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遭遇缅甸变革
当“中国制造”遭遇缅甸变革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尹鸿伟
缅甸人对中国的抱怨 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大街小巷,从日化产品到食品,再到玩具、服装和小家电……中国商品在缅甸的所有市场上曾经令人目不暇接。另一种中国制造机遇正酣 一些中国人曾经倾向于认为,在制造业极度缺乏的缅甸,中国产品应该所向披靡。
投资50亿美元的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花落谁家?美国各州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争先恐后参与到这场难得一见的招商大战中。答案近日揭晓,内华达州以黑马之势胜出。几多欢喜几多愁!特斯拉所在的加州政府,情何以堪?
选择茫茫沙漠设厂,跌破无数业内专家眼镜。此中有何玄机?原来内华达州长桑多瓦尔签署一揽子法案,未来20年内,提供13亿美元免税及其他奖励措施,“临门一脚”敲定投资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人印象中,美国政府不是从来就没有产业政策?如今各州政府也要绞尽脑汁,吸引企业投资,而且越来越青睐中国资本。招商大战白热化,凸显投资美国良机,大洋彼岸跃跃欲试“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莫非也悟出点什么?
美国没有产业政策?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斯密的《国富论》同年面世。斯密相信,政府的知识和经验从来就不足以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由于国家缺乏这些品质,国家不对经济市场横加干预就是最明智的政策。
相较他国,美国没有产业政策似乎成为不刊之论。流行观点未必完全正确。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政府与企业——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作者雷恩教授强调:“美国的公共政策史就是一部政府应对经济变迁的编年史。只要我们回顾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政府与企业关系的重要性就会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
岂不知,美国建国诸父围绕政府结构与经济展开争论,他们接受了斯密的建议,同时也吸纳了重商主义者推崇的积极政府的传统。1791年汉密尔顿所著的《关于鼓励和保护制造业的报告》,力主联邦政府应该通过经济资助和关税保护来援助羽翼未丰的产业。25年后,克雷和卡尔霍恩设计了一套名为“美国体制”的宏伟计划。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关税保护和联邦资助的公共工程项目的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虽然二者都是针对联邦政府而提出的设想,但大多数建议也很快为各州政府采纳。
一言以蔽之,积极政府和有限政府的传统在美国是同时共存的,这或许才是美国后来居上,执全球经济之牛耳的终极秘密。“真正将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独特因素,是美国的政府能力。”二战后,美国积极干预经济,政府职能呈现戏剧性的扩张。国防部实验室一手催生因特网,助推美国企业笑傲网络江湖的故事,人所共知。
政府竞争招商忙
地方政府竞争,绝非天方夜谭。哈耶克指出:“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地方政府的行动一般可以提供次优的解决方案,因为地方政府的行动具有私有企业的许多优点,却比较缺少中央政府强制性行动的危险。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或一个允许迁徙自由的地方政府内部较大单位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对各种替代方法进行实验的机会,而这能确保自由发展所具有的大多数优点。”
2008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美国首当其冲,受创惨重,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债台高筑的底特律市宣告破产,各州政府也无不捉襟见肘。如何才能招商引资,缓解严重的失业问题?成为横亘在州长面前的大哉问?
上自奥巴马总统,下到美国民众,异口同声呼唤制造业回流。吸引外来企业投资,俨然成为地方首长在兹念兹的头等大事。招商大战一触即发,政府竞争白热化。
芝加哥市政府成立世界商务委员会,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提供免税、补贴、低息债券自助贷款、贷款担保、雇员培训、土地补贴、特殊租期规定,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针对特别项目而设立的“EDGE项目”(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项目),更以个性化政策吸引外资入驻开发区。
阿拉巴马州通过“2011 阿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外资企业只要符合对本州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创造超过100个就业岗位等相关条件,就可获得州政府的税收减免来对冲他们在美国海关遭受的反倾销税损失。
内华达州之所以送出代价不菲的大礼包,也正是看上了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预计带来3000个建筑施工岗位以及6500个工厂岗位。作为这一交易的一部分,工厂雇员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州内居民,沙漠中丰富的风电资源也牢牢吸引了特斯拉。州长表示:“特斯拉的这一项目将彻底改变内华达州的发展轨迹,我们已经通过这一项目向全世界、而不是全国表明内华达州已经作好了再次成为领导者的准备。”
形形色色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是美国地方政府竞相打出的王牌。放弃单一税率,征收更低的公司所得税;提供劳动力补贴和资本补贴;建立减免税收的加工贸易区等等,不一而足。必要的时候,地方政府甚至为企业铺设道路和铁路,成本由州政府和县政府共同承担。
