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缅“点睛”中缅命运共同体
视频:习近平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习近平访缅“点睛”中缅命运共同体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中缅两国18日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一致同意“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
“选择访问缅甸,是中国新一年元首外交的‘点睛之笔’;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更将成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点睛之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双边关系“升级”时机成熟
观察人士指出,中缅两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时机成熟。首先,中缅“胞波”情谊绵延千年,其间双方经历相似的兴衰起伏,早已埋下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其次,今年适逢中缅建交70周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曾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缅命运共同体可谓是对这一原则的继承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认为,当前将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中缅命运共同体,正值缅方进行社会转型以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重要时刻。面对艰难时局,中方坚定支持缅方,也是缅方领导人所说“继续同甘共苦,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翟崑注意到,2020年对于中缅两国来说都颇为特殊。中国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缅甸将举行新一届大选。“两国都处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新的历史起点。”他说,通过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也将促成双方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比如,缅方已借鉴中方经验在当地进行扶贫并取得成效。
当地时间1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比都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举行正式会谈。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支柱
许利平强调,打造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努力。他说,如果将打造命运共同体比喻为建设“大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据上述中缅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和公路铁路、电力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双方还同意,将2020年确定为“中缅文化旅游年”,共同办好两国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宗教、媒体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
翟崑分析,通过此访,两国最高层面实现政策沟通,双方亦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领域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而以“中缅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推动民心相通,也与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目的相呼应。
受访专家说,国家间关系经历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在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增信释疑、提质升级。特别是两国在体量、人口、社会形态、民族文化、治理体系上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尤其需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时,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缅也要在合作中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当地时间1月17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比都总统府出席缅甸总统温敏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图为习近平在温敏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更多命运共同体“落地”可期
中缅命运共同体是继中柬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建的第三个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看来,中缅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双边关系互尊、互信、互助基础之上,也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展现。
外界注意到,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谈及2020年中国外交六大任务时曾指出,中国要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现实写照。毫无疑问,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将促使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更多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许利平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与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骆永昆认为,中缅、中老、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多边合作。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也不局限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例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就已取得重要成果。
翟崑说,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在东南亚地区的“落地”进展更为顺利。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等相继推进,又有中缅命运共同体这一最新“示范”,势将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受访专家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很突出。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缅命运共同体对于世界和平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