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武夷山下建家园 ── 忆武夷山华侨农场(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10-19 03:54:17 共3216人阅读
文章导读 忆当年,武夷山下建家园 ── 忆武夷山华侨农场(章平)

 

忆当年,武夷山下建家园  ()

── 忆武夷山华侨农场

章平(澳门)

    1968年和广大缅甸归国华侨,先后被安置落户在武夷山华侨农场注1。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海拔在200-500米之间,风景旖旎,是著名的名胜风景区。武夷山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现在的武夷山华侨农场,在当年是称“国营福建省崇安武夷华侨农场”。农场分有东风、红壕、立新、红卫、前卫、朝阳、卫东等七个管理区。每个管理区设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食堂、卫生所,场部设有卫生院。粮油布都靠定量分配。当年我们新归侨都能吃苦耐劳,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与在海外绝然不同的工种。拿起锄头,在场干部和农业技术员带领下,挥汗如雨辟山造田,建立新家园。建场初共期,主要是上山开荒种茶,其次是种水稻水果(当时农场贯彻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经营方针)。据数据显示1967-1972年间主要安置自东南亚多国国归华侨:来自缅甸的954人、印度尼西亚524人……全场人口1830多人注2。开荒造梯田的时间约历经了三年多。

    武夷山区雨水特多 ,是福建省雨水最多的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876.8mm),天气寒冷潮湿,从应对四季不同气温的穿戴,日常生活起居,到每天八小时,握锄开荒造梯田,劳动强度很大的体力劳动(分上下午两段),学习各种农活……可说是瞬间进入另一新部落,犹如考进了“农业大学”。有不习惯和难熬的过程,但最终大家都经得住山区生活的考验,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养成了毅力……受益良多,这些都化成了蕴藏各自身上的正能量,促进其日后的自身发展,并贡献所在社会。

    想起农场的故事还满多,这里以只对农场一般劳动生活作简单扼要的回忆。初建场三四年内,我们立新管区,某年冬季的一天,一群了弱老劳力组在黄昏时候,突见老虎,出现在他们劳作地点对面山坳,她/他们立即大力敲响锄头,紧急彻离回家,好在也仅此一次;也有人在上山捡柴火时,见过突然蹦出来又跑走的小狐狸或山免;夜晚从木砖居屋后山跑来的似小豹模样的山兽,吓得从此夜晚不敢开后门;水蛇、青蛇、蚂蟥也没少见,起初还受虐疾病侵袭。那里的地瓜(蕃薯)很大粒很松甜,很粉很好吃;在霜冻中种植的蔬菜都很好吃。如芥菜长有近半人高,水份很饱满,芥菜香浓郁但不苦涩,用来煮猪肉芥菜粥、煮芥菜汤下火都很好;当时埸里自种的西瓜、梨子、板栗都很成功;茶叶加工则是派专人学习培养为精制茶叶技术员。

    现在还有朋友,他们安心在那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他们居屋已翻新改善,水泥结构民居屋、柏油路、自来水设备等当时是没有的,日子比当年好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78-1979) 又再安置近1700多名越南归难侨,武夷山华侨农场,本是多元群体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在当年基础下,发展至今,据《武夷山华侨农场志》显示,已开垦出2405亩荼园;1200亩农田,676亩毛竹林,176亩板栗,148亩果园,4061亩生态保护林,1453亩生活工业用地,已形成归难侨安居的乐园。

    我们在那里安居了十年,初期在生产队,后来调往小学,再调往中学。除了制茶大部分工种都参加过。深深体会到,广大归侨能适应艰苦的锻炼,人的双手可创造自己生活所需,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对那里的山水草木、山坳、田间溪流、山上的野灵芝、严冬雪花飘飘富诗意的美景,及后令人难受的彻骨寒冷之溶雪;当年生产劳动中的 “双抢”(每年七月抢收稻谷随即抢种稻秧)的火热劳动场面,紧张的农忙情景;春寒冻雨中种茶采茶、上山烧火烧土、春初寒雨霏微上山种树造林、选谷种、蒸气育秧、插秧、三次中耕施肥、割稻、打谷、晒谷;生活劳动中上山砍柴,挑柴,劈柴、挑水……等等与在缅甸城镇绝然不同的生活,都有很深刻的记忆,并对曾安居了十年的地方,铭有一段难忘的情感。今见农场发展良好,安居乐业,深感欣慰。 (写于2014-10-12)    

