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参考 | 看到中国这个 “ 大手笔 ” ,外国网友呼吁美国 “ 跟上 ”——

编辑:参考消息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0-05-20 11:26:47 共120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锐参考 | 看到中国这个 “ 大手笔 ” ,外国网友呼吁美国 “ 跟上 ”——

团结就是力量,在全球性危机面前更是如此。

5月18日,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此次大会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加强团结的契机。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提出的加强疫情防控六项建议、中国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五大举措,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而其中宣布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一举,更让全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5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发表讲话。(新华社)

中方表态为何吸引全球目光

尽管因为疫情,世卫大会以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18日晚开幕式上那句中国承诺的分量: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最高领导人话音刚落,立即吸引全球媒体的目光,法新社第一时间报道称,中国有5种潜在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有更多疫苗项目正在顺利有序推进。

彭博社则指出,中方的表态正值国际社会担忧日涨之际,人们本来担心各国会在疫苗问题上寻求保护主义。

“习近平的声明非常有意义。”美国《政治报》引述专家观点称,作为研发和制造大国,中国需要“充分参与到实现这一全球共同愿景中来”。

▲美国《政治报》网站报道截图

很显然,对于备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多数国家而言,中国此次表态可谓来得正当时。

要知道,这场疫情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夺走了30余万人的宝贵生命。

遏制疫情蔓延,疫苗是重中之重。尽管研发速度惊人,但在真正的疫苗出现之前,国际社会已经出现了关于如何供给和分发疫苗的担忧。

英国《金融时报》15日便做出了悲观预测,称难以想象全球性的、合乎道德且有效的疫苗政策。

“印度的护士、巴西的医生,更不用说尼日利亚的公交车司机或坦桑尼亚的糖尿病患者,这些人能优先接种疫苗的可能性有多大?答案一定几乎为零。”文章说。

而如今,中国的承诺,为打破各国抗疫次元壁进而实现疫苗全球可及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对抗疫情的国际合作上,中国从未缺席。

5月4日,在出席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认捐大会时,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表示,中方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联合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加强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筑起抗疫的“铜墙铁壁”。

在那场会议上,张明大使便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应成为应对疫情的“洼地”,而在世卫大会上,中方关于疫苗的声明再次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这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士感到振奋。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科尔容巴耶夫表示,中方的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促进国际抗疫合作的决心和担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伊朗驻华大使馆19日也在其官方微博发出感慨,称中国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等举措生动诠释了可贵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伊朗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

伊朗大使馆表示,疫情大流行呼唤国际大合作,中国用实际行动为国际社会作出了表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团结合作才是人类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唯一正道。

中国作出的表率,将惠及全球,也被全世界都看在眼里。一位印度网友在看到中方表态后兴奋地说:“今天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最开心的一天。”

外国网友:美国是不是

也应该做同样的事情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媒关于中方新冠疫苗表态的报道中,还有一个国家被频频提及,那就是美国。

这显然与近期美国政府一系列招致争议的疫苗相关动作有关。例如规定中国企业不被允许成为疫苗研发“曲速行动”的合作伙伴,要求法国药企优先对美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甚至一度被曝出的企图以10亿美元买断德国一家公司的疫苗研发技术以专供美国……

以上种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在引发各方批评的同时,显然也加重了国际社会对疫苗共享前景的担忧,因此在本届世卫大会举行前夕,包括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和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在内的140多位政要和专家联名发公开信,号召新冠疫苗研发出来后,不能把较贫穷国家留在队尾。

而在世卫大会上,中方展现的大国担当,也令彭博社感叹,中美两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外国网友也指出,与美方做法相比,中国的行动更像“领导者”。

“如果美国希望获得尊重,是不是也应该做同样的事情呢?”一位网友反思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