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父亲蒙冤入狱,16岁辍学,如今她身居高位,被网友赞为“最优雅发言人”!
她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4日上午11时,中国高级官员里颇负知性之名的傅莹身穿釉青色套装,步伐轻盈地登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的讲台,用诗意的“两会的季节”宣布发布会开始。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大会发言人傅莹。
4年前她首次亮相,一袭宝蓝色风衣与银发交相辉映,加上轻柔的语调、亲切的笑容,这位人大史上首位女发言人给外界留下了气质优雅、收放自如、从容淡定的印象。
▲2013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2014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2015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介绍本次会议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今年是她第4次担任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她将个人特色发挥充分,回答问题更加流畅。“形象气质真好”、“时尚知性”、“端庄飘逸”、“好优雅的女发言人”……网友用直接朴素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印象。
热爱阅读,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
▲艾思奇(哲学家 云南蒙古人)
“你刚才问到我们共同的兴趣,那可能就是阅读吧。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丈夫郝时远说,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上山下乡”经历让自己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变得更豁达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蒙冤被关押,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她,来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一待就是3年多。
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而是像男人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当年电话很少,消息都通过广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广播室广播,播报天气和其他消息,还是电影放映员。”
日后,每每回忆这段经历,傅莹总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磨炼:“这些体会,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让我变得更豁达,做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于也敢于奉献。”
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
工作的艰苦却并没能磨掉傅莹对学习的渴望与斗志。那几年,她硬是靠着自学,学完了高中各科目的知识。1973年,她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对傅莹来说,能重新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她非常珍惜。除了英语,她又选择法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
傅莹和丈夫郝时远都是蒙古族人,自大学时代相识至今,夫妻俩已携手走过数十年。记者想从郝时远口中问出更多二人间的往事,他“吝啬”地说,那么多件,没法挑出哪一件来仔细说,但有一点,妻子的性格的确一直没怎么变:“大家都说她温婉,我看也是。还有努力,这是她最大的特点,从小就是这样。”
▲郝时远(中间身穿蒙古袍者)
在郝时远看来,“傅莹对未来并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
▲2001年4月4日,马尼拉,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参会前。
温婉高雅,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现在,人们一提起傅莹,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温婉高雅”这个词。傅莹总喜欢根据不同的场合,以简约的素色长围巾搭配各种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她的穿着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人称她为“时尚外交官”。她的发型总是保持得很好,银色而微卷,衣着也很讲究,连小饰物也同样考究。
不过,虽然穿着得体,傅莹其实很节俭,并不买很贵的衣服,买衣服时会讨价还价,还爱和家人开玩笑。
▲接受外媒采访
虽然在着装方面已经有很多心得,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第一次参加发布会前,傅莹还是拿着几套比较正式的服装,让丈夫郝时远帮忙看看穿哪套亮相更合适。“我们一起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背景板可能是什么颜色?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红色块,背景板之外的墙壁又是灰白色,这些色差都需要考虑进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件宝蓝色西服外套。
傅莹的朋友说她“很有女人味”,已经年过六十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说话柔声细语,不卑不亢,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6年前英国《金融时报》对她专访,文章由这份全球知名媒体的总编巴贝尔撰文,当时正值傅莹结束驻英大使任期之际。“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之前,鲜有中国官员在西方媒体面前能够如此表达中国。
傅莹离开悉尼时,欢送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3年12月28日,韩国汉城,中、韩、日三国外交部亚洲区负责人就朝鲜核能力问题在汉城举行“三方会议”。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参加。
▲2009年3月29日,伦敦,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和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参加了BBC电视中心的“安德鲁 玛尔脱口秀”栏目。
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
会讲故事,运用比拟和剖析这些西方人习惯的表述方式
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的傅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最为引人称道的便是“会讲故事”,而不是说大道理。这被视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傅莹Style”——即运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话语体系,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运用比拟和剖析这些西方人习惯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转折,引经据典,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游刃有余。
这种被西方舆论认为“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表述方式,在她参加第一次记者会时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傅莹在答问中几乎都用大家感兴趣的故事开头,她提到她的家乡、她的朋友、她的女儿。这些做法,超越了外界对中国政治官员原本刻板生硬的想象。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她擅长英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使馆工作,尔后又赴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还一度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担任翻译。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图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傅莹(右二)担任翻译。
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在英国工作期间,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傅莹开始奔走于英国政界、商界,她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主动接受英国主流媒体采访并多次公开撰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英国公众讲述中国的变化,她提到母亲的粮票,提到自己曾经付出过青春岁月的电厂被拆除,也常常提到她女儿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
▲2013年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正在作演讲。
2008年4月,西方媒体一边倒地歪曲中国,奥运圣火传递频频受阻。傅莹通过多次危机公关为中国挽回声誉,这也为她赢得“危机大使”美誉。2010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长。2013年3月,傅莹开始担当起新的使命—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七位新闻发言人。
有媒体评论道,傅莹风格的新闻发布会不仅代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气质和心态,也带有典雅、精致的国际品质以及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希望傅莹风格能够传递下去,更多的官员能够成为中国软实力和中国故事的优秀叙事者。
翻译口误引起的插曲,成为一段佳话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任英语翻译。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明显的翻译错误,赶紧说:“不对!不对!”邓小平问:“什么不对呀?”周南说:“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邓小平听后开怀大笑:“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
▲1988年1月20日,84岁高龄的邓小平接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当时,给邓小平担任翻译的傅莹,把邓小平的84岁错译为48岁,当副外长周南把这一情形告诉邓小平时,邓小平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幽默地开怀大笑。
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出笑声》为题刊发幅照片,还加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笑。看到这张照片及其图说,傅莹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时任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的杨洁篪得知后,曾给有关部门电话了解有关原委……如今,这段由翻译口误引起的插曲,渐渐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定格在中挪两国的友好交往历史中。
自此,傅莹的翻译水平与日俱增。为了能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听清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完整无漏地表达出来,她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
爱穿民族服装,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能歌善舞
不管走到哪里,傅莹总忘不了内蒙古,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内蒙古这片广袤的草原赋予了她开朗、热情的性格,也让她变得坚韧。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她总是身穿民族服装。她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有时候也会讲蒙语,能歌善舞。”
2013年8月,傅莹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儿出嫁。“吃饭的时候,她给大家挨个敬酒,唱了一曲《送亲歌》,还跳了蒙古族舞蹈。”表弟周堂海说,“虽然60岁了,但她舞步娴熟,舞姿很优美。”
丈夫郝时远:“有时很晚才回家,不论多晚都会给她留盏灯”
有记者问:“你们在家里会不会也因为小事而吵架?”
郝时远顿时笑了起来,他说:“你们把我们这样的家庭想得太神秘了,其实我们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别人家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家里也会发生,只是可能比别人家日子过得更简单。”
郝时远说,平时傅莹的工作很忙,有时候要很晚才会回家,但不论多晚,他都会给她留一盏灯。两人一般一周只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餐,一般都是自己主厨,做些家常便饭。
“吃的很简单,就日常的小菜,别人家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郝时远说,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内蒙的家乡菜。但即使这样,觉得日子过得也挺不错的,很和睦、很平淡也很温馨。
在家里闲的时候,郝时远不太愿意和妻子去谈论工作,特别是“外交大事”,两人只想平静地呆一会,聊一些平常人家都会说的琐事,或者看看电视。“有时候我自己看电视,她还会忙一些家务,比如清理衣服啊,打扫一下房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