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经济走廊竟遭冷遇?

编辑:FT中文网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8-09-26 13:30:49 共1081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缅经济走廊竟遭冷遇?

网络配图

梁海明、冯达旋:中缅经济走廊遇冷并非坏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为其建设减少了压力,增加了空间和时间。

准备前往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看不看缅甸的电视台,以及能不能看懂缅甸电视台,对缅甸的了解到底有多深。

其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缅甸尽量“轻装上阵”,避免“负重前行”。近期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相关项目遭恶意喊停的“不愉快”经历告诉大家,如果在它国投资太多太“重”的项目,容易成为“人质”,在骑虎难下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民企往往容易妥协,招致损失。这正如笔者(梁海明)三年多前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历史经验来看,如高铁、航天科技、港口和房地产等这类“重”的项目要取得突破乃至落地生根,殊为不易。企业除了需要具备区位优势(Location Based a Advantages),可以因所在的国家和区域发展迅速而茁壮成长之外,还必需具备有成熟的全球网络,也就是体系优势(System Based Advantages)。这对于中国目前大多数较为年轻和海外经验不足的企业来说,它们可谓较难承受之“重”。(详见《“一带一路”应轻装上阵》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3514?full=y&archive

因此,对于中国民企来说,与其“重”不可攀,不如在缅甸投资一些诸如智慧城市、互联网产品、跨境电商、医药和日用品等可以“轻装上阵”的行业,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轻”项目负担不重、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船小好调头。

而且,不像“负重前行”的行业那样,需要顾虑太多的政治因素,对于这些“轻装上阵”的行业,中国民营企业要想在缅甸取得成功,只要做好地理区隔(以文化与语言、国家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作区分)、人口区隔(以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等来区分市场)、心理区隔(以生活型态、价值观和宗教作区分)、 行为区隔(以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产品使用率作区分)这四个区隔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便能成功打开一国市场。当今,无论是欧洲的名牌服装、手表,还是日韩的电子产品,这些“轻装上阵”的行业,均是成功得做好当中一至两个区隔,产品已遍销全球,在各国市场成功落地,深值中国民企借鉴。

此外,缅甸的农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也值得中国民企关注。可能去过缅甸的人,都听过有关“只有在缅甸生长的鱼,才能安详老死掉”的笑话,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所对应的是由于基建落后,导致其养殖水平,捕捞水平和能力、水产加工能力和速冻设备等方面相对落后,这对中国企业而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何况,发展水产养殖业涉及民生,可以给缅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相关投资容易得到支持和拥护。

其三,中国民企应考虑与欧美日等西方企业合作,共同投资缅甸。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曾遭日本占领,不少缅甸民众有“崇洋”心态,将欧美国家产品排首位,其次是日韩港台的产品,再次是本国的产品,接着才轮到考虑中国生产的产品,这并非对中国产品的歧视,而是消费习惯和长期的感观使然,要改变这种消费习惯和感观,或需数十年的时间。

在缅甸民众这种消费习惯和感观下,中国民企要进入缅甸市场,应积极考虑与欧美日等国共同投资缅甸。原因无它,西方企业在缅甸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人脉丰富,且共同投资有利分摊投资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时,这种“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可以减少中国民企与西方企业独立投资缅甸时可能出现的对抗,增加对冲、合作的空间。

简而言之,虽然中缅经济走廊当前暂时遭受冷遇,但我们认为并非坏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为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减少了压力和增加了空间和时间,这种多做少说的方式,或许值得未来更多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参考和借鉴。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