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出来的“行”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散文诗集 发布于2020-03-04 12:35:53 共177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宅”出来的“行”

(四川•成都:姚洪双)

 

 推开窗,远处,半截入云层中的金属塔吊手臂,静静的、懒懒的,全没了往日的喧嚣。更没有建筑大哥忙碌的身影,也没有了工人师傅们吆三喝四的紧张参与。今儿,剪纸般的长长“手臂”,无论如何也撩拨不起我的思绪。近处,往日热闹非凡的菜市场,没有了人影相随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

因为新冠状肺炎病毒,此时此地,大道上也没有了往日车来人往,一片静寂。只有两个戴着口罩,拿着扫帚的环卫工人在扫除往日的尘埃。唉,这就是我居住的天府新区“光明苑”,这就是我庚子年宅在家里所看到的。好,不说这个了,东说西说,容易产生幻觉。对了,不要幻想,还是做点实际的事情吧!此时,我想起了一位法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最好不要在夕阳西下时,去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时,立即做点什么。”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牵挂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过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段时间,人们不再走亲访友,聚会吃饭,不再外出购物、旅游,更多的是自觉、文明地“宅”起来,为阻断疫情扩散尽一份力,并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宅”在家里,虽然打乱了我外出访友、上班的规律,可它打不乱我“宅”在家里能“行”的习惯。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睡在家里,也是为国家作贡献。”可我就是没有睡懒觉的习惯,这也许是因为我当过兵的原因吧。每天清晨6点,我会准时起床进行身体锻炼。先单脚各跳100次,再做20个俯卧撑,最后在跑步机上跑步20分钟。晚上睡觉前在再跑步机上跑步20分钟,每天如此循环,身高1.7米的我,体重至今仍然保持在130斤左右。身体好了,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的。在这次阻击疫情的战争中,我虽然没能“逆行”在抗疫最前沿,可我必须用好我手中这支笔,为“逆行”的将士们鼓与呼。

在这段时间里,我先后写下了《疫情面前,企业勇担当》、《四川150吨爱心果蔬援武汉》、《为阻击疫情,维吾尔族小伙捐4000个镶》、《佘世海:我虽残疾,但我没有缺席》、《宝贝,等我回来给你取名字》为题的新闻稿件发往报社。写作是个苦差事,可我很乐意来做这件事。我深深懂得:只有多读、多想、多看,才能写出更多的好文字来。我步入写作的时间,是从我在西藏高原当兵时算起,距今,也有30余年了。在这条路上,我虽然没有混出个什么明堂来。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执着、坚定地走了过来。这些年来,我虽然在《中国化工报》、《中国医药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字,也岀版了几本个人集,可我知道,光凭这些,我还算不上一个网络诗人,一名作家。我还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那么,阅读就成了我“宅”在家中的一个必须要做的一件快乐之事。

一杯清茶,一张靠骑,一本书,成了我每天午饭后在阳台上的主菜。在这期间,我品读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雪域关边,我致你!》、人民文学出版社岀版的《春》和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亦是此间少年》三本书。读书:虽然不能保证你抵达理想的彼岸,但它一定能,缩短你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读好书,书好读,读书好,好读书。”这就是我想要读书理由。人这一辈子,不但要读好书,而且也还要善于观看,当好一个吸收的观众。

“宅”在家中这些日子,我基本上按照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观看电视的习惯。“宅”在家里,先后观看了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展播《惊蛰》、《中国机长》、《决胜法庭》等电影电视连续剧。

当我写完这篇《“宅”在家里的这些日子》的初稿,合上电脑,略感有些疲倦地再次打开窗,一阵春风从窗外吹进来,轻轻拂拭着我的脸颊。倦意立刻就消失了。我知道,春天已经来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们也不用再“宅”在家里了,可以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去亲吻大地,去观赏桃花盛开,去拥抱春天的美好!

(四川•成都:姚洪双)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