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介绍(十三)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24-04-15 14:51:47 共4779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网  河边卒报导

(十三)坚持在内线作战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曾两次向中共中央高层“斗胆直陈”,提出不同的意见,改变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第一次“斗胆直陈”,发生在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的初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的烽火。这时中共中央军委,为了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同时可能也是想给予正处于险境的中原解放区直接支援,命令山东、太行及华中解放区主力向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这时粟裕从苏中地区的战场实际情况方面加以考虑,认为“在苏中地区先打一仗更为有利”,故在6月27日粟裕就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之后在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后,6月29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发电,建议“第一阶段仍留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这时中央军委及中共中央高层领导根据

战场形势变化,终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这时全国内战刚拉开序幕,中共中央高层为什么急着要几个解放军的部队立刻进入外线作战,令人深思。因为在红军时代第五次反围剿之时,就由于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求红军到外线作战而失败,这个历史教训难道忘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共中央领导是想要“用进攻粉碎敌人的进攻”,让对方知难而退,说不定可以恢复和谈。但当国民党当权者已决定用军事手段解决双方的争端,发动了全面内战,要让其马上“收手”已是办不到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国民党当局方面再次高调呼吁“和谈”,已是在三大战役其面临全面失败后的1949年年初了。而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初期,其拥有4倍于解放军的军力,又获得美国方面的大量军火援助,要其马上放弃进攻进行和谈显然是根本办不到了。这时解放军方面贸然转到外线作战,又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政治上也不利,因为对方可能污蔑说是己方先发动攻击了。所以中共中央高层在接获粟裕的电报后,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就是这个原因了。

今天距解放战争已过去了近80年的时间,“谁先开第一枪”到今天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最近十多年在网络上就见到太多的言论,说是“中共方面先开第一枪”。其实历史已经很明显地证明了: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方面咄咄逼人,攻城占地,解放军各战区“节节败退”,中原解放区就全部丧失,其他解放区也失去了大部分土地,在这里,“谁先开第一枪”已经是很明显。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想为当年的国民党说话、“翻案”。粟裕当年建议“第一阶段仍留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不仅出于军事上的考量,在政治上也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了。          

当时如果盲目地听从中央军委的指挥,挥军进入外线作战,能否取得后来像“苏中七战七捷”那样的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呢。最大可能是重复当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程呢。当然也不否认,当年设想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作战”的变化也没得到实现。华东地区方面,虽然在内线打了好几个胜仗,但因为国民党方面已使用其一切可使用的力量来进攻,华东地区又一直是对方“重点进攻”的对象,所以一直到战争进行满一年之时,华东军区方面还是无法转入外线作战,但这不是当初坚持内线作战的“错误”。正因为没有贸然地进入外线作战,才有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之后虽在对方咄咄逼人的全面进攻之下,不得不退出苏北,转入山东作战,但在这个过程中,仍取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的胜利,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后来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中再重创敌军,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这一系列的胜利都是在坚持内线斗争中取得的。如果在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发动全面进攻时,就按照当时中央军委的命令,进入外线作战,“以进攻粉碎敌人的进攻”,能否取得这一系列的辉煌胜利,还真很难说呢。

粟裕在解放战争一开始,就敢于向中央军委等中共高层提出不同意见,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其后来在华东战场上取得一系列胜利,也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之故。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