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中的岁月(北京 张基绵 遗作)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8-17 11:51:42 共212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我在南中的岁月(北京 张基绵 遗作)

 

我在南中的岁月

北京 张基绵 遗作

 

    我常想,为什么一所普通的华校,一共只办了17年,而且在43年前便关闭;可是,直到今天,她仍然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所学校,就是缅甸仰光南洋中学(以下简称南中)。为什么1948年创办,1965年便由于客观原因停办的学校,时隔40多年,师生们还那么怀念她?为什么只要谈起南中,师生们,包括家长及资助学校的校董们,还是那么激动?为什么?我想南中一定有某种精神,理念,感情和向往。是大家所共用的。南中的作风,同窗共读的友情,共同学习,生活,娱乐锻炼身体等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胸海里。啊!活跃的南中,青春焕发的南中,积极向上的南中。你的校门是闭封了,但你精神的火花,跃过关闭的校门,跃过高山。越过平原,漂洋过海,飞向蓝天,飞向世界的各方。

    我是1951年3月15日到南中教书的。那时学校正放暑假。在校的同学告诉我,几天前发生了“护校运动”,大家很勇敢,捣乱者知难而退了。我进南中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刻蜡板。我抓紧时间,满腔热情地刻印4月开学时要用的英语讲义。从1951年3月15日至1958年9月26日与林有文老师一起回国为止,我连续在南中任教了7年半。

    这段时期,徐曰琮老师任校长,黄华民老师任教导主任,王毅诚老师任训育主任,林有文老师任总务主任。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认真教书,同学们用功学习。在仰光郊区巴罕这座矗立的山岗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欢乐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切,经历过的人都是记忆犹新的。 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过去多少个时间,那些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常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就像昨天一样。

    1951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南中发展很快。小学部停办了,专办初中部,接着不久办高中部。这是以徐曰琮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工作的结果,同学们共同的努力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徐曰琮校长是个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笔杆很硬的人。林有文老师告诉我,当时南中发展很快,需要建新的教室和学生宿舍,但是资金不够,怎么办?徐校长指示,先建起来再说,然后一边建一边募捐!所以,当时在校的师生们看到一间间新的教室和一座座新的学生宿舍在南中的校园里建立起来。那时候徐曰琮校长兼任在仰光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

    以上这部分是张老师写徐校长的事迹,因身体欠佳,(心脏衰竭)没能写完。

 

接着 想到什么 写什么

北京 淑美

    前几年南友要办特刊,吴锡枝先生很认真的打来两次长途电话,请张基绵老师写徐曰琮校长的事迹。当时张老师正在生病,没能完成。

    2009年吴锡枝先生公差到北京。听到张老师走了,他在百忙中赶到家中看望。他动感情的言谈,我和儿子深受感动。第二天我领着儿子瑞真到革命公墓祭拜张老师,并告诉张老师这蓝水果是昨天吴先生送来的。

   中国有句话,人走茶凉。但吴锡枝先生同样相待,不凉。徐校长离世已多年,吴先生还记住徐校长对南中工作的成就并积极催办张老师写事迹。还听说吴先生善于给朋友们调解,劝和做好事。我体会,他确实为人公正,待人诚意,热心于社会工作。

    说到为人热心,就会想到几位已故的南友,杨秋丽,苏双音,陈淑云等学友。她们为人热情的精神,我举例说不完。我深深地怀念她们。

    1954年我回国前夕,父亲一直放心不下,嘱咐我,离开父母要出远门了,千万别像在家里那么任性。在外如遇见好人,关心过你,照顾过你,对你好。你要念念不忘。要懂恩情。如果遇到坏人,欺负你,伤害你,对你不好,你也不必耿耿于怀。把它忘掉就是了。父亲的教导我牢牢记住了。

    对我们好,在缅甸在中国关心,照顾过的老师,朋友,同学,同事很多很多。我内心感激。文字所限不能一一表达。因为受到组织关怀和大家的厚爱,得到爱,才有了信心和力量。我和张老师五十年夫妻,同甘共苦五十年,共同努力,才有今天这个小小的工作基础。

    当年母亲不愿让我回国求学,吓唬我说:北京是寒冷的地方。到了冬天西北风一刮,耳朵鼻子会冻红的,一不小心会掉。流鼻涕时要轻轻地擦。第一个冬天过去了,我写家信告诉爸妈,我在北京愉快地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耳朵鼻子都好好的没掉。妈妈听到我信中这段话哭了。天天坐在大门口朝向海边看。盼着女儿何时能再从大海这边回到家(我是乘海利号轮船回国的)。

