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朱波吟社」(丘文)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5-02-28 11:46:30 共1729人阅读
文章导读 再说「朱波吟社」(丘文)

 

  再说「朱波吟社」

丘文

    写了「话说“緬甸华报”」,想介绍缅华社会创社历史最久,在华文文学,教育,发展道途中最艰难困苦时期,还能坚持每年出一本“诗刊”的《朱波吟社》。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瑰丽的传统古典诗词,在海外绽放的璀璨的花朵。侨史学家方雄普先生在他的《朱波散记》“朱波诗抄”中有这样一段驚叹;「现在国内能写旧体诗词的人己不多,有关的出版物更是风毛麟角。所以当我在缅甸看到一本由仰光朱波吟社编印的《吟草》时,其兴奋的程度不亚於在沙漠中见到一眼清泉。」

    我在缅华网上看到“笫八届东南亚华人诗人大会”将于二O一五年三月七日至九日在仰光举行,由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和緬甸五边形诗社联合主办,是一次东南亚诗壇翘楚云集,难得的盛会。这篇介绍“朱波吟社”的短文,无非是想让來自五湖四海的诗翁们了解,缅甸华文文坛並沒有完全凋谢,也並沒有“文脉尽断”。希望在仰的缅华文坛前辈,借这机会,在会上多介绍缅华文化艺术协会的历史,使各方贤达对缅甸华文文化的情况有所了解。本想续写“三说《缅华文化艺术协会》”,奈何手中史料有限。而“缅华文化艺术协会”却是缅甸华文文化最艰难困苦时期的旗舰单位。

    话归正传,我和朱波吟社虽然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朱波”历史悠久,几度时局变迁,史料迭失,敘述恐难完整,还是抄錄二OO五年十二月出版的“吟草”序文供诸位参阅;

    《五十七年前————公元一九四八年,大陸内战正如火如荼展开,有些知识界人士,因某些原因,纷纷避难於斯。由於对文化教育之兴趣与执着之天性,多参与文教工作,这就促成缅华文教事业篷勃发展之现象,无形中成为一新的局面。对於平素爱好诗词的一批人而言,当然也就不约而同地共商筹组诗社事宜。结果,“朱波吟社”即隨着新的潮流而诞生。

    成立之初,社员多为能赋能吟之各界老一辈人士,隨后因吸收面较广,社员人数遂逐年有增加。接着又有些对诗词有殊爱之老前辈出来,先后组织“裁云”,“似梅”,“晨光”,“天南”和“百花”………等诗社。一时间酬唱与雅集之风颇为盛行。这些诗社各有所能,各显神通,使平时静寂之诗坛異彩缤纷,呈现一片欣荣之新气像,为历来所罕见者也。

    最难能可贵者,莫过於儘管各诗社之间存在着不同思想立场等问题,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磨擦,这或许乃诗人互相礼讓之气度使然。如斯景况乃为诗人难以忘怀之美好回忆。

无奈风云多变幻,人生亦无常,有些功力深厚之诗坛老将不幸凋谢;有些颇具诗才者又遠赴他方另谋高就,致人才凋零,情况萧条,诗社不得不停顿下去。

    所幸者,经过一段断层时期后,重新凝聚力量,遂能渐次恢复活动,其时除“朱波”外,余者己不复存在矣!!“朱波”就像演“独脚戏”一样难免有单调及凄清之感。

    近年来本社之工作,一方面固然由於诗社之努力,另一方面卻因得到侨贤及社会人士之支持,故取得一定之成绩。

    设使回顾一下本社主要之工作情况,大體上可谓乃已遵照本社组社之宗旨及坚持之立场,朝着正确之大方向進行。

    中华民族多姿多彩之传统文化中,诗词及盈联乃極其高雅绝俗,美妙而又具有特色之宝贵遗产,一向被認为国粹(精华)然因受格律等之限制,致使初学者稍有枯燥艰深之感,故缺乏耐性与信心继续研习下去,年深日久逐成为較冷门之一种文学形式。设使耐心继续研习,假以若干时日,一旦入门後当感其味無窮焉。信乎?

    其实君可見各处名山古剎,亭台楼阁或名胜古跡,多書写或刻上楹联(泛指对联,屬诗词之範圍),而呈现雄伟莊嚴之气势与古色古香之韻味。

    再者,多数城鎮与乡村甚至海外华人华侨聚居之处,仍盛行於婚嫁喜庆或传统大節日及欢迎会等场所,均以鲜艳夺目之红布,書上各式联对,以增加场面热闹之气氛。

    目前本社雖存在著人才奇缺,暂尚无後继之人等難题,然斯乃普遍现象而非個别现象,豈可气餒也。況且吾辈熟知建业固不易,守业更维艱之道理,故更应具有韌性之战斗精神及抱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之坚强意志为缅华這片文化园地,增添些微绿意。

    末了请允许筆者填一闕词,作为本文之结束。

調寄“浪淘沙”

骠国结诗缘,组社情牽,風風雨雨越難关,五七年来勤守业,共賦华篇。

協力墾書田,莫忘思源,幼苗茁長绿绵延,无限春光无限意,欢乐人间。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序文”中提及的“百花”,是缅华诗坛唯一的白话诗社,成员均为当时华校教师,学生,社会青年。“朱波”在全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约有散居各地的会员一百來位,那是以在报纸“朱波吟草”和年刊上发表过诗词作品为依据的。早期較为活跃的前辈诗人有;丘立才(印象中丘前辈应是笫一任会长)、叶彐樵、曾福安、毛鎮才、李光灿、胡肯堂、邱小如、黄绰卿、陳兰生……等。他们是清末民初早期移民缅甸者,内有多位清末秀才,举人。后有龚若虚、范良、胡艳欽、蔡敦堂、蔡敦国、郑天祿、胡尚信、陳尊法、鍾光、周禾书、江忠、蔡景濂、李璜珀、祭锦谋、陈万昌、黄三、郑锦照、陈铁曾、陈章枢、林芳彦、趙振恆……等。龚若虚先生应是笫二任会长。最艰困时期的会长为郑天祿先生、江忠、蔡敦堂、陈万昌、李璜珀、蔡錦谋为副秘书:林芳彦、趙振恆。以上仅憑记忆记录,难免遗漏,出錯,请补正。

    仅以此文向东南亚华人诗人大会的主办单位致敬。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