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仰光-丁茵大桥工程师讲述燃情岁月:这座桥,见证超越时空中缅胞波情
1993年,庆祝仰光-丁茵大桥正桥钢梁正式架通(使馆供图)
【环球时报赴武汉特派记者 李司坤】缅甸老首都仰光市东郊的仰光-丁茵大桥仿佛有着超越时空的魔力。1986年的仰光和2018年的武汉,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来衡量,都是相距甚远的两个时空坐标。作为缅甸国内首座大型桥梁,这座横跨勃固河的大桥25年前连接了仰光与丁茵,25年后又让建设桥梁的中缅两国工程师在中国重逢。1986年10月,仰光-丁茵大桥正式动工,一群来自中国铁道部大桥局(中铁大桥局前身)的桥梁工程师到缅甸参与援建,他们与缅甸同行一道,克服诸多挫折与挑战。经过近7年的奋战后,大桥于1993年7月建成通车。2018年5月底,参与过大桥修建工作的缅甸老专家应邀来到中铁大桥局总部武汉,老朋友们共同回忆了那段燃情岁月,让专程去采访的《环球时报》记者也见证了中缅的传统友谊。
2018年5月29日,李忠生与吴丹辛阔别25年后再次相会。
“反对党都派人来保护我们”
满载缅甸老专家的大巴车缓缓驶入中铁大桥局总部新大楼前的广场,几位当年参与仰光-丁茵大桥建设的中方老专家早已等候多时。当86岁的时任大桥建设项目缅方总监吴丹辛走下车时,当年中方项目组组长李忠生迎上前去,两人热情拥抱在一起。自从大桥建成通车后,这对并肩奋斗了7年的老搭档已阔别25年,如今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1993年,安装仰光-丁茵大桥正桥钢梁最后一根杆件(使馆供图)
援缅仰光-丁茵大桥是我国当时援外项目中最大的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全长2938.5米。鉴于缅方缺乏组织特大工程施工的经验,中方采取了“以我为主,全面负责”的方针进行建设。大桥工程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于1993年7月建成通车,受到缅方高度评价。回首往事,最让吴丹辛记忆犹新的是他和许多缅方工程师在项目建设前的紧张。吴丹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时中国工程团队非常有信心,但对缅方团队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这是缅甸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如果失败了,这对两国关系都会带来负面的象征意义,这是我们谁也无法承担的。”
刚建成的仰光-丁茵大桥(使馆供图)
大桥的修建确实一波三折。李忠生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几次“意外事故”。1988年,缅甸国内政局发生动荡,有游行队伍冲击大桥建设工地。根据李忠生的回忆,当时工地上拉着铁丝网,也有缅甸军方驻守,“连反对派政党都派人来保护我们”,但由于这场动荡规模实在太大,为保护中国专家的安全,项目组决定撤离。1988年8月13日,中方援建团队回国,这一走就是21个月。吴丹辛也回忆说:“中国技术人员撤离前嘱托我们要继续浇筑混凝土,做好施工设备和材料的保养工作。”等到缅甸政局相对稳定,中国专家重返建筑工地时,吴丹辛眼神明显亮起来:“我们对中国专家的归来感到非常高兴和期待,我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又可以重新开始。”
刚建成的仰光-丁茵大桥(使馆供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1年7月17日,双方建筑团队在使用吸泥下沉方式进行2号墩的沉井施工时,因地质原因,沉井突然发生倾斜。李忠生说:“因为心中没底,缅方对此情况显得非常紧张。曾经有一个国家的施工团队在缅甸修桥时发生过类似沉井倾斜事故,导致整个项目报废。”第二天,缅甸政府就派直升机在工地上空查看,中国专家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缅甸民众心中的疑惑。中国专家仔细分析沉井的倾斜状况和河床地质情况,找出原因后与缅甸工程师开始采取纠偏措施。经过一周的日夜施工,成功地纠正了倾斜的沉井。
缅甸仰光-丁茵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把中国机器人买回缅甸”
中缅两国工程人员在一次次危机与考验中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情谊。对此,吴丹辛多年来念念不忘:“我年事已高,心里一直特别想念我的这群老朋友。”他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人们普遍有一种信念,当人们历经磨难,患难与共后,将会团结得有如亲兄弟一般。我相信正是这些经历,催生了我们对再次相见的强烈期盼,而今天,我们都梦想成真了。”
上图:1991年4月,中国赴缅援建仰光-丁茵大桥工程师周一桥(左一)与缅方质量检测员蒂蒂昂(中)合影;下图:2018年5月30日,周一桥与蒂蒂昂合影
在30年前的那段燃情岁月里,缅甸小伙子昂妙乌刚参与修建仰光-丁茵大桥时才28岁,如今他已是缅甸建设部桥梁司的副司长。昂妙乌此次带着当年的领导、师父一起来到武汉。翻阅当年中国同事特意带来的记录修桥过程的老相册,昂妙乌激动不已,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了想见到当年一起修大桥的中方老朋友,我还有一个务实的目的——交流有关桥梁维护方面的先进经验。缅甸有30多座悬索桥,有的桥已老化,需要加强检测和养护,但缅甸目前还没有条件进行精确的量化检测。所以缅方团队这次还会与中铁大桥局就桥梁维护与管养方面的问题洽谈,希望中国专家能赴缅协助检测。”据了解,今年4月,缅甸伊洛瓦底省的妙密亚悬索桥因为拉索老化断裂出现垮塌事故,酿成两人失踪的悲剧。
