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中美会谈之评析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1-04-09 13:31:46 共997人阅读
文章导读 阿拉斯加中美会谈之评析

镜报 邵宗海

壹、「安克拉治的美中对话」的重点观察

一、美中2+2高层会谈第一轮,双方言辞火爆开场

举世瞩目的美中「2+2」高层会谈第一轮,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当地3月18日下午1点(台北时间清晨5点)登场,中方称此次会晤为「高层战略对话」。

会谈在一开场时,曾向媒体开放,当时双方在会谈前就说好「开场声明」每人只有2分钟时间,不料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却演变为逾一小时的「激烈口水互喷战」。其实早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只是说明「会前开场声明」时,他就已高调呛声大陆部份行动威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等到会议正式开始后,他又立即再进入批判说:美方深切关注中方的行径,包括在新疆、香港、台湾的行为,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和经济胁迫美国的盟国,指这些行径已经威胁到「用以维持全球稳定以规则为本」的秩序。

但轮到杨洁篪发言时,他也没有示弱,反而采取完全反驳的说法:中方遵循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秩序,而不是少部份国家鼓吹的秩序。杨洁篪认为美国才是利用军事与经济力量对他国施压的国家。美国对国家安全一词的滥用,已威胁到国际贸易的未来。加上布林肯在人权问题上也对北京有所批评,杨洁篪也反批说:「很虚伪」,美国自己的人权问题都没解决,还煽动其他国家攻击中国。

整场会议引发双方争执最严重的计有二段,第一段是杨洁篪在指控:美国根本没有为其他国家发言的权利,美国不代表世界,只能代表美国政府自己。布林肯显然有受到这番谈话的冲击,曾直接回应说「请让我稍稍补充先前的谈话」,并要求媒体拍摄他。接?他强调:过去在与各国盟友等100名官员谈话中,各国对美国回归深感满意。美国开始与盟友、伙伴重新接触,过程中也听到这些国家对北京正采取部份行动感到关注。

至于第二段是在杨洁篪的冗长发言批判后,按照原本的时间流程,现场的记者就该离开会场,好让两国代表团能闭门交涉;不料布林肯与苏利文却建议让所有记者留在原地,以便好好记录美国政府对于中方高级外交官的看法回击。但等到美国发言后,布林肯又不顾中国代表团在继续回应,就直接让大会带走现场记者,这样处理方式,逐让中国代表团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中方代表曾在当场表达不满并提出抗议,杨洁篪本人也表示:美国不给中国代表团「同等机会表达回应」的态度,是非常严重的外交失礼。

CNN在第一轮会谈观察到的是:美国与中国大陆激烈的交锋,会让拜登政府觉得困扰,因为美国政府内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而这个小辫子恐怕会被北京抓得紧紧的。

实际上,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3月17日已就中美高层对话一事,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已坦露出结局。他表示,中方已不会在核心利益议题上退让,也不指望一次对话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并没有过高的期待或幻想。崔天凯只「希望双方带?诚意而来,带?更好的相互了解离开。」

二、美中2+2高层会谈第二轮,会议本身似乎完全隐身

很有意思的是,这轮会谈是在第一轮火爆场面结束之后,当天19时45分左右正式开始举行。媒体报道很少不说,也没见美中双方代表对此会议结果有详细回应。

来自香港的凤凰卫视报道说,第二场中美会谈是在当时间18日晚间结束,王毅离开会场时,只形容会议「还算顺利」,并称「谈了很多地区问题」,而且19日最后一轮会谈「还有很多问题要谈」。

三、美中2+2高层会谈第三轮,并非只是「争执」,也有「和解」

当地时间19日上午9时(台北时间20日凌晨1时),布林肯与苏利文在阿拉斯加与杨洁篪、王毅再进行会谈的第3轮、也是最后一轮的会谈。这次会谈,没有开放媒体入内,只在会后由双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立场表达,但气氛变得温和,谈话也较理性。

