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论坛:探讨两制台湾方案

编辑:中评社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2-10-01 11:34:00 共1437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9月20日以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主题为:“对台方略与两制方案”的青年求索。……

来源:中评社

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9月20日以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主题为:“对台方略与两制方案”的青年求索。

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八名青年学者围绕《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与当前两岸关系总体形势,对大陆对台政策走向、两岸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两制台湾方案”具体形势与港澳“一国两制”实践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坦诚、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9月20日以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论坛主题为:“对台方略与两制方案”的青年求索(线上会议截图)

参加此次论坛的两岸三地青年学者有: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维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萌、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台湾在京资深媒体人徐和谦、台湾资深媒体人张钧凯、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郭至君、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林艳,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主持。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维旭(线上会议截图)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维旭表示,大陆面对的两岸关系基本问题与矛盾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包括:统派力量在台湾内部逐渐式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统一大趋势与台湾主流社会或民众拒统之间的重要矛盾持续存在、民进党在台湾各领域均有不可忽视的“基本盘”与影响力并对和平统一进程造成负面影响、台湾经济对大陆虽已初步形成结构性依赖但尚未到“完全依赖”的程度、美国是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障碍等。

吴维旭认为,今天大陆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逻辑是建立在更大格局之上——中国对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观,具有前所未有的胸襟和自信。他说,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不会因台湾地区领导人变化而变,也不会因大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而改变。换言之,是否坚持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不是实力的对比,而是解决问题的现代价值观。

吴维旭在回顾了“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经验后表示,探索台湾方案时,要根据当下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增加和丰富“两制”的内涵,处理好“两制”并存与经济、社会融合的辩证关系,为统一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他建议,统一后两岸除了要在经贸往来、产业互嵌方面进一步加深外,更重要的是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两岸以市场的方式或手段,建构或加强国计民生相关公共行业领域的资本与技术合作,推进包括能源、交通、网络等传统与新兴重大基础设施联通等的社会经济融合。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线上会议截图)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表示,“一国两制”在香港长达25年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是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可以为“两制”台湾方案的探索以及未来“一国两制”在台湾的行稳致远带来重要的启示。首先,她认为要有适当的法律制度安排,确保在现实中能够有效维护“一国”原则,包括有必要派遣军队驻台、台版国安法不可或缺、必须落实“爱国者治理”等。

其次,林艳认为要积极构建推动人心回归的工程,尤其要抓好教育监督权。她表示,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香港和台湾即使实现法理回归,也仍然面临着人心回归的艰巨任务。越早开始思考统一后的台湾人心回归工作,越有助于早日完成这项任务。她在回顾了香港校园教育曾经出现的一些乱象后表示,台湾应该要避免重走香港的弯路,台湾教育的拨乱反正任务更加艰巨,有必要借鉴香港的经验教训,要明确中央对台湾教育的监督权。

林艳还认为,要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台湾地区独特优势。她表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党中央对“一国两制”事业的要求,而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地区的独特优势自然也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在“两制”台湾方案的设计中,不仅会通过制度安排继续保留台湾独特地位和鲜明优势,而且还会随着台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她相信,随着两岸的共同发展,台湾民众的生活也能在“两制”台湾方案下越来越好。

台湾资深媒体人张钧凯(线上会议截图)

台湾资深媒体人张钧凯分析,《台湾问题与新时代统一事业》与前两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相比,是北京从“反独”推进到“促统”再到“统一之后”的完整“路径图”,尤其是其中屡次发出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内涵的号召,并强调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的终局设定,称之为一份“台湾特区”统一谈判刍议,并不为过。

张钧凯首先整理了前两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的来龙去脉,他认为第三份白皮书与前两份白皮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是针对一时政治事件与周折所给出的应对性文件。他认为,“习五点”开出了“统一谈判”起跑枪声之后,等待三年半却等不到台湾方面的实质回应,于是再透过白皮书的形式发出“统一谈判”的再呼唤、再呼吁与再提示。既然台湾方面对“两制台湾方案”置之不理,那么北京就率先提出自己的统一版本,画出统一后的基本骨架,更预设好终局的基本安排。

张钧凯认为,白皮书言及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的弦外之音,事实上牵涉到北京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场,恐怕已经扬弃了过去的“统vs独”,而进一步转移限缩到“一国两制”或“一国一制”的选择。他直言,台湾社会面对台海变局或无感,或冷淡,或不情不愿,但政治是现实的,如果不做好直面的准备,就怕等到“有感”时,已是统一阵仗兵临城下的那一天。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线上会议截图)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仕燕从当前两岸对大陆惠台政策的共识与分歧谈起,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进行展望。她认为,大陆在惠台政策为主要载体,坚持“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地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在制度层面落实同等待遇,在实践层面鼓励福建先行先试,为消除两岸政治对立,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先行经验。

李仕燕首先分析了惠台政策、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间关系。她认为,惠台政策是融合发展的主要表现载体,也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先行探路;国家统一是惠台政策的最终政策目标,也是高级别的融合发展;而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动态过程,国家统一之后仍旧需要融合发展。谈及当前两岸对惠台政策的共识与分歧,她通过比较发现,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受众者的身份落差决定了对惠台政策的观感差异;惠台政策“以我为主”的现实选择,只能关注到在陆台胞的权益,距离融合发展还有差距。她认为,两岸对惠台政策的分歧可以作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民意借鉴。