学者担心政府恶性竞争会导致抄底竞争,后果不堪设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激励政策效果不俗,设立外贸区、税收减免和劳动力补贴显著改变外资投资地点决策;各州采取相似的激励措施后,吸引外资的效果大为抵消,造成整体资源浪费。不少大企业为了获取优惠政策,往往将公司一分为几,导致技术创新弱化和集聚外部性衰退。
“我们欢迎中国企业来美投资”
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进军美利坚,中国企业家既期待,又怕被伤害。
好在美国州长高调欢迎中企投资,三分之二的州在华积极招商。美国地方政府“驻华办”遍地开花,使出招商“三十六计”吸引中资。“为了把一家中国好企业介绍到本州落户,优势接近的几个州会争得头破血流。”一位代表某州招商的美国官员如是说。美国各州驻华协会2006年成立时,不过14家会员,短短五年蹿升为46家。会长史文生感慨:“美国各州正在下大力气吸引中国投资者,他们的热情与日俱增。”
“选择马里兰”“弗吉尼亚最棒”这些可不是赛场上常见的加油招牌,而是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州经济开发署自建网站的中文域名。它们清楚无误地传达着一个信息:来我们州投资吧!南部各州更打出宣传口号“美国南部,投资沃土”。全球No2经济体(中国)与No4经济体(美国南方14州)握手,潜力无限。
对于许多想要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佐治亚州提供空前绝后的机会。经验丰富的专家所组成的团队将会协助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和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拓展业务。”佐治亚州国际投资与商务总监马克表示。为确保每家公司投资平稳安全,佐治亚州承诺提供众多的税收优惠和激励方案,包括“美国第一”劳动力培训计划,帮助符合要求的企业实现目标。
与联邦政府对中资态度强硬,设置种种政治化壁垒相比,各州政府则态度积极,笑脸相迎。
专家点出背后的奥妙:前者财政收入对外资依赖性低,美元霸权“铸币税”自肥有余,自然处处挑剔外来投资者,动辄吹起“国家安全”法螺。而各州政府手上没有货币发行权,无法开动印钞机应付支出,只好下血本吸引外资。加上联邦制国家,各州自行调整州企业所得税。再说,联邦政府受法律限制,不能指定投资人去某州投资;而利之所在的州政府,当然殷勤备至。
中国企业走出去,法制健全的美国优势明显。南方各州电价、土地比国内发达地区还便宜,人力成本也不再贵得离谱,加上税收政策优惠,投资回报率可观。无怪金融高端服务业中企首选纽约,公司注册地最爱全美《公司法》独占鳌头的特拉华州,制造业则偏好南部得克萨斯、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州。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投资美国,互利共赢。“以往一些本来很小的问题被拿到国家层面谈,反而小事变大,如果留在地方解决,回旋的余地就大很多。”南卡州驻华办代表林新伟提醒。
中资与各州政府联手合作,借力使力,同跳探戈,绕开美国官方的投资壁垒,不失为一招妙计。这或许才是特斯拉选址案带给中国企业家的最大启示。
随着民主变革步伐的一步步深入,缅甸人民的意见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表达。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政府有着各种各样的期盼,更对外来的事物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与缅甸军政府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同样无法割裂政治制度与经济产品的逻辑关系,一度雄霸缅甸全境的“中国制造”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自2009年起,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数量上达到了最高,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与欧美日韩等国家还是不能相提并论:有缺陷的儿童汽车座椅、易燃的圣诞花环、危险的电熨斗、声音太大的儿童电话、含毒素的食品和饮料、大肆进入餐馆家庭的地沟油、几乎没有疗效的药品……近年来,诸如此类的负面消息在许多国家已经层出不穷,其中自然包括缅甸。
仰光的商务投资顾问人士Khaing Tun说:“中国的产品总是不经用,似乎最能体现便宜无好货的道理。如果不加快改良步伐,中国制造很可能在未来被缅甸人民抛弃。”
缅甸人对中国的抱怨
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大街小巷,从日化产品到食品,再到玩具、服装和小家电……中国商品在缅甸的所有市场上曾经令人目不暇接。
一名来自缅甸北部城市密支那的华人说:“虽然我们生活在缅甸的城市里,但是所买的商品和在中国国内基本都一样,除了便宜外,中国商品的种类非常多,似乎想要什么都有。”
然而,仰光的商务投资顾问人士Khaing Tun却表示,“虽然大多数中国产品都符合我们缅甸人的需要,也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廉。但是所有中国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因为质量不是太好。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制造’的标识已经让许多缅甸人在购买商品时感觉非常不好。”
一些缅甸商贩还表示,中国商人还经常使用不正当的倾销手段,开始的时候以低价格吸引顾客占领市场,但是随后价格突然提升,这样令消费者很苦恼。
“在军政府时期,由于西方社会封锁缅甸,因此缅甸的市场几乎都属于中国产品,遗憾的是中国人并没有给缅甸人带来更好的商品。”服务于“缅甸和平中心”(MPC)的官员Nyo Ohn Myint说,“我一直觉得,无论进行投资,还是销售产品,中国人都应该具有世界水平,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中国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售后服务都非常糟糕,但在军政府时期缅甸人民也别无选择。”
随着缅甸改革步伐的加快,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甚至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许多产品开始进入缅甸市场,在拥有更多消费选择的同时,缅甸人开始对“中国制造”越来越有了排斥心理。拥有一家房地产企业的仰光富商Aung Kyaw Myint说:“自从赚了点钱,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多了以后,我和我的朋友们几乎都不再购买中国的产品,因为我们不想被它糟糕的质量和低端的售后服务困扰。当然,一些经济情况差的缅甸人,仍然会继续购买中国商品,但是我相信随着他们逐步富裕,最后也会放弃中国制造而选择其他国家的产品。”