1、布林肯与苏利文在结束会谈后,向在场记者发表简短谈话。布林肯表示,美方这次与中方会晤有两个目标。一是表达对中国诸多行径的重大关切,相关行为也引起美国盟友伙伴关切,二是希望清楚列出美国政策、优先事项与世界观,这两点美方都有做到。苏利文则表示,美方先前就预期,双方将就广泛议题进行「艰难且直率的谈话」,最后情形也正是如此。美方在会中列出自身优先事项和意图目标,也聆听中方的版本。苏利文尚指出:「我们带?清晰脑袋进到(会议室),也带?清晰脑袋出来」。基本上,这可看出美方的意图与战略布局,第一轮开放记者进入会场,就是朝?本来的设想在布局。

但美中双方并非只是「争执」,也有「和解」。布拉肯强调,双方仍就广泛议题进行数小时的坦率对话。在伊朗、朝鲜、阿富汗与气候议题上,双方利益有相交;在经济、贸易与科技上,他们则向中方表示,美方检视上述议题时会与国会及盟友伙伴密切谘商,也会以能充分保护并促进美国劳工企业利益的方式向前迈进。

2、中国代表团的看法及立场事后在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公众号于19日发布,也清楚叙述在对话结束后,杨洁篪、与王毅曾接受媒体采访。当时他们就表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余地。美国应停止售台武器,不助台拓展「国际空间」,不向「台独」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不要试图突破中方底线,以免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对此,美方倒是重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杨洁篪表示,这次对话是有益的,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重要分歧。中国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王毅表示,对话总比对抗好,但对话必须本?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来进行,不能单方面拉单子、提要价。

中方指出,双方同意按照两国元首2月11日通话精神,保持对话沟通,开展互利合作,防止误解误判,避免冲突对抗,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四、为期2天的会议,最终并没有发布联合声明

据《路透社》报道,为期2天的会议最终却在没有联合声明下结束,谈判的艰难,更凸显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即使拜登新政府上台,已有「回不去」的感觉,而必须在艰困下开局。英国BBC的看法是:中美高官的唇枪舌剑暴露两国当前深刻的分歧。有分析认为,这显示本次世界瞩目的会议,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破冰」,似乎还可能寓示?双边关系进入了「冰河世纪」。

贰、若有此后果,则必有前因。细述「美中对话」之前美方的布局


 

但对作者来说,中美之间的实质关系,并没因民主党的拜登上台之后,能摒弃在共和党时代对中国的仇视,同时也没选择出与北京有更多良性竞争而且合作的机会,遂让整个发展趋势看来好像并不朝此方向迈进。实际上现实更残酷的是,在美中安哥拉治对话之前,双方的「抗争」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弱之势。作者仅就时间及事件上的排列,来展现出美国针对中国所做到的「敌视与排斥」:

一、3月16日「美日2+2」会谈、3月18日「美韩2+2」会谈,对象均是中国

「安哥拉治的美中对话」之前,美日外交和国防首长已先在3月16日到东京举行「美日2+2」会谈。在会谈中,美日均点名批判中国「采取不符合现有国际秩序的行动」,给美日同盟和国际社会带来多重挑战,譬如特别举出中国就南海提出不法权益主张,也列出中国对日本尖阁诸岛(钓鱼岛列屿)施政的损害,特别在针对中国《海警法》的实施深表关切。

接?,美国和韩国?2021年3月18日在首尔举行了外长和防长2加2会谈,双方在会谈后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说,应对朝鲜核问题和弹道导弹问题是韩美同盟的一项重点,但在地区和更广泛的安全问题上并没有直接提到中国。

二、3月16日布林肯与奥斯汀竟然行前投书媒体呼吁「筑起对抗中国的堡垒」

再来,就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造访亚洲的当天,两人却罕见的联合投书到《华盛顿邮报》,明白表示:他们将尝试团结亚洲重要盟友,筑起对抗中国的堡垒。两人写道:「当我们必须反击中国的挑衅和威胁时,集结我们的力量能使我们更壮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若不果断行动并带头领导,北京将采取行动。」

三、3月13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领袖峰会,有讨论到来自中国的挑战

布林肯与奥斯汀在访问亚洲之前,美国、日本、印度、澳洲4国在3月13日举行了完史无前例的「四方安全对话」(TheQuad)领袖峰会,共计有拜登、日本首相菅义伟、澳洲总理莫里森、以及印度总理莫迪共同会商,会后并发表联合声明。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在会后曾经表示,美日印澳4国领袖明确表示对中国没有任何幻想。

