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带你零距离倾听缅甸最偏远地区村民的心声

编辑:缅甸联合译评社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7-02-28 09:51:33 共1286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资企业带你零距离倾听缅甸最偏远地区村民的心声

零距离倾听缅甸最偏远村民的心声

作者: 殷沧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外长在《赠缅甸友人》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缅甸和中国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胞波情谊。自从两年前进入缅甸项目部工作,我开始与缅甸、与缅甸人民结缘。这几句诗,也是我来缅甸后才听说的。在我看来,隔壁邻居缅甸好像比美国欧洲还要远,大部分中国人对缅甸了解不多,能够知道缅甸有大金塔和翡翠已经不错了。

01

 

“带着疑惑踏上赴缅之路  

刚到缅甸时和前辈们打听,很多人告诉我一些缅甸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不友好,有的社会组织和媒体受西方的渗透或操控,煽动反华情绪。所以一些中资企业在缅甸的大型项目经常被批评,甚至引发抗议,还有已经动工的中企投资项目被叫停。

(海岛印象-交通要道)

前辈们的这些观点,与我之前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中缅“胞波”情谊大相径庭,我不免有些紧张。因为我们公司响应缅甸政府的号召计划在缅甸最偏远的西部海岛上投资项目,我想项目会不会被当地民众抵制,我到当地开展工作会不会受到阻碍呢?但是我更有疑惑:中国30年前一穷二白向外国借债,现在变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对外大规模投资了,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缅甸经济这么欠发达,民众为什么不欢迎外资呢?

(海岛印象-当地学校教室)

带着这些担心和疑惑,我于2015年5月第一次踏上了缅甸的国土。抵达仰光后第二天,我和同事们就驱车赶奔项目所在的海岛。60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们加班加点开了将近两天才到,因为从仰光到目的地只有一条路况较好的公路,中间还要翻越一座大山。即便是这条在当地路况较好的公路,也建设得非常差,较好的路段是3米左右宽的柏油路,大部分路段都是狭窄的石子路和土路,尤其是翻山的盘山路,又窄又滑边坡也没有防护,我们的越野车在盘山路上被一辆贩卖蔬菜水果用的摩托车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机会超车,也不敢超车。

(海岛印象-CBD中心区的商店)

行车沿途看到路边基本是农田或者荒地,偶尔路过几个比较重要的城市,看到的也是低矮的房子和零散的人群、牛羊群,很少看到楼房和轿车,发展水平不及中国的小镇。这一路走来,我真正体验到缅甸经济发展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这种直观的感觉从书本和别人的描述中绝对无法体验。

 

02  

乡村基金与糯米粽子

(当地村民踊跃申请和领取乡村基金)

我第一次到这个海岛来不是负责建设项目,而是执行公司捐赠当地的公益基金项目。我们公司给当地50个村庄捐赠了资金作为乡村基金,各村的村民可以申请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作为发展家庭经济的启动资金。我所在的工作组的任务是培训村民们如何申请、使用和归还基金,并在培训后持续回访村民,调研基金的落实和实际使用情况。正是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庄,才让我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这些缅甸最偏远地区的民众,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希望。

2015年7月份,我们工作组走访了距离镇中心大概50公里的貌村。当时正值缅甸的雨季,骄阳似火,潮湿闷热,一出门就是一身汗。因为没有直接连通这个村庄的路,我们需要坐船2个多小时。船舱容量有限,我们团队工作人员主动把船舱座位让给同行的缅甸老乡,自己坐在船舱的顶棚上面,顶着烈日曝晒了一路,上岸后又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半个多小时。我们最终抵达村子,看到全村人都一样顶着烈日在村口排队迎候,尤其是几个可爱的孩子手持用白纸手写制作的欢迎牌上面写着“Welcome”时(如下图),倍感意外和激动,瞬间忘却了曝晒、饥饿和疲劳,立刻启动兴奋模式挨家挨户走访,和老乡们聊天调研。

(回访村庄受到村民热情欢迎)

2016年1月份,我们工作组再次回访。我们去闵村一家回访时,夫妻二人都不在家,村长说男主人在附近修路的工地上打工,女主人在工地上卖鱼汤米线。我们正在村长带领下看他们用乡村基金购买的菜苗时,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儿子回来了,说是特意工地上赶回来。我们深受感动,连忙表示感谢。我同事和女主人开玩笑说,鱼汤米线非常好吃,等我们的项目建设时,会有更多的缅甸工人来这里,你的生意会更好了,开饭店挣大钱。女主人哈哈大笑,说就怕忙不过来。

 

我们结束回访要上车时,女主人却叫住我们,原来她刚才特意让儿子去附近小吃店买来几个糯米粽子送给我们,说鱼汤米线已经卖完了,下次我们再来一定要尝一尝她的手艺;这些粽子也是当地特产,一定要我们尝尝。礼轻情意重,我们赶紧道谢,而且我还想吃一个。同行的翻译看到我拿出一个来赶紧小声告诉我先不要吃,怕不卫生。但是我没听他的,还是吃了一个,并告诉这家人说粽子很甜很香。我们拿着这几个沉甸甸的粽子回到住处,午餐时一起分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几个黄色的糯小米做的粽子,也会记得这家人的热情和期盼。

