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学者合作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侧记
译路花开 香远益清——中缅学者合作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侧记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通讯:译路花开 香远益清——中缅学者合作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侧记
新华社记者庄北宁 邓寒思
四月的缅甸,金黄色的缅桂花处处盛开。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席吴哥哥莱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沉甸甸的礼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这份礼物的到来,意味着他与中国朋友一起合作的第二次翻译工作即将启动。
2018年7月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首发式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这部凝结中缅两国译者心血的重要译著获得缅甸各界广泛好评。缅甸联邦议会将这本译著收入议会图书馆。
然而,要准确、传神、易懂地将这部著作翻译成缅文谈何容易。中缅两国译者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经历了哪些艰辛?
时光回溯到三年多前,时任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的吴哥哥莱访问中国。一位中国友人赠送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文版。在回国的班机上,吴哥哥莱打开阅读。这一读,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吴哥哥莱告诉记者,他读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样能如此完整地讲述中国的政策、发展道路、国情及历史的书可谓凤毛麟角,“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要把这本书翻译成缅文,缅甸一定要有这样的书!”
但是,翻译并非易事。吴哥哥莱想到了他在中国的老朋友——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常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李晨阳听到这个提议后,立即欣然同意。
2016年4月,由中缅学者组成的翻译工作组正式成立。吴哥哥莱领衔的缅方团队负责将英文版翻译成缅文,而李晨阳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缅甸语资深翻译家李谋领衔的中方团队负责根据中文对缅文版进行审校。
李晨阳告诉记者,整个翻译过程比较艰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英文译成的缅文和由中文译成的缅文之间存在差异,另一个是中缅专有词汇使用方面存在差异。
吴哥哥莱对此深表认同。他说,由于两国制度不同,缅甸人直接理解中国的一些专有词汇比较困难。另外,中国的孔子语录、俗语等对他来说也是翻译的难点。
李谋作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首批留缅学生,翻译功底非常深厚。在他看来,有些中国成语、比喻,缅甸人不这样用,也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表达。因此要尽量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实在找不到就得说明原委,避免发生误解或产生歧义。
为了翻译好这本书,李晨阳率团队多次赴缅沟通交流,吴哥哥莱也至少两次到北京参与修订与审校。李晨阳说,吴哥哥莱特别认真,每次都把手稿打印好,当面沟通时直接就重点词汇进行反复讨论。
年逾八旬的李谋教授更是不论严寒酷暑,在后期投入一整年时间对全书从头到尾进行细致审校,手写批注写得密密麻麻。吴哥哥莱这样评价:“李谋教授比我们缅甸人更精通缅甸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的顺利出版让吴哥哥莱感到欣慰。“中国是缅甸的重要邻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发展。缅甸作为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非常有必要了解、吸取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
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缅文版的翻译工作已经启动。李晨阳说,在推动中缅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方面,我们将继续把中国的好经验传播出去,把缅甸的好作品引进来。同时,希望两国政商学界开展全方位交流,为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美丽的缅桂花只在四月盛开,值得人们整年的期待。相信在中缅学者的努力下,更多优秀的中缅译著也能如美丽的缅桂花,花开两国,香远益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