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新年首访缅甸,这个独一无二的词再升级!
新华社内比都1月17日电连日来,“胞波”一词在中国和缅甸刷屏。一个专属称谓,只用于两国人民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真的少见。
1月16日,缅甸首都内比都飘扬着中缅两国国旗。多处还可见热情的欢迎标语。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开始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访前,他在三家缅甸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多次提到“胞波”。
记者留意到,其中两家缅文报纸《缅甸之光》《镜报》在缅文版中都用到了“瑞苗胞波”一词。
这一“升级”,也反映出缅甸各界对习主席新年首访的高度期待。
一个词
中国外交布局中,周边是首要。在与缅甸领导人会见时,习主席把中缅关系定义为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胞波、好伙伴。
对中缅民众来说,习主席这次来访可谓节日季“走亲戚”。缅甸独立节刚过,中国农历春节将至。1月15日,缅甸仰光唐人街已充满过年气氛。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胞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缅甸语资深翻译家李谋告诉记者,习主席提到的“胞波”一词有历史传统,由缅语音译而来,最初指来到缅甸的华人,也收录进第一部缅英词典中,后约定俗成为中缅两国间、两国人民间的专属称谓。
改革开放初期,李谋参与翻译的《琉璃宫史》是一部被称为“缅甸人家家户户都应该珍藏”的史籍,其中有一段传说:龙王家公主与太阳神王子相恋后,生下三枚龙蛋。一枚金蛋化成缅甸红宝石矿藏;一枚白蛋生出一男,成为缅甸史上才智过人的国王;至于最后一枚青蛋,一种说法为到了如今云南大理一带,生出一女。
虽为传说,也折射出缅甸人自古以来对中缅亲同手足的认同。
这是内比都大金塔,为当地地标建筑物。缅甸是著名佛教国家,佛塔众多,有“佛塔之国”的美誉。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中缅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中国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率领舞乐队访问长安,白居易曾为之写下名篇《骠国乐》。这是在内比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缅甸民族乐器。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缅甸优美宁静的风光、绚丽多彩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内比都集市,民众在挑选鲜花。新华社记者孟娜摄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习主席此次在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到周恩来总理9次访缅的佳话。他2019年4月会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时,引用诗句“共饮一江水”,取自陈毅陪同周恩来访缅时所作《赠缅甸友人》。
诗中还有一句“和平力量伟”。周恩来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创举。
佳话续新篇。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密切。缅甸领导人多次访华,习主席在出访期间的多边场合也专门安排双方会晤。一次次见面,“胞波”内涵不断丰富。
2016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果阿会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瑞苗”是亲戚之意,让“胞波”关系亲上加亲。2016年8月,昂山素季首次以缅甸国务资政身份访华。两国联合新闻稿有一句是“双方高度评价中缅‘胞波’情谊”。当时,缅甸缅文报纸在报道这一句时就用了“瑞苗胞波”一词。
习主席对缅甸领导人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为“胞波”关系赋予更深内涵。习主席此次访缅一大看点也正是——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
一本书
“水涨荷花高”,习主席在双多边场合不止一次引用过这句缅甸谚语。
古时,缅甸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西南方向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处。如今,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缅甸政府专门成立了共建“一带一路”实施领导委员会,昂山素季担任主席。委员会第一次开会时,她就点明两个关键词——发展与机遇。
“如果我们没有赶上‘一带一路’这个时代潮流,就会落伍。”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吴哥哥莱对记者说。
吴哥哥莱此前在担任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期间访华时获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文版,一读就爱不释手,认为此书如此完整阐述中国政策立场、发展道路等实属难得,“缅甸一定要有这样的书”。
他随后牵头翻译工作,与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学者密切合作。年逾八旬的李谋教授亲自出山参与审校,寒来暑往,手写批注写得密密麻麻。
2018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文版出版,立即获得缅甸各界广泛好评。缅甸联邦议会将其收入议会图书馆。
吴哥哥莱说,最有共鸣的是习主席提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缅甸同样国情复杂、发展任务艰巨,也需要“烹小鲜”的敬业和专业。“期待他的访问给缅甸带来更多发展良机。”
1958年,李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缅甸的学生,当时同行同学仅有一人。如今,令老先生欣慰的是,两国交往后继有人——不仅缅甸语专业、缅甸研究在中国多地高校顺势开花,缅甸“汉语热”也持续升温。
1月14日,在内比都,缅甸商务部公务员在培训班上学汉语。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据吴哥哥莱和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负责人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缅文版翻译工作接近尾声,有望于今年6月为中缅建交70周年献上一份生日礼物。
一座“桥”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经畹町桥走回中国,定格高层交往史上动人一幕。
1月3日,工作人员在云南省畹町水产品交易市场分拣来自缅甸的螃蟹。新华社记者姚兵摄
斗转星移,畹町如今已成为中缅边境重要口岸,临近春节,愈加繁忙。每天上午,满载的印度洋螃蟹等水产品从缅甸出发经口岸入关,进入畹町水产品交易市场,再从这里发往湖南、湖北、重庆、上海等地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仪的“年货”。
市场负责人王建华说,近年来,中国从缅甸进口的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
正如日趋活络的边境贸易,中缅互利合作正在释放越来越多惠民红利。
1月13日,一艘油轮停靠在缅甸马德岛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卸油码头,准备卸载石油。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实施的先导项目。2017年4月10日,中缅领导人在北京共同见证了多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备受期待的是,习主席此访将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
【中缅经济走廊】
“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分别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
这是1月13日在皎漂县中国援建学校拍摄的小学生。孩子们脸上涂着当地人常用的天然防晒护肤品“特纳卡”。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从经济特区到边境经济合作区,从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到农业、金融、民生,中缅务实合作的“桥梁”将越来越坚实。
一片情
2019年12月7日凌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先心病重病患儿菲奥经过5小时手术,转危为安。在手术室外默默祈祷一夜的患儿母亲激动得跳起来,两眼哭红:“感谢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2017年5月16日,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来到北京安贞医院看望受救助在京做手术的缅甸先心病患儿。她在北京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华社记者李雪笛摄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在缅甸启动“光明行”、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为众多患者带去福音,是两国人文交流纽带日益拉紧的缩影。
1月15日,“中缅之美 胞波之情”图片展在缅甸仰光开幕。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
习主席在一年之初的来访,中缅以建交70周年为契机贯穿全年的种种喜事,将让跨越千年的“胞波”情谊更深入人心。
(文字记者:孙浩、车宏亮、张东强、庄北宁、姚兵、赵珮然、孟娜、郑晓奕、骆珺、黄尹甲子;视频记者:童岚、许杨、殷家捷、李姝莛、武思宇、赵博、车宏亮、徐泽宇、黄庆义;编辑:唐志强、王申、王玉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