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惨痛教训”到“阵阵隐痛”,越南中企如何在“杂音”中突围?

编辑:读懂东南亚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8-03-29 08:55:52 共959人阅读
文章导读 从“惨痛教训”到“阵阵隐痛”,越南中企如何在“杂音”中突围?

中国建设的越南河内吉灵-河东线轻轨项目。

从制度到文化,从行为到思维方式,越南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加上地域、资源的优势,使越南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沿阵地。在这里,面对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天花板”,中企学会了如何与其他国家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博弈,学会了如何超越自我。《环球时报》记者日前深入越南,调查中企在越南真实的生存现状,看它们如何在这个中南半岛国家“突围”,如何与它一起经历“再成长”。

惨痛教训——“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全军覆没”

当夕阳洒下最后一抹余晖,32岁的越南小伙儿阿军仍在自己的摩托车配件店里忙碌。二十多平方米的店铺里,密密麻麻挂着各式各样的零配件,门口停满了送来维修和保养的摩托车。然而有些不同寻常的是,当“中国制造”的浪潮席卷世界之时,这个越南的小店没有一件中国产品。

这一情况出现在这个“摩托车王国”并不奇怪。走在河内的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之处不是本田,就是雅马哈或铃木的摩托车。就连零配件也大多是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的牌子,而不是国人熟悉的嘉陵、力帆或宗申。“中国牌子不好卖,不少客人觉得质量不好。”阿军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类似声音在记者采访的近十天里经常听到:“中国假货多”“买一些耳机、灯泡、水管等小东西,我会选择中国产品,但大件物品我不敢买中国的”……

越南人对中国产品固守的这一“刻板印象”使得近年来在当地发展的中企必须面对一条“先天不足”的竞争起跑线。《环球时报》记者在河内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这里几乎每间家电专营店都遵循同一种布局,一进门左边是日本的索尼,右边是韩国的三星和LG,再往里走才能看见中国的TCL等品牌。

“日韩企业已在越南精耕细作多年,民众的接受度也很高。目前越南接收的境外投资中,韩日稳居前两位,台湾第四,中国大陆只排第八位。”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前会长缪仁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在21世纪初,中国商品一度“称霸”越南市场。以摩托车为例,当时嘉陵、力帆等中国品牌在越南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0%。“但好景不长,一些中企开始恶性竞争,质量也大幅下滑,有些车子甚至没用一两年就坏了。恰逢日本本田在那时推出廉价车型,所以没过多久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几乎全军覆没。更令人痛心的是,此事影响了中国商品和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国制造’被打上‘假货’‘质量差’的标签,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摆脱。”说到这里,缪仁赖不停地感叹:“对我们来说,这个教训太惨痛了!太惨痛了!”

中国建设的越南河内吉灵-河东线轻轨项目。 

“隐痛”阵阵——工期慢、“质量有缺陷”,不能全怪中企

中企在越南发展的困难固然与过去的失误有关,但越南自身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以及中越之间“微妙而敏感”的关系,也使得在越中企经常面对一些啼笑皆非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河内的吉灵-河东线轻轨是中企在越南投资的一个标杆性项目。然而,这个大工程从建设伊始就频频陷入争议。尤其是工期慢的问题,许多越南民众至今仍在“吐槽”。住在吉河线沿线的32岁居民阮文强就对《环球时报》说:“这条铁路已经建了很多年,到现在都还没建好,太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

说到这个问题,该项目的总承包商——中铁六局海外分公司的总经理唐红一肚子“苦水”:“从2011年10月开工到现在,这条轻轨我们已经建了6年多。要是在中国,以咱们的速度和能力两三条铁路都该建好了。在越南这么慢,真不能全怪我们。”唐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两国的发展阶段来看,轻轨技术在中国已经很成熟,但对越南来说是全新的。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营和管理,所有的制度和流程越南统统需要从零开始。“有时候我们上报一个东西审批,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该由哪个政府部门接手,最后不得不送到极高的层面,这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