本来这个非正式联盟被认为是要抗衡中国与日俱增的影响。不过,苏利文随后在白宫例行记者会说明会谈内容时,却又另行指出,4国领袖虽也讨论来自中国的挑战,但领袖们清楚表明对中国没有任何幻想。显然中国并非「四方安全对话」的根本议题,而根据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并未触及中国问题。

四、拜登定位中国是「唯一有综合实力、挑战美国所建立的国际体制」竞争者

在美国本土,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在3月4日则公布了一份由拜登签署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期指导方针》(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文件,这是拜登就任之后首份有关国家安全战略框架的报告,拜登在报告中,是将中国定位在「唯一有综合实力、挑战美国所建立的国际体制」竞争者。也因此在报告里拜登特别强调,中国变得更加强势,「在美国竞争者当中,只有中国有潜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与科技力量,持续挑战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

五、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内心里,可能已存在「台湾是国家」这样的认知

前文有提到拜登视台湾是「先进民主政体及美国关键经济与安全伙伴」,但3月10日这样的定位到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口中,台湾在美国官方及以外交最高层级官员在认知中已变成「国家」地位。布林肯是在当天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曾被议员问到有关台湾议题时,有脱口而出「台湾是一个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国家」,但这仍引起外界热议,美台关系是否进一步有所升温。

?、再另外细读:自拜登上台不到二个月时间内对华政策的布局


 

经过上面美国官方高层对中国有所「评断」的叙述,也说明了中美关系之间,不是仅只有「竞争也可有合作空间」的讨论,实际上也有「对抗」的概念存在。而且对台湾、香港以及新疆的话题让美国刻意介入的问题,至少在习近平在春节前夕与拜登通电话之际已强调: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是中国内政,美方应该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更是在3月7日谈到台湾问题时,明确说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没有妥协余地,更没有退让空间。

但是问题就在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就任之后,他似乎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定位在:不是对手、但是个竞争者,不是敌人、但是个威胁者。我们可以从他就任之后的第一篇演说之后的一连串看法,来证实这些观点。

第一,白宫发言人莎琪曾针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对话会」上呼吁全球避免对立,回归多边主义时表示,习近平的喊话不会改变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方针。她称,美国正处于「与中国的激烈竞争」之中,华府会耐心地寻求与中国打交道的「新方法」,针对有关问题进行评估并与国会和盟国磋商。而美国国务院一位发言人在25日稍晚也表示,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战略将是让中国为其不公平和非法的做法负责,「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战略和一个更系统的方法,来实际解决所有这些问题,而不是过去几年零敲碎打的方法。」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务院说:「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战略和一个更系统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白宫发言人所说的:华府会耐心地寻求与中国打交道的「新方法」。这里用词或有不同,但意义则是完全一样。

第二,拜登2月4日在美国国务院对美国外交人员发表了他上任后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在讲话中他说:「就像我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将修复我们的同盟,并再次与世界进行接触,不是去迎接昨天的挑战,而是迎接今天和明天的挑战」。而拜登也的确在过去的两星期中,曾与美国很多最亲密的盟友的领导人通了电话,拜登说:以外交来发挥领导作用,意味?与我们的盟国和关键伙伴再次肩并肩地站在一起。

那么结合盟国,来「迎接今天和明天的挑战」,到底这项挑战主要对象是什么?若依拜登的话来诠释,那就是:包括中国越来越大的赶超美国的雄心和俄罗斯破坏并干扰美国民主的决心。同时拜登也说:我们还将直接应对我们最严峻的竞争者中国对我们的繁荣、安全和民主价值观构成的挑战。我们将直面中国的经济恶行,反制其咄咄逼人、胁迫性的行为,顶回中国对人权、知识产权和全球治理的攻击。但是说话另一端,拜登却说:「我们也做好了准备,在符合美国利益时与北京共事」。

这方面,拜登固然挑出了竞争者的挑衅,但另一面,拜登又以「与北京共事」作结论。旁观者可能一时没能看清「中美竞争」的内情,但当拜登换了话题,却又可以说:美国与中国是愿意采取「中美合作」。

