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文章:美国民意难认可与中国持久战

编辑:参考消息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9-06-17 13:02:06 共709人阅读
文章导读 英媒文章:美国民意难认可与中国持久战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2日发表文章称,美国可能没有准备好与中国打一场持久战。

文章称,现任美国总统和他身边的人试图与中国一决高下。美国当权派的其他成员对此表示赞同,甚至非常热情。除了目的,我们也知道他们采取的手段:关税和制裁,而非大炮。

文章认为,如果要跟中国展开持久的斗争,那么美国民众必须点头同意。这意味着民众要无限期地忍受冲突带来的经济瘫痪、军费开支和纯粹的心理负担。也许美国政府已经存在这样的欲望了,即使现在还没有,之后这种欲望也能被调动起来。但把民众的支持视为理所当然——或者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仿佛爆发一场冲突所需要的只是政府的好战性一样——是毫不顾及他人、居高临下地来看待政治。

▲这是6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文章称,美苏爆发冷战与当今世界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走向两极化,治理模式存在冲突。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人们讨论得并不多。

文章指出,当美国与苏联展开长期竞争时,它是一个适合战时体制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听从政府的命令。直到1964年,有77%的美国人说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信任政府,或者由始至终信任华盛顿。军队仍然沐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晖中。民众承担高税率,他们知道这些收入不仅要用来修建他们自己的州际公路,还要用来保卫西德和日本。

文章称,20世纪50年代墨守成规的田园生活下出现了一些骚动。但那里的文化资源能够让美国和外国势力进行一场无限期的竞争。统治阶级并不需要竭尽全力去说服人们相信这场斗争的必要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

文章指出,只需逐项列出一些事实,它们与今天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今年3月的调查显示,只有17%的美国人说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信任政府,或者由始至终信任华盛顿;武装部队本身受到尊敬,但如今即便是保守派也对硬实力投射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至于跨党派团结,更是低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个国家在关税问题上存在分歧,舆论倾向于反对实施这些关税措施;当冷战开始时,人们还存留着经济大萧条和战时物资匮乏的记忆——现在都没有了。

延伸阅读

美媒大惊:中国人都在重读《论持久战》!

谁也没想到,2018年年底,一本中文书在中国的出版和热卖,竟然惊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一次次加印!如此畅销!但这本书,既不是惊险小说,也并非浪漫故事……”

首先捕捉到这一“动向”并发出如上感叹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

令作者感到惊异的是,作为眼下“中国最火的书”,其主体内容和基底,竟然都缘自80年前的一篇“演讲稿”。

这本书,就叫《重读<论持久战>》。

而它的出版在美国人看来,显然韵味复杂: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的思想,正对当今产生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

▲《重读<论持久战>》封面图

“他们加印3万册,又加印5万册……”

尽管从出版业角度而言,《重读<论持久战>》其实是一本首版新书——该书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信礼对《论持久战》诞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但在报道中,美媒依然将这本书形容为“基本相当于对毛泽东当年那篇论著的一次再版”。

当然,这并非《华盛顿邮报》那篇报道的重点,在其看来,《重读<论持久战>》出版后在中国国内引发的阅读热潮及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显然更重要。

有电商网站则这样介绍该书的出版价值:对我们在新时代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谋划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道路,发扬新时代不懈奋斗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在美媒看来,无疑有着明确的指向。

“随着特朗普时代的转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成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重温经典。”报道在标题中即这样点明《重读<论持久战>》出版的现实意义。

▲《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截图

而选择在2018年推出《重读<论持久战>》一书,出版社的考量显然也很明确:2018年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80周年。而也正是在这一年,特朗普和他带领的美国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

“它呼吁中国人民打一场持久战”

很显然,中国没有忘记历史。而眼前的现实也一再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未远去。

1938年举行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系列讲话,当年7月,这席讲话的演讲稿首次出版。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判断——中国人民用了8年的时间,才艰难结束了那场由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再后来,中国在国际社会境遇的每一次改变,都让这一军事政治著作被反复拿出来重温、解读,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一路摸索前行的中国人民试图获得经验、指引乃至勇气。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新华社)

“它呼吁中国人民准备打一场针对外国敌对势力的持久战,以及在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上承受暂时的挫折。它讲的是耐力和毅力、周密的战术以及对胜利的绝对信念。”

《华盛顿邮报》这样解读《论持久战》至今仍然具备的能够对抗时间的魔力,并指出重新赋予这篇讲话生命力的,正是当前中美关系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这种局面,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的话总结就是:“今天,美国不但在贸易阵线、而且在战略阵线和政治阵线上与中国全面对抗。”

在时殷弘看来,当前背景下推出《重读〈论持久战〉》,既“具有深意,思考也很成熟”:毛泽东当年写这部伟大著作,主要针对的是两种舆论和观念,一种是必败论,一种是速胜论,在批判这两种论调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

而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各领域紧张加剧的背景下,无论是必败论,还是速胜论,舆论上也都有一定的市场。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