(回访马拉村申请基金的农户)

我们随机选择了马拉村的一家申请了乡村基金的农户,村长介绍说男主人远赴马来西亚打工,家里只有女主人和1个孩子留守,以喂猪种田为生,他们家申请的基金就是用来买猪饲料。男主人在外每月工资大概500美元,相比当地的农户平均月收入150美元的水平高多了,但是为了能多攒点钱,每年能够回来一次就不错。我们对女主人说,等我们的项目建成后,可以创造很多就业岗位,尤其需要像你丈夫这样的有技术的劳工,那样他就可以回来和你们一家人团聚了。这位内向的女主人点点头没有说话,但是我看到她的眼里已经闪烁着泪花。

 

03

我相信公道在人心”  

(缅甸媒体记者们和我们一起坐在破旧的小货车中走访村庄)

每次回访乡村基金的受益村庄时,我们会邀请缅甸当地的媒体记者随团监督报道,让他们真正了解我们公司在当地做的事情。在2015年7月份回访村庄时,大部分村庄的泥土路都被雨水冲刷浸泡后泥泞不堪,我们雇的运输米面粮油等慰问品的小货车无法开到村里,只能停在村口,然后我们人拉肩扛送进去。没有任何人要求或者邀请,这些记者们就主动加入我们一起搬运慰问品,顶着烈日,或冒着大雨,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们在搬东西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容,眼里流露出真诚。这些记者们很快就在脸书上分享了他们走访村庄的感受,还有人把他们搬运慰问品的照片也发上去。

(缅甸当地媒体记者主动加入我们帮助搬运慰问品)  

这些随团的记者中也些有来自对中国有偏见的缅甸媒体。某家报社派来的记者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刚开始和我们很少交流,经过几天的相处,他和我们成为朋友,也主动和我们沟通。他说了解了我们公司是真心为当地穷苦百姓做些实事,不仅仅是口号上,但是他这次不能写文章报道,因为来之前报社领导已经指示不让发任何有利于我们公司的新闻。我们理解他,也不强求。我们做公益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是否报道是次要的。公道自在人心,他能通过和我们团队的合作认识到我们项目的意义,能够客观了解和评价我们的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04 

 

当地民众看环保与发展  

(当地村民自由上山砍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数次与海岛上的村民们零距离接触和深入交流,我真正体验到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人民的生活艰苦,也切实体会到村民的淳朴和热情,了解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种零距离体验,在任何新闻报道和别人的描述中都无法感受。

不过我们项目所在的海岛毕竟比较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低,当地人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很多人无法想象北上广的繁华,也不知道是中国这30年快速发展背后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所以要是给他们讲30年后的发展愿景,对大部分村民而言无法想象。在村民对外界的认知处于启蒙时期,西方的“传教士”们—媒体、NGO们纷沓而来,宣传一切项目开发都不能影响环境,哪怕砍树都需要评估对环境的影响。

(海边沙滩上的垃圾)

2016年1月份,我们陪同缅甸官员与当地村庄代表座谈时,有村民提出,我们家没有木板造房子没有柴做饭,就要上山去砍树,不让砍树我们怎么活?负责环保的缅甸政府官员气的暴跳如雷,像录音机一样反复强调不能破坏环境,但是却没有说怎么给村民提供建房子的材料,怎么让村民用上天然气。

(镇中心CBD街区河道垃圾遍布)

一些NGO组织在当地宣传环保那么多年,我们也没有听说或见到他们的实际行动,当地的海边还是垃圾遍地,镇子里的河流仍旧臭气熏天。宣传环保高于一切的各组织没有给当地提供替代方案促进发展,也没有给民众带来渴望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当地民众具有原始朴素的精明,想要的就是现实的利益,他们能看出行动的虚实,分辨出意图的真假。

05 

 

勤劳勇敢的缅甸人,何时走进新时代? 

(当地村民工作场景:女工码头搬运材料每天收入大概4美元)

通过观察和接触,我发现缅甸人民是非常勤劳的,只是没有努力劳动的机会和平台。我在缅甸接触的很多政府官员和商人,作为精英的他们非常勤勉,每天的日程非常紧张。即便仰光街边的小摊贩,也是早出晚归忙碌一天,勤劳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的摊贩。中国的农民30年前都无事可做一天到晚聚在一起喝茶打牌聊天,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春风,立刻迸发了激情与活力,到现在大部分农民都是“双肩挑”——务农打工两不误,现在还有多少人整天喝茶聊天呢?

(当地村民工作场景:女工纯手工打造乡间小路每天收入约5美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捐赠乡村基金和慰问品固然能够解一时之急,但非长久之计。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为当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引进发展的资源和机制,让这偏远海岛能像深圳一样具备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才能让民众更普遍更长久的享受幸福生活。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