更有一些内情是中企无法放在台面上明说的“隐痛”。几名曾在越南生活工作多年的中企工作人员和中国商人向《环球时报》提及,越南正处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问题层出不穷的阶段,这意味着其政府内部存在广泛的腐败问题。“而且越南政府内部也分几派,亲美、亲中、中立的都有。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看到中国好,时不时就给在越南的中企制造负面新闻,让我们成为越南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名中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导致越南社会经常“拿着放大镜看中国”。“打个比方,一辆车子发生事故,哪怕车子内外只有手刹把柄是中国制造的,都能赖上中国。我们有时实在是哭笑不得。”

唐红就曾遇到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难题。当时,中铁六局建设吉河线时选择了一种波浪式的“节能坡”设计,也就是轨道在进站处是上坡、出站处为下坡,这是一种更先进且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节能设计。“没想到几家越南媒体看到后,立刻爆出新闻称,‘中国制造’质量不过关,铁轨都没铺平。舆论越炒越大,一度导致越南政府无法批准该设计,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坦率说,现在越南社会对中企的态度不是很理想。”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越共中央对外部中国东北亚司原司长阮荣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越中存在海上争议,两国政治互信不够好,导致许多经贸合作的障碍容易被政治化。我认为,若海上较长时间不发生问题,民众的信心会逐渐恢复。近两年,中企在越南的发展情况已呈现这一良好趋势。”

突围之策——和越南一起经历“再成长”

面对各种困难,唐红的“突围之策”说来也简单。除了更严格、更高技术含量的“中国质量标准”,更要让越南政府和社会通过亲身经历打破对中国企业的偏见。“别看中越山水相连,但近年来真正到中国参观学习的越南人很少。可以说越南政府内90%的官员都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我现在每年都邀请一两个越南政府代表团到北京,看看中国的地铁、轻轨质量到底如何。”唐红说,那场“节能坡”争议后,他邀请几名越南官员到北京进行实地考察。“眼见为实”后,越南高层疑虑尽消,回国之后立刻批准了。

缪仁赖认为,中企需要更好地认清越南经济与社会的现状,与这个国家一起“再成长”。“很多人觉得越南和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像,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上世纪外企投资中国大多集中在较为中低端的产业,但现在越南从国外引进的几乎全是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缪仁赖表示,虽然整体来说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但越南政府和社会已对高科技、IT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表现出强烈兴趣,而且很注重企业是否环保。中国企业不能想当然地用“次一级”的产品和技术投资越南。

虽然少不了摩擦和挑战,但越南依旧是一块富有吸引力的“宝地”。缪仁赖说,除了广为人知的人工和土地低成本优势,越南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企业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进口生产制造业中的高端零部件,也可以更顺畅无阻地将产品销往海外。

与不少国人的“刻板印象”不同,越南民众的消费能力很强。尽管河内等大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平均月收入不过2000元人民币左右,但他们舍得花钱购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最时髦的高端家电。“越南民众的购买力超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以彩电为例,越南市场的增速为20%左右。尤其是高端产品前景十分好,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主要发力的方向。”TCL(越南)公司总经理高雅对《环球时报》说,越南另一大让人“意想不到”的优势是其劳动者素质很高,“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我觉得和越南团队一起最容易做出成绩”。

“我认为需要尽快在越南建成一两个代表性的合作项目,以便真正反映‘中国制造’的质量。这将有助于改变越南民众对中企的态度,也有利于两国的长期合作。”阮荣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此外也需要通过宣传让民众了解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生竞争和争议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对其过度政治化。

对于在越南奋战快十年的唐红来说,“突围”的那一天已近在眼前:2018年初,河内轻轨的土建工程与设备加工制造已完成95%以上,2018年底预计将达到正式商业运营条件。“现在,我们的工程车已在轨道上跑起来。最近每当坐在车上,看到地面上的越南民众冲我们挥手时,我都很欣慰。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非议甚至是无端指责,但我都不想计较了。因为我们相信,列车开通时所有杂音都会烟消云散。我也相信,这条铁路会把‘中国制造’的新声誉传递给越南和全世界。”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雁过留声 6年前 回复TA

这和缅甸的情况非常相似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