李仕燕对“两制台湾方案”的制度设计提出五点展望:融合才能实现统一,但发展才能确保统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既要兼顾台湾特殊,也要顾及中国统一;在经济上,统一是消除市场难以解决的壁垒;在社会上,统一是既维持现有生活方式,又提供新的生活追求;在政治上,统一是相互尊重与捍卫国家安全。

台湾驻京资深媒体人徐和谦(线上会议截图)

台湾在京资深媒体人徐和谦注意到,《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就统一后各方面制度安排和设想,提出了比以往更为具体的主张,对“两制”台湾方案的空间、延展性和形塑方式也多所着墨,形成了白皮书、“两制”台湾方案和“总体方略”之间相互衔接、互为阐明的逻辑体系。在这一层次井然的体系下,以为操作实践中所预留的空间和内涵,支撑了宏观构想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又以宏观构想层次的政治引领和安全底线,给具体工作中的权变灵活设置了依循和边界,也给台湾社会更为清晰的信号和预期。

徐和谦在分析了佩洛西抵台前后以及大陆军演期间的岛内两种民意反应及背后原因后表示,经过2022年上半年爆发的俄乌战事和佩洛西访台及军演事件的冲击,台湾民意对全球安全态势剧烈变化,和台海日趋“风高浪急”、两岸缺乏政治共识以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实感认知正在提升,“终局意识”浮现。

徐和谦认为,大陆发表最新一版对台《白皮书》,对于引领两岸关系发展走向、激发岛内民意和有识之士的再思考,具有重大、及时的意义。他表示,《白皮书》再次明确和平统一是“第一选择”,这对当前受到佩洛西访台事件大幅扰动的岛内舆情来说,仍有显着的安定人心的作用。他注意到,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接受美媒采访中做出“统一后,台湾现在的政治制度可以保留”的明确表态,势必引起岛内人士和国际间关注两岸关系发展者的关注。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在讲话中主要谈及了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台湾国际空间的思考。她认为,第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国策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广泛认同,没有任何理由反对。第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能够确保台湾拥有广阔的国际空间。第三、“两制”台湾的国际空间要以发展经济、维护民生利益为主要原则。

郭至君说,台湾国际空间的问题是服从于“一国两制”的一个子议题,探讨的前提都是在“一国”之下。“一国两制”是中国和平政策的重心,“两制”台湾方案更是对台湾好、对中国大陆也好、对世界和平发展必好的三赢方案,但如果台湾当局追求“台独”式的“国际空间”,一定会将台湾带入险境,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为台湾的“国际空间”进行扩展的幌子支持“台独”,最后就必然会导致中美兵戎相见。她强调,无论用何种方式统一台湾,统一后的台湾必然会实施“一国两制”,这可能是国家统一方略中的既定政策,因此,“两制”台湾方案中,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必须认真面对、必须妥善解决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萌(线上会议截图)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萌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在教育领域的制度设计展开探讨。她认为,台湾青年是未来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统一后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应从香港青年的教育问题中汲取经验,尽早开展“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的设计和探索,为统一后的台湾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张萌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台湾历史课纲的演变及问题,并认为大陆应在统一前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经得起考验的台湾教育方案,需要时便可随即贯彻。其中,“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在原则性上,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包容性上,充分考虑台湾地区的现实情况,解决国家统一性与台湾地区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在纲领性上,科学回答统一后台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实践性上,“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应以大陆高校的台生国情教育课程为平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具体的教育内容。

张萌表示,当前大陆各高校普遍开设国情教育课程对展开台生思想教育工作,应成为“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部分内容试点和实践的平台。她建议,将对台湾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台湾省情教育相融合,重新建构一套以中国视阈审视台湾省、审视两岸关系发展的叙述体系,引导台湾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再通过国情教育使其进一步认知中华传统文明和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形势,增强台湾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论坛主持人、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束沐(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智库研究员束沐首先介绍了他在《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9月号撰写的《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两个空间论”初探》论文,将习近平1·2重要讲话中“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概括为“两个空间论”,并表示《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再次重申了“两个空间论”,因而在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背景下,有必要对“两个空间论”进行再思考、再研究、再探索。

束沐根据“两个空间论”框架就推动国家完全统一和探索统一后“两制台湾方案”具体地提出看法:“中华民国”在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国”符号的感情,统一后可通过合情合理的制度安排予以延续;台湾当局因两岸特殊状态下所拥有的“国际空间”,已经彻底沦为“台独”分裂与外部干预的空间,需在统一后重构为中国国际空间的组成部分;守住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统一后台湾同胞应拥有更大更好的政治参与空间与发展空间,需研究具体的制度与政策倡议;“融合治理”将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建构新的空间、创造新的红利、设计新的程序,这也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课题。

束沐表示,新时代的国家统一进程,既需要牢牢坚持政治原则,也需要充分发挥政治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无疑给青年涉台学者提供了广阔舞台。他认为,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是青年学者的使命。

经过第二轮自由发言环节的热烈讨论后,论坛主持人束沐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也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标志着两岸关系新形势下青年智库学者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序幕开启了!他期待与会青年学者今后继续加强交流合作。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记者:中评报道组

责编:若若

来源:中评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