人和物,又充分显示中华文化底蕴。久而久之,大家沿用,习以为常,不再标新立异,如“德国”、“西班牙”、“希腊”、“英吉利”、“万象”、“平壤”,很少人会把“新德里”改称“纽德里”,“胡志明”改称“何芝明”,“日本(Japan)”称为“加本”。除非有关方面发表正式的中译名称,如“汉城”改称“首尔”、“柬埔寨首相洪森”以及末代港督“彭定康”等。

   我们的先辈不称“仰贡”而称“仰光”、不称“巴玛”而称“缅甸”、既文雅且有含义,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同样的,对缅甸其他城市名字的中译,也应该有统一的、规范的称呼,才能达到写文章或新闻报道的效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报刊书信上的缅甸地名中译,主要以闽南话发音为主,由于闽南籍侨胞从事贸易、办报者居多,因此在书信往来、新闻报道中,都采用闽南话发音,以及当时出版的有关缅甸地理常识的书刊,都沿用闽南发音为准。如“宇”、“貌”、“玛”、“瑞”等,大家也习以为常,同时也清楚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和文字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显示了其生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开放的改革春风,华文教育在断层几十年后重现光彩,交流往来,华文在人们生活中重新彰显生命力,其中,缅文地名的中译,也是日常交往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否则,读者不知作者所云。在新时期的中译名中,有的沿用了五十年代的称呼----毕竟年长一辈的人已用惯这种地名称呼,有的则注入新称呼,而且称呼的更贴切、更合理,例如:“曼德礼”改称“曼德勒”、“望濑”改称“蒙育瓦”、“勿外”改称“马奎”“东吁”改称“同古”;但有些地名却是照旧更好,例如:“丹老”、“土瓦”、“竖榜”、“卑谬”、“仁安羌”等。如果修改了,反而不知所云。仰光市的一些地区名,也应该是沿用几十年的称呼,不久前,看到有人把“九文台”写成“基杩达”、“淡汶”改为“达梅”、“丁眼遵”改为“丁甘郡”;有一次看到一个地区名写着“干妈要阴盛路XX号”,有点啼笑皆非,细读一下,才明白是要写“甘马育永盛路XX号”。“甘马育”、“永盛路”都已沿用几十年,大家一看即明白是什么地方。

    一般说来,中译音“吴”、“瑞”、“昂”、“杜”、“玛”、“貌”等都已是专有用词,不必改动。例如:“瑞光大金塔”不应是“隋直贡金塔”、“瑞比达”区不应改成“税卑达”区,将造成混乱;以前,有人把“丹瑞大将”改称“丹隋大将”得不到读者共鸣;五十年代使用“宇”字,后来改“吴”字,以前称“翁山将军”,后改为“昂山将军”,都改得很好。

    缅华华文,经过长时期的沉寂后,又重放光彩,纵观缅华华文领域,英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景无限美好!希望大家在重视华文教育的同时,也注重缅文翻译中文,同时多花点心思,把缅文人名和地名的中译音翻译得更贴切,争取做到统一称谓或规范化。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