上图:仰光-丁茵大桥修建期间,中国技术组领导与缅甸项目经理举行会谈;下图:2018年5月29日,当年参与仰光-丁茵大桥修建的缅甸专家与中铁大桥局领导及原丁茵桥中方工程人员举行座谈会
因此,在武汉4天3夜的行程中,缅方团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中铁大桥局下属的桥梁科学研究院,缅方专家对如何就悬索桥拉索的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展现出极大兴趣,退休工程师内梭奈不停地追问着中国的年轻专家。看到桥科院研制的第三代桥梁拉索无损智能检测机器人,内梭奈兴奋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有机会,我要把这个机器人买回缅甸!”他还说,缅甸潮湿多雨,桥梁锈蚀情况普遍,而中国不论是在桥梁设计、建造还是检测、养护方面,都是世界级的水平或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内梭奈还对比说:“就我个人而言,中国人敢闯敢拼,不像日本人那么保守。日本人只有等到事情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会去做,而中国人只要看到了希望,就会积极地去放手一搏。”
上图:仰光-丁茵大桥建设过程中,中缅双方负责人合影,右三为缅方总负责人吴丹辛;下图:2018年5月31日,参与仰光-丁茵大桥修建工作的中缅老专家在武汉青山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合影,中间为吴丹辛,左二为李忠生
“让我的重孙子看到缅中友谊的见证”
仰光-丁茵大桥在勃固河上傲然屹立,没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它早已超越其实用意义,成为中缅友谊的载体与见证。缅甸建设部原副部长吴丁瑞在座谈会上,对中方人员当年在修建大桥过程中对缅方的帮助和技术转移表示感谢,他谈到缅甸在过去的25年间,使用从仰光-丁茵大桥建设过程中学到的技术以及留下的设备,又陆续建造多座大桥。吴丁瑞感慨地说:“缅甸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这与中铁大桥局当年给予的技术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一切始于仰光-丁茵大桥的修建。我们很高兴从你们身上学到这么多东西。”
中国驻缅大使馆拍摄的纪录片里,李忠生在翻看当年修桥期间的老照片。
谈到此次来华的收获,吴丹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建桥的技术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作为一个工程师,我建议缅甸同行要学习中国的经验和模式。”吴丹辛还有点遗憾地说:“我现在已经退休,我担心不能影响更多的缅甸官员了。”作为缅甸建设部桥梁司副司长,昂妙乌则给老前辈吃定心丸说:“我回国后,会向部里领导报告此次访华的收获,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缅甸今后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多选择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
吴丹辛表达了希望中方协助缅方对包括仰光-丁茵大桥在内的一些桥梁进行检测和维护的愿望:“现在大桥已建成25年,肯定会有一些损坏。作为个人来讲,这座桥是中缅友谊的象征,我希望它能存在至少一百年,希望后来的人,我的孙子、重孙都能看到这一友谊的见证。”如同建设仰光-丁茵大桥的“好事多磨”,几年前多家中企在缅投资受阻,部分缅甸媒体和一些国际势力声称“中企掠夺缅甸当地资源、破坏当地环境”。在缅甸老工程师内梭奈看来,这个过程中,有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是在借机混淆是非,制造问题。近日还有英国媒体报道说,缅甸政府正在重新评估由中国参与投资、总投资额达90亿美元的皎漂深水港项目,缅方担心该项目成本过高,如果缅甸发生债务违约,该港口可能会被中方控制。
中国驻缅大使馆拍摄的纪录片里,吴丹辛在翻看当年修桥期间的老照片。
“这样的说法纯粹是对中国企业在缅行为的误解。”昂妙乌对涉及中国在缅投资的言论进行驳斥,“中国公司如何帮助缅甸当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我们都实实在在看在眼里。”昂妙乌还说,中国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的技术水平相当高,甚至比日本还要先进,“因此我非常推荐中国的公司前往缅甸,协助缅甸升级基础设施水平”。
真正的友谊,经得起岁月长河的冲刷。正如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所说,参加仰光-丁茵大桥建设的中缅老专家见证了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援建缅甸,向缅方传授工程技术,为缅甸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桥梁人才。现在,中缅关系迎来新的历史契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有序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展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