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古巴人真实生活

编辑:欧美内参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7-28 13:05:26 共187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古巴人真实生活

 

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古巴人真实生活

欧美内参

    欧美内参(微信号:zoujinoumei)——国内首个全面解读欧美社会的微媒体,全球数十万华人的精品阅读选择,深刻、独到、精致、有料。观欧美,比中国,你的视界,从此大不同。

    人只要活着,就面临选择。如果让你选择贫与富,当然选择富。如果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挑一个,大部分人选择平等。可是,如果选择了“富”之后却要搭配“不平等”,怎么办?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往往落入效率和平等不能二者兼得的困境。

    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争论课题。市场经济强调效率,可是强调过头了必然导致贫富不均。计划经济强调平等,但强调过头了必然扼杀效率,最后导致普遍贫穷。来古巴旅游,好就好在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一下这对矛盾。

    早就听说古巴穷。亲眼一见,确实很穷。让古巴导游感到最尴尬的就是他们的食品分配制度。

    我试探着问盖斯:“听说古巴人每人每月只供给三个鸡蛋?”

    他回答说:“是的。一家四口,在一个月里可以购买12个鸡蛋。但是不能一次购买,起码要分二次才能买回家。瓦拉德罗是旅游区,供应情况比较好,每人每月可以买到五个鸡蛋。”

    “其他肉类食品呢?”

    “每个人每月供应一斤鸡。逢年过节,政府还分配一点牛肉。”

    “猪肉呢?”

    “从来没有供应过。可以到市场上去买,不过价钱高得很。”

    和中国不一样,古巴不发什么肉票、鸡蛋票,而是凭证供应。我和太太骑车到离瓦拉德罗不远的小镇奥地斯蒂卡村,在商店外面看见古巴人排队,每人手里都拿个食品供应证。售货员在供应证上划上几笔,再翻开自己的大账本登记,然后才收款。那天没有鸡蛋或其他食品供应,人们排队的目标是买像胳膊那么粗的香肠。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切给你一寸到二寸长的一段。

    古巴的农民是没有工资的,他们必须到菜市场出售农产品才能得到现金。我们在菜市场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农民出售蔬菜、水果时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个摊位上挂一块小黑板,写清楚蔬菜价格。西红柿大的大,小的小,有青有红,每公斤三比索,黄瓜每公斤四比索。还有木瓜、芋头、南瓜、青菜等。蔬菜质量不怎么样,和当年中国生产队的大田作物极为相像。在如今中国的菜市场上恐怕很难卖得出去。卖菜的农民似乎对顾客没有多少兴趣,从不吆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我问导游,古巴的自然条件这么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不多养些鸡,多种些蔬菜?导游解释说,古巴生产许多优质食品和水果,不过都出口换机器设备了。我偷偷一笑,类似的理由早就听说过了。几十年前,饥肠辘辘的中国学生没有一个不恨苏修的。勒着中国人脖子逼债,把我们的好苹果全拉走了,太缺德了。

    古巴人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如何?

    盖斯告诉我,古巴的平均工资大约为每月300比索。按照官方汇率,一个比索比一美元还略微大一点。如果折算成人民币,每月两千多元。这个数字似乎还可以接受。仔细打听一下,才恍然大悟,古巴和当年中国一样,实行外汇双轨制。外国游客只能使用外汇券,一美元换一个古巴比索的外汇券。在民间,一个比索的外汇券可以换25个古巴比索。在商店的柜台里陈列的白酒标价6比索,外国人买的时候用外汇券,古巴人用古巴比索,虽然是同一个价钱,实际上外国人多支付了25倍。

    搞清楚汇率关系之后再来看看古巴人的生活水平。古巴人平均工资水平每月300比索。如果折算成美元只有12美元,低得难以想象。但是,其购买力却比12美元高得多。在商店里一件衬衫卖20比索,一双运动鞋30比索。折合成美元只不过1美元左右。古巴人能歌善舞,大概对音响设备具有特殊偏好。商店里最贵的商品是菲利普音响,要价900比索。相当于一般人三个月的收入。中国制造的“三星”牌电冰箱849比索,要价似乎贵了一些。古巴人和改革前的中国人一样,一般不用电冰箱,现吃现买。

    西恩富戈斯是古巴第三大城市。偌大一座城市,街上居然没有几家商店,更没有什么商品广告,连商店的招牌都没有几个。市中心有条步行街,且莫谈什么“购物街”,因为除了手工艺纪念品之外基本上没有东西可买。(摘自:《万里山川万卷书》)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