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企业家讲“一带一路”故事:在缅甸不毛之地共建特区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李司坤】以勤劳坚毅闻名于世的中国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梦想。深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也是如此。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多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或开拓市场的中国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家,听他们讲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
葛洲坝集团王紫阳:帮“高山王国”建水电站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北95公里处的上崔树里水电站工地上,王紫阳忙前忙后,再过几天,这座由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水电站将迎来第一台机组试运行发电,如期实现“4·30发电目标”。两个月后,整个水电站将完全投入商业运营,这意味着王紫阳在尼泊尔10年的辛苦耕耘终于要结出果实。
王紫阳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尼泊尔代表处首席代表,他2007年开始推动上崔树里项目在尼泊尔的落地。企业在海外发展总是要面对各种挑战。2009年3月,葛洲坝就和尼方签署协议,但直到两年后的2011年6月,项目才正式开工。王紫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这期间尼泊尔政局不稳,政府人员更换频繁,项目的贷款融资协议费时一年多才签下来。
项目动工后的困难更多。王紫阳介绍说,最初项目工期估计为35个月左右,即不到3年建好水电站。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尼泊尔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经常发生道路坍塌中断,项目停工也成了家常便饭。2015年4月尼泊尔大地震更是一度导致水电站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都没有条件开工。此外,由于尼泊尔政局变化经常牵动邻国印度的利益,遇到印度对尼泊尔的禁运,项目施工需要的材料供应便无法得到保障。
在海外,中国参与的水电等大型项目常会成为所在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靶子”。王紫阳推动的另一个项目布达甘达基水电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2017年,当时的尼泊尔政府以“中标过程有瑕疵”为由,取消与葛洲坝集团签订的价值25亿美元的布达甘达基水电站建设协议,改由国营尼泊尔电力局负责建造,这也被部分西方媒体炒作成“邻国退出中国项目,一带一路严重受挫”,还有印度媒体说这是“弃中投印”。不过,随着奥利2018年2月再次当选尼泊尔总理,这一尼泊尔最大的水坝项目又重新交还给葛洲坝集团。然而,由于此前颁发的许可证已被取消,协议谈判工作又得重来。
据王紫阳介绍,5个月前,该公司已和尼方就布达甘达基项目再次谈妥初步框架协议,目前还需尼泊尔各部门与机构的评审,评审通过后将签署框架协议与正式协议。他表示,“目前中方这边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一切取决于尼方”,布达甘达基水电站将采用“工程总承包+融资”(EPC+F)模式,即中方不仅设计施工,还帮尼方解决融资问题。
上崔树里水电站大坝一建就是8年之久。尽管经历重重考验,但王紫阳对未来在尼泊尔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尼泊尔水力资源丰富,约占世界水电蕴藏量2.3%,但因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该国的电力供应一直不足。
王紫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尼泊尔电力缺口大,30%的电力依赖从印度进口。一到旱季,全国停电现象严重,尤其是加德满都以外的地区,一天平均有七八个小时得不到电力供应。因此,尼泊尔各界改变对外国电力依赖的意愿非常强烈。”
“上崔树里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向尼泊尔供电5亿度,帮助其解决1/10的电力缺口。”王紫阳为《环球时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他还强调,这些项目的前景很好,上崔树里水电站大概5年内就能收回成本并开始赢利,布达甘达基水电站可能时间要稍微长一些,但它同时兼有灌溉功能,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在“高山王国”10多年,除见证承建的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王紫阳还感受到尼泊尔人对中国的日益信任。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尼泊尔,中文招牌越来越常见,在街上和我们主动打招呼的人也越来越多。让尼泊尔人特别感动的是,中国企业在2015年大地震中的无私帮助。一名生活在山区的尼泊尔人对我说,‘中国人是我们的亲戚,也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中国人的善意善举,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
民营企业家段正礼:缅甸不毛之地共建特区
总规划面积18万亩的缅甸亚太水沟谷经济特区,位于缅甸东南部克伦邦湄河畔,与泰国湄索仅一河之隔,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经济走廊,也是泛亚铁路泰缅交汇处。参与该项目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段正礼近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在缅甸打拼、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
