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屠呦呦,中国医药学界还有这些“无冕之王”值得铭记!
不只屠呦呦,中国医药学界还有这些“无冕之王”值得铭记!
【导读】 “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这位中国首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海外背景,无院士头衔,默默无闻耕耘多年,最终被国际科学界认可。其实,除了屠呦呦,中国医药学界还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有的甚至都没有突出个人,有的已经作古。 10月6日,《生命时报》与医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前任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一起,为你独家揭秘那些虽然没有获奖,但同样配得上这个荣耀的“无冕之王”们。 |
图为2011年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生命时报记者 张彤
1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在历史上,糖尿病一度是不治之症。加拿大人班廷因为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但那时医疗所用的胰岛素都是由动物体内提取的,不能人工合成。
直到1965年9月17日,中国人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
经过周密研究,他们确立了合成牛胰岛素的程序。这一成果震惊了世界,足以问鼎诺贝尔奖,无奈历史的原因与诺奖失之交臂。
2用砒霜治疗白血病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张亭栋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
图为张亭栋
图为陈竺(左)、王振义(右)
1972年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药师韩太云合作,开始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从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含三氧化二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了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总缓解率达到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
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与此同时,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竺和导师王振义也在白血病治疗领域获得突破。他们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部分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白血病细胞可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细胞的临床试验。
1994年后,他们与哈尔滨的同行合作,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在治病机理上是“殊途同归”,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后来的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表明两药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国际同行的评价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3大庆糖尿病研究
在糖尿病预防研究领域,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一项历时20年的糖尿病长期跟踪随访研究告诉世人,仅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就能有效遏止糖尿病前期的进展,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让探索糖尿病奥秘的科学家看到了光明,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图为大庆研究的专家们
上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总医院老院长胡英华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现中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孝仁教授一拍即合,开始进行糖尿病防治的前瞻性研究。
20年的随访发现,未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异常者93%会发生糖尿病,这20年间他们之中的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而经过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糖耐量异常者,20年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要低43%。
此研究共有10万人接受普查,长达20年的随访,发现6年生活干预推迟糖尿病发病14年。另外,生活方式干预的作用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这些结论都是由中国率先提出的,对世界各国的糖尿病管理有很大指导意义。
大庆研究的成功,使中国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处于领跑地位。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主席,世界著名糖尿病专家内森教授不久前写信给潘孝仁教授的继任者李光伟教授,“全世界都应当感谢中国的大庆研究,因为是中国人第一个证实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并由此激发了美国和芬兰研究预防糖尿病的热情。”
4攻克绒癌
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妇科肿瘤。此病很早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因此病情发展很快,一旦转移,绝大多数病人会在半年内死亡,故被认为最凶险的不治之症之一。
图为宋鸿钊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宋鸿钊及其同仁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出了大剂量多途径用药的有效疗法,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根治。
从1959年开始到1985年为止,他们共治疗了绒癌病人655例,恶性葡萄胎695例,10余年中,绒癌的治愈率由过去的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治愈的病人均经过长期随访,存活最长的已有30 年,最少的也有10年。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绒癌病例系列研究。
在取得这一重大成就的同时,宋鸿钊在绒癌治疗方法中还取得了另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通用的治疗方法是常规切除子宫,许多年轻的病人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宋鸿钊通过研究发现,化疗的同时可以保留子宫。仅截至1990年,他们治愈后的绒癌病人已生育了400多个健康的孩子。
5断肢再植
1963年,陈中伟和同事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为被完全切断右手的工人王存柏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术。这一手术惊动了全世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他们,第一届国际手外科联合会主席勃纳奥勃兰称赞陈中伟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图为陈中伟
陈中伟(1929~2004年)是浙江天台人,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0%。
陈中伟一共主持发明了6项断指再植技术,他所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1999年,陈中伟在美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学术讨论会上荣膺“世纪奖”。
6烧伤治愈率达到99.6%
很多人都难忘1987年大兴安岭那场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在那次火灾中,很多重度烧伤的伤员被紧急送往解放军304医院(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最后全部获救,没有一例死亡,在全世界都属罕见。
图为盛志勇
图为柴家科
该院烧伤整形科在著名烧伤专家盛志勇院士的率领下,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曾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2002年集体荣立一等功。
由盛志勇院士、朱兆明教授等开展的液氮储存皮肤的研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低温异体皮库,使皮肤移植后的存活率稳定在95%左右。
烧伤整形科主任柴家科教授等开展的严重烧伤脓毒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烧伤脓毒症诊断标准和临床综合防治方案,使我国烧伤脓毒症的临床防治有了显著进展,发病率由90年代初的43.9%降为26.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0%。
他们研究开展的烧伤患者早期与后期功能康复疗法,使众多四肢疤痕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重新站了起来并重返工作岗位。据统计,30年来,他们共收治烧伤病人8000余例,治愈率达99.63%,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7SARS病死率最低
在本世纪初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中,我国医药卫生界迎接挑战,最终和全世界一道战胜了这个瘟神。这次战役中,我国医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治疗方面,SARS患者的病死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我国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较早发现并分离出了SARS病毒,在病因学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病死率方面,各国均高于10%,而我国的病死率低于5%,全球最低。
我国呼吸科专家认为,无创通气加上适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已经出现肺损伤的病人,是挽救生命的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措施。用这两种方法,大量濒于死亡的患者被挽救回来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