第三,拜登在2月7日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说,「我不会像特朗普那样做。我们将专注于国际规则。」但这句话拜登主要是在说:美国不需要与中国「冲突」,但要进行「极为激烈的竞争」。可是就在被采访的上一周,拜登却发出另一种观点,称将与盟友更紧密地合作,以便对中国进行反击。依作者的看法,拜登是把拳头与馒头均摆在手上,端看对方的反应再才来决定丢那个「头」出手。

2月11日中国农历除夕,当习近平和拜登通了电话后,拜登曾说: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中两国应该避免冲突,可以在气候变化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美方愿同中方本?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坦诚和建设性对话,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解误判。如果观众只看了这一段,而忽略了拜登在前面所提说要与中国进行「极为激烈的竞争」,谁会说拜登是另一个特朗普?

肆、到底怎么来看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

一、针对美国欲制裁中国,国际社会一般的回响,绝大部份是迟疑、或是保留

譬如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在美东时间3月16日曾表示,古特雷斯希望中美两国在阿拉斯加举行的高层战略对话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气候变化、重建后疫情世界等关键问题上找到合作的途径。这段话可以看得出来,国际社会是期待中美能放下歧见,在很多造福人类的议题上,寻求相互的合作。

另外,一份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媒体「南方前沿」,在3月12日有引述美国媒体的报导说:尽管欧盟与美国有跨大西洋协议的特殊关系,但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提出「我们必须共同遏制中国,展现团结一致的力量」这句话,是想要欧美联手针对中国时,大部份欧盟官员都沉默了,更不愿作出任何承诺。这些欧盟外长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欧盟正在寻求如何在中国与美国之间获得战略平衡,以确保欧盟不会与这两大强国的其中一个结成过于紧密的同盟,从而疏远另一个国家。所以美国在欧盟的努力,保守的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美国也与日本、印度、澳洲4国在3月13日举行了完史无前例的「四方安全对话」(TheQuad)领袖峰会,但会后发布的声明中并未触及中国问题。德国之声在3月15日刊登了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邓聿文的分析称,虽然四国领袖讨论了中国威胁,但会后声明却未点名中国,由此可见,四国在如何抗中上尚未形成「统一战线」。邓聿文尚认为,「政治可以站队,但经济未必」,大陆是日、印、澳3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才是它们有迟疑的症结。

二、中美关系如何发展虽没有结论,但双方存在「讨论」,总比「对抗」好

这是美国总统拜登任内的首次美中高层会晤,全球都相当关注中美是否会藉机「破冰」。不过,还是有专家预测,中美仅将交流彼此最关切的议题,两国关系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突破,也不会发表联合声明。譬如说,一名美方资深官员在16日就透露,本次会谈目的并非重启特定对话机制,也不是一系列对话的开端,只是「坐下来,相互了解」,因此会谈预计没有「可交付」(deliverable)成果,会后也不会发表共同联合声明。另外,美国华府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国计划主任孙韵(Sun Yun)在事前预测的是:由于中美在经贸、人权等多个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去年的双边关系跌至建交40余年来的谷底,会议「较可能是双方重申立场、表达对对方政策忧虑的场合」,实际上难以真正「重置」中美关系。

三、中国需要重视美国民间存在高比例的反中心态

另外,也不能完全去忽视的,特别是对中国来说,要存有一份对「美国民间完全了解」的心态。就在美中18日就要进行会谈之前,美国盖洛普公司在16日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美国民众是将中国视作美最大敌人,这一比例是去年调查结果(22%)的两倍。而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这一比例同比去年上升11%,超过了认为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的比例39%。就在2020年,尚有5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同一民调结果还显示,有高达63%的美国人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对美国切身利益的严重威胁。这项民调结果,显示出几乎自二次大战之后,就一直坐享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美国人民,突然有50%的人在心理上警觉中国已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超过了认为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的比例39%,试想他们如何在内心里来平衡自己?不要说特朗普,现在拜登上台了,他又能完全「无视」美国人民的挫折感?

尾语

在截稿之时,白宫发言人莎琪在3月17日作了宣布,就是美国总统拜登将于3月25日下午举行就职以来首场正式记者会,理论上,他应该在对华政策的层面,会作一个完整的报告。但可惜的是,本文显然来不及能把这场记者会记录下来。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