来自云南的段正礼2006年第一次来到缅甸。当时缅甸还处在军政府统治下,并遭受美国的制裁,但天生有冒险精神的段正礼依然决定迈出第一步。他想在缅甸开矿,因为听说那里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也低。在朋友介绍下,他进入缅北大山中考察。段正礼回忆说:“那时缅甸的交通条件不好,考察时赶上雨季,有一次车就陷在泥泞的山路中。山区人不多,等好久才有一两个路人经过,但每一个经过的缅甸人看到我们都会停下脚步,帮着推车。最终,大家帮我们把车推出泥坑。就是这件小事,一下子改变了我对缅甸的认识:缅甸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乱,而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国度,这里值得我投资。”
在缅甸创业初期,段正礼很幸运,得到政府高层的保证和投资邀请。他曾在缅甸全境有60个矿石勘探点。但投资中的很多“拦路虎”是段正礼没有想到的,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缅甸资源丰富成本低,但那里的基础设施太差,没有路、没有电,更重要的是,还缺少地质普查资料,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一点点去山里找。这对企业来说,前期投入和风险都太大,很难赢利。”
就这样,在缅甸辛苦六七年后,段正礼在矿业上的投资还是失败了。但他在缅甸积累了人脉,此后在缅甸东南部的克伦邦找到新机遇。克伦邦是一个许多缅甸本土生意人都发怵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地形地势复杂,还曾同时盘踞着多种政治势力和武装。让段正礼看重的是这里毗邻泰国,具有连通东南亚的绝佳区位优势。段正礼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判断未来几年这里的交通优势一定可以凸显,因此在考察后,我下定决心进驻这里。”
段正礼参与的克伦邦亚太水沟谷经济特区项目所在地,几年前还是不毛之地,如今已到处是楼房,发电厂、污水处理厂在陆续兴建中,物流和工业园区也开始规划。段正礼更看好水沟谷的未来,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已有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等国的投资商来水沟谷考察,有的项目已签合同,开始建设。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东南亚的物流枢纽之一。”
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段正礼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走出去充满信心。谈到这几年的感受,他也坦言,在这个过程中,中企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争议。但段正礼强调说,“一带一路”带来的是机遇,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可以在复杂微妙的关系中找到平衡。
传音手机竺兆江:融入非洲接地气
如果问在非洲卖得最火的手机来自哪个国家,相信大家都能猜到是中国。但要问卖得最火的手机品牌是什么,或许人们很难给出准确答案。实际上,在非洲卖得最火的手机是有着“非洲手机之王”美誉的“传音”。这家总部设在深圳的企业已在非洲发展多年,2018年在非洲市场占有率高达48.71%。据说,在一些非洲国家,男方谈恋爱时都会送给女方一部传音手机。传音创始人、董事长竺兆江23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一些在非洲、南美洲国家发展的企业不是太专注于产品的研发,但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新兴市场反而更需要大家在这方面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
在一些国际手机制造商眼中,非洲人的消费能力还不足,因此对非洲市场不够重视。但传音不这么认为,传音很早就将发展战略主要聚焦在非洲市场。入场早并不意味着就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对传音来说,真正融入当地、实现本地化创新才是出路。据竺兆江介绍,以拍照为例,针对一般手机拍摄肤色较深的人时很难做到面部准确识别的问题,传音搜集海量非洲人的照片,进行脸部轮廓、曝光补偿、成像效果分析,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不断改善和深化传音的深肤色AI智能影像技术,提升深肤色面部识别,研发出深肤色用户的美肤模式,帮非洲消费者拍出满意的图像。
竺兆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一看似很简单的功能,涉及大数据及AI、存储、传感等多方面的技术。在设计过程中,传音不仅构建了几百万个非洲民众的人脸模型,还对家庭聚会等非洲人最喜欢的“十大拍照场景”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场景中色温和光线上的特点来进行技术创新。
传音还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尝试。比如:非洲天气热,使用手机时手容易出汗,他们就开发出具有防汗、防摔等功能的手机;非洲民众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他们就设计出手机音乐播放器;非洲国家电信运营商多,他们就开发出多卡手机……用竺兆江的话说,就是“以平等尊重、感同身受的角度去沟通”“围绕消费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感知他的喜好及痛点”。
传音在非洲市场深耕并融入当地的故事,给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真正要去一个地方,不要光想着去赚快钱,或赚一把就走。”竺兆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企业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当地、从文化上做到感同身受。他表示,在设施连通领域,传音通过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帮非洲消费者更好更快地与世界连接。竺兆江说:“其实很多中字头的企业,都为包括非洲在内的新兴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做出贡献,它们修建的通信网络、基站、海底光缆等,让新兴国家也融入到数字化的转型中。”
“这是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伟大的时刻。”竺兆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对中国企业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充满信心:“以今天中国的技术、中国团队的经验,中国企业实现科技出海、品牌出海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