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一带一路”多方共建典范
原标题:中缅油气管道:“一带一路”多方共建典范
中缅油气管道是“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实施的先导项目,于2004年提出。中缅油气管道境外和境内段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中缅原油管道起点为缅甸西海岸马德岛,缅甸境内管道全长771千米,一期工程输油量1300万吨/年,二期增加到2200万吨/年。中缅天然气管道起点为西海岸兰里岛,与原油管道并行敷设,缅甸境内管道全长793千米。一期工程输气量为52亿立方米/年,二期工程增加到120亿立方米/年。
该项目克服了途经地区地形复杂、生态多样、社会依托较弱、当地物资采购和人力资源受限等困难,实现了通气通油。2013年7月,中缅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2017年4月,中缅原油管道工程开始投运,并且持续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职业伤害、零社会安全事件的总体目标。
项目不仅开辟了缅油气进出口的新通道,也为缅南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进口的原油送往中部、北部等主要消费市场提供了渠道,服务和带动民生发展和经济增长。2013年9月,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40天后,皎漂首站即实现临时分输,向天然气发电厂供气,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紧张的局面。居民用电从每天的三四个小时,一举增加到全天24小时不间断,用电费用也大幅降低。2015年4月,中缅天然气管道在缅配套建设的皎漂、仁安羌、曼德勒、当达等4个天然气分输站全部投用,用气高峰期每天下载天然气270万立方米,不但有效满足缅甸国内对能源的需求,还充分带动管道沿线的经济发展,给缅甸民众带来更多实惠。
图片来源见水印
项目每年为当地带来包括国家税收、投资分红、路权费、过境费、培训基金等在内的可观经济收益。据测算,缅甸每年从管道项目直接获取1381万美元的路权费以及每吨1美元的原油管道过境费。作为合资公司的股东,缅方在未来30年也将获得丰厚的投资分红。项目启动至今,缅甸当地用工累计达到290万人/工日,共有226家缅甸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目前,公司在缅员工本土化比例已达到78.5%。
该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立国际化运营理念,鼓励多方参与共建。中缅原油管道由中国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50.9%)、缅甸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49.1%)共同投资建设,双方合资成立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对项目进行运营管理。中缅天然气管道由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50.9%)、缅甸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7.37%)、韩国浦项制铁大宇公司(25.04%)、印度石油天然气里海勘探生产公司(8.35%)、印度天然气公司(4.17%)、韩国天然气公司(4.17%)等六家共同投资建设,形成了“四国六方”的共建格局,由合资公司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合资公司均采用股东会或董事会管理模式,对重要事务进行规范决策。
第二,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运营。一是严格采用国际化的招投标,在全球范围优选建设资源,保证了承包商、供应商和法律、审计、税务咨询机构等合作伙伴的高品质。来自缅甸、印度、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阿联酋、泰国等国的优秀企业参与了建设过程。二是全过程重视合规管理,在安全、社会、环境和本地化用工等方面执行高标准。三是针对沿途不同地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方案。如,管道线路设计绕行生态敏感区、文化遗产保护区,凡遇到佛塔、庙宇、学校、坟地、动植物保护区,管线一律避让;在港口作业时,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使用配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的多功能船、拖轮,保证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第三,注重公共关系管理。一是有意识,由“被动应对和危机公关”向“主动出击和主动宣传”转变,有意识地与利益相关方共同策划举办包括媒体发布会等在内的宣传活动。二是广渠道,中国石油编制了纸质宣传手册以及《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介绍》和《今昔马德岛》等宣传片,并开通合资公司对外英文网站和脸书(FACE BOOK)缅文版,通过纸媒、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多渠道开展项目宣传。三是深对话,积极推进与民间组织和社区利益相关群体的对话,努力化解分歧,引导舆论,维护企业形象。四是多语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手册》等宣传资料使用中、英、缅三种语言,有效扩大了读者范围。
第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截至目前,中国石油两家合资公司在管道沿线实施社会公益项目达178项,投入资金达2300万美元,涵盖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救助等多个领域。(周太东 蒋希蘅)(此文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