    以下是为了纪念拙笔  

    写在武夷山华侨农场建场四十周年之际 的诗组(2006-10月金秋)

 

缅甸华侨在武夷山

(一)章平

开辟荒山忆当年, 武夷山下建家园。

豪情壮志不曾忘, 喜今茶绿果沉沉。

(二)林清风

劈山造田换新颜,艰苦奋斗四十年。

茶果满园春盎然,武夷山下融融甜。

(三)章平

武夷山上绿绿松,松叶起舞迎秋风。

秋风送来金丰收,年年金秋乐无穷。

(四)章平

武夷建场四十秋,茶香果甜庆丰收。

改革开放换新途,康庄大道争上游。

(五)章平 

岁月匆匆谁能留,转眼已过四十秋。

面对荒山烂泥田(注3),寒风雪雨奋不休。

(六) 林清风

汗滴武夷开荒山,众志成城建侨乡。

茶香四溢果枝垂,乐忆当年把力参。

(七) 章平 

勤苦学农增异才,人生征途已无骇。

北望武夷思绪涌,幽幽茶香暗飘来。

 

    注1 :“武夷山华侨农场”在1966年定名为 “国营福建省崇安黎源华侨农场”, 直接隶属省侨委管理。1967年4月正式定名为 “国营福建省崇安武夷华侨农场”,1990年1 月随着崇安县改市,改为 “福建省武夷山华侨农场”,场址在福建省武夷山市 (原称崇安县) 星村公社黎源大队、曹墩大队。

    注2 : 1967-1972年农场安置了缅甸归国华侨954人、印度尼西亚归侨524人、新马归侨34人、泰国归侨3人、越南归侨1人、日本归侨1人、国内老归侨287人、干部38,共523户全场总共人口1834人;

    1978-1979农场安置了越南难归侨 391户,共1765人。前后两次共安置了难归侨3599人。

    1978-1979年开始由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原因,大批归侨申请出国或迁往港澳,但又有大批新人补充进入农场。

     注3 :烂泥田-烂泥深至膝盖以上可及大腿的一半。

     另注:以上数据取自《武夷山华侨农场志》2006年。

 

今武夷山华侨农场立新管区茶山之一  (开荒前长满松树-杂木-杂草-黄竹等)

今立新管区居屋全境  居屋背后是 茶山;居屋前是小路,小路前是水稻田。右下茶山在其对面山上。

立新管区的标志

居屋侧或后都有茶园间中有小块自种小菜地

今立新管区茶山之一 (开荒前长满松树-杂木-杂草-黄竹等)居屋背后是刚到农田时开荒的茶园。

注:  还有离居屋区更远的荼山    

以前是木砖结构的简陋平方房或冢内两层屋;现在水泥奴结构二/三层楼

今农场场部领导和办公根楼建筑物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6 条评论

管理员 5年前 回复TA

@缅华网网友丽儿请问你的尊姓大名?我有一位姓吴同学对武夷山农场很熟,如果有微信请留号,我会请他加你,吴是武夷山华侨农场香港联谊会会长。

缅华网网友丽儿 5年前 回复TA

群主麻烦能不能帮我找下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华侨农场
叶华兰这个是我妈妈的名字和地址我从小没有见过她67年出生的,我上个星期去法院哪里才查到我妈妈的名字和地址,因为我在广西崇左这边比较远你在哪里近能不能麻烦去侨联帮我问一下我妈妈还在哪里嘛能不能问到她的联系方式

茶叶哥 9年前 回复TA

这是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景色迷人甲东南。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