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缅甸研究动态
2018年8月3日至5日,第13届国际缅甸研究大会(13th IBSC)在泰国曼谷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主体部分(另有组织参观暹罗学会)共有53场活动,包括开场主旨报告会、47场分组报告会、1场电影放映会、3场新书推介会和最后举行的时事讨论会。其中每场分组报告会有2至5名报告人介绍各自的工作成果。
一、讨论话题
参考安德鲁·塞思《1988年以来缅甸研究文献选辑》的分类方式,大会180余位报告人的研究主题归类如下:
学人学术回顾:9
女性:5
社会、教育、卫生:26
语言:10
对外关系:6
政府与政治:13
历史:14
文化艺术:23
民族与冲突:13
经济:4
人权与公民权利:13
土地权利:5
宪法与法律:1
自然资源、农业与环境:16
非政府组织:5
大众媒体与网络:7
罗兴伽问题:5
宗教:5
国防与安全:1
结合缅甸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学者们对缅甸的语言文化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
经济、法律领域仍是缅甸研究的处女地;
民族与社会问题是缅甸研究的富矿;
宗教与国防安全问题是缅甸研究的特色与“支柱”。
二、观点拾贝
2008宪法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有40%的受访对象认为该宪法体现了民主,2017年这个数字跃升为76%。
经济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个人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每天在经济问题上做成5件事情,同时会在4件事情上失败,或者有时候只做成4件事情,却在5件事情上倒退,这就是现实。
缅甸高估了自身在中国与西方进行地缘政治竞争中的作用,误以为能在若开邦危机导致的国际压力下全身而退。
三、新书推介
Citizenship in Myanmar: ways of being in and from Burma [缅甸的公民身份], edited by Ashley South & Marie Lall,ISEAS-Chiang Mai University Press, 2017
Anthony Ware and Costas Laoutides, Myanmar's 'Rohingya' Conflict [缅甸的“罗兴伽”冲突],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美国缅甸研究基金会主席、骠文专家朱利安·惠特利(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