    这是邻居徐甘棠阿姨(陈民昆的母亲)写信告诉我的。多年来甘棠阿姨经常帮助我妈妈写信。在此我怀念她老人家甘棠阿姨。 

    时间如流水,1987年5月我和张老师要返回澳洲使馆时路径缅甸,上级特批我们回家探亲。飞机将要降落就看到大金塔。那种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尽管飞机剧烈颠簸,我还是一直看着大金塔。当时缅甸还没开放大门。中国飞往缅甸的飞机乘客极少。边防要检查时,只看到我和张老师两个人,边防人员笑着说你们俩人是坐专机了。

    飞机降落在仰光Mingalaton机场。弟弟妹妹到使馆排长队等候接我们。终于回到家了。家中父母不见了。离家33年之久。父母已故,一眼也见不到。人生有几个33年?

    1987年是中缅两国大门还不大开放时期。我们在仰光停留10天,受到大使馆和老师们,朋友同学们的关照。忘不了那十天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当时的环境受限制。

    有一天晚饭后,南友们送我们回住处。用一辆汽车是从后面爬上去的,两排长长的木凳子,人多坐的挤挤的。夜里快11点了,马路行人很少。路灯昏暗,车开的很慢。大家依依不舍,看到老师回来,同学们怀念母校(当时学校已关闭)。这时有人悄悄地低声唱起南中校歌,越唱越激情。全都唱起来了。在那种时期,这种团结精神鼓舞人心。当时都有谁在车上,我现在有点想不起来。

    1987年4月23日这天,苏天宝,王程耀,赖宝罗等南友们开茶会招待我们。至今还保持一张全体合影。大家精神面貌很好,全是黑头发。看看这张照片有意义。看看桌面上的茶水,就知道那个时期的情景环境。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也都难不倒中国人。生存能力强。

 

    照片里有:赖宝罗,苏天宝,王程耀,张基绵,杨秋丽,李秋霞,林秀莲,周淑美等。

    2013年我带着瑞真第一次参加南友春节晚会,在梅花大酒店,会场好大的气派。有多少餐桌啊。每个角落都充满欢乐。上届退下的主席高兴笑眯眯和大家握手。新上任的主席很沉稳的关照来宾们。气氛多好的会场。

    南友们全体起立唱校歌。配乐高音,使得歌声更加振奋人心。这是一股力量不可低估。中国就是有这股力量永远存在。而且是在全世界存在。

    在缅甸或移居美国等地区,南友华友等对社会对母校都有贡献。是大家。

    老的一代退下了,让年青的一代起来了。

    这才是一股新生力量。据观察到会的人个个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遗憾的是张老师没能看到今天这个场面,南友,华友们的发展。

    他到晚年的时候怀旧:南中有个小山坡,有棵大树,他常在这棵大树下讲故事,同学们很喜欢听。他记忆非常好,还经常念起一些朋友,同学们的名字。张老师坎坎坷坷奋斗45年,我从没听到他发过一句牢骚。待人不分高低。以守则

    精神完成他的一生工作,工作竞争中富有成效,外国同行很喜欢他的开朗性格。以快乐,慈善度过他的一生。

    2008年3月,赖松生,郑章良,陈民昆等在喜多娜大酒店请我一家用晚餐,这是张老师最后一次在缅甸和朋友们相聚在一起。谢谢大家。

    有错之处,请谅解。

 

右起:驻澳洲大使聂功成,右二:国家副总理万里,左三:澳洲维省总理凯恩,左二一:驻墨尔本首任总领事张基绵伉俪。

    南中的小字辈张瑞真看到父母亲叙述南中的事迹,和我本人2013年参加南友春节晚会的观感,有了一点初步认识。远超出我参加晚会前的想象。一代传一代,搞得很成功,确实值得赞扬。我要向南友的叔叔阿姨学习南中精神。

    我在此还的感谢张新民教授,王如莺阿姨,陈怡祥叔叔送给我们的书和特刊。让我们大家能了解更多的缅华社会情况。他们出版这些书是很辛苦的。可是让大家受益。也的谢谢伊利胜阿姨寄来南加州南友的特刊。我母亲说最近我们缅华社会资料大丰收。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