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周年,让我们用语言学的方法一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昨天是周日,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缅怀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各大官方微信都推文缅怀周总理。而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们除了纪念总理的丰功伟绩外,还要知道他是一位口才超赞的外交家。其文辞之犀利,语言之幽默,是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记者都领略过的。那么你知道周总理有哪些让人叫绝的外交辞令吗?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周总理的口才和智慧让国人折服,其在各种外交场合中的妙语连珠更是让人拍案叫好。认真分析周总理的这些话语,你会发现,原来里面的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快来看看~
一、比喻:
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使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的辞格,也较“譬喻”。(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184页)
事例1: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分析:
这位外国记者其实是想把中国的“马路”比作成牛马走的路。没想到的是在周总理心里,他把“马路”比作“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直是太智慧了。
事例2:
而周总理用比喻更绝的还不止这一个,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分析:
周总理在“对”字后面加了一个逗号,立刻把比喻的中的“本体”换成了国名党这位官员。这样的回应有礼有节,不失风度。
二、婉曲:
定义: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意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也叫“婉转”。(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201页)
事例1: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分析:
周总理其实是想表达这是战利品,是你们美国的,但是这样说太露骨了,也不是周总理的为人,于是讲了一个故事,就婉转地表达了这层意思。妙在含蓄委婉,而意在言外,最后还是烘托了本意。
事例2: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分析:
很明显,“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是委婉的指那位美国记者是不干净的,周总理只是没有直说而已。同时美国记者把手帕放回了兜里,而周总理直接扔进了痰盂里,周总理给予了一个无情的反击。
三、夸张:
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194页)
事例: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分析:
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国库空虚;一个是想探一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说都不合适,于是“夸张”一出,圆满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也成功避开了记者的陷阱。这里属于“缩小夸张”。
四、反问:
定义: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201页)
事例: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
分析:
最后一句“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言外之意是你应该知道的。明知故问中拒绝了基辛格的请求,同时运用“嫦娥奔月”的典故幽默地化解了当时的尴尬。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在国际的话语权日益得到尊重。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的外交回应总是不卑不亢,但是又透露着一种霸气!这种霸气不是“以强凛弱”的“霸”,而是“有理有据”的“霸”。
现在就一起来看看2016年我外交天团对时事的那些经典回复吧,如果是周总理,我想也是一样的霸气!
2016年6月21日,个别西方媒体称仅8国支持中国南海立场,华春莹说:
我们以前知道个别西方媒体有时会把白的说成黑的,现在才知道他们有时居然连简单的数数和加减也有问题。正如大家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楚南海问题历史经纬及南海仲裁案实质后都对中方有关立场表示理解和支持,有些是公开的、书面的,有些是私下的、口头的,有些有报道,有些没有报道,但大家看见听见的已经有几十个国家了。(文字来源:人民网)
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夸张(缩小夸张),前面已经介绍了“夸张”,这里就不再赘述啦。
2016年3月8日,在两会记者会上有日本记者提问“如何改善中日关系”外交部部长王毅说:
由于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这些年中日关系确实伤得不轻。尽管在双方有识之士努力下,两国关系出现了改善迹象,但是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日本政府和领导人,一方面不断地声称要改善日中关系,一方面又不断到处给中国找麻烦。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双面人”的做法。(文字来源:人民网)
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借喻,比喻的一种形式,借用“双面人”来比喻日本当时的政府和领导人的做法。
2016年3月8日,在两会记者会上有外媒记者提到南海问题,外交部部长王毅说:
菲律宾的一意孤行,显然有幕后指使和政治操作。对于这样一场走了调、变了味的所谓仲裁,中国恕不奉陪……在南海这个舞台上,曾经有过殖民侵略,有过非法侵占,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文字参考来源:中国青年网)
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217页)
这里,“过客”是指菲律宾政府幕后指使者,“主人”指中国和中国人民。
2016年5月4日,安倍会见外国领导人时频繁提到南海问题,洪磊说:
在南海问题上,日本是域外国家,但近期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近乎偏执地刷“存在感”。不过,这又刷出了什么呢?无非是刷出了日本在二战期间非法侵占中国南海岛礁的不良记录,刷出了日方当前在南海问题上的不良居心。我们奉劝日方不要再刷下去了。(文字参考来源:腾讯新闻网)
分析:
运用的修辞手法1: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217页)
短短的一段话中5个“刷”,充分表达了说话者内心强烈的不满。
运用的修辞手法2: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第218页)
本段话中“不过,这又刷出了什么呢?”一句,自问自答,问中带有嘲讽,多么解气。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汉府君有感而发整理分析的内容,在学习了汉语知识的同时,再在41周年的日子里,一起缅怀一代伟人---周总理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