现在在缅甸的市场上,相比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产品来说,虽然中国产品种类依然很多,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是缅甸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中国制造”之外的产品。一些仰光市民也表示,“大家越来越看重产品的技术质量。”
“现在,随着缅甸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以恢复,我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东南亚的产品,比如我自己喜欢购买菲律宾的药品,而放弃了中国的药品,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制造疗效太差。”Aung Kyaw Myint说,“坦率地说,缅甸人使用中国产品在逐渐减少,因为多年来中国出口到缅甸的产品质量都太差,特别是年轻人喜欢消费的食品和零食。可能中国人认为缅甸是个不发达的国家,所以他们仅仅注重数量与价格,他们的糟糕观念甚至影响了与其合作的缅甸商人。”
不过,中国驻仰光的一家通信企业的客户经理偏向于中立地看待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奠定之后,许多有条件的国内外企业趋之若骛。
“中国产品在缅甸和东南亚所呈现的问题——数量大、价格低,同时产品质量偏低,这些显著特征的确存在,究其原因并不复杂。”该客户经理说,“中国产品其实有低档也有高档,有质量好的也有质量差的。一言以蔽之,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并不是难题,而更多时候是在于订购企业和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发出订单的国际客户对低价产品的盲目索求,已经使许多中国制造企业走投无路,为了按对方要求交货,而大批生产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甚至威胁消费者安全的产品。
“本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大量懂技术的产业工人已经在各种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但是中国企业明显缺乏长期发展准备,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上述客户经理说,“另外的情况是,从中国销往欧美日韩等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质量总是要比销往缅甸、老挝及柬埔寨的好很多,除了对方政府对于产品质量本身的监管力量因素,更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水平有关。”
他表示,之所以缅甸许多消费者只能购买到中国比较差的产品,其实很多时候就在于当地人的普遍购买能力,而以赢利为目的的中国商人或当地商人肯定也会有针对性地开展销售活动。
Khaing Tun认为,虽然缅甸市场需求普遍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层次,但是赚钱还是应该靠技术创新,而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压低价格。
“中国经济要更上层楼,必须提高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而不是畸形地只重视廉价制造业。”她说,“中国制造需要在包括缅甸在内的市场摆脱劣质产品的阴影,改变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形象,继续成为一个真正影响缅甸的发达国家。”
Khaing Tun表示,希望中国企业在缅甸的形象能有所改善,“我只是想告诉中国投资者一件事,请帮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也是为了你们自己,如果你们想继续在缅甸做生意”。
不要只对天然资源有兴趣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诚信危机一直存在。由于中国产品频现质量安全问题,继美国之后,欧盟和亚洲部分国家近来也加大了对进口中国产品的监察力度。中国商务部的学者承认,中国的产品监管体制未能及时跟上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了监管漏洞,导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和国际纠纷不断。
近年来,在一些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为老百姓列出一大堆如何鉴别、判断、区分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其中很多“经验”已经直指来自中国的产品。
仰光的一些女性顾客表示,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消费者而言,一些普通生活用具如刀、叉等,她们也许会考虑使用中国产品,除了这些东西不太重要外,关键是价格的确很低;但如果是一些化妆品、食品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甚至要吃进肚子的东西,她们更愿意多花钱购买日本、韩国、泰国甚至欧美货,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产品质量靠得住。
由于缅甸的不少进口商在进口中国商品时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而忽视质量;另外中国的一些出口商也没有积极介绍和推销中国的中高档产品,往往让缅甸人以为中国的产品质量比不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中国商务部已经建议,今后应该把推销重点放在中产阶级消费层上,推销产品以中高档产品为主,同时指出中国的很多企业对创品牌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投入和耐心。
还有缅甸消费者提出,对于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缅甸人不仅需要价廉还需要质优,更希望中国在提供产品时能够使用当地文字的说明书,这样会让大家在购买中国产品的时候感觉更好一些。
中国长期以来依靠低价产品的出口竞争,给其他国家的商品市场带去巨大冲击。那么,在缅甸等对象国投资设厂,把部分利润留在当地,能够帮助规避对象国的贸易壁垒,争取消费者吗?
现实情况是,在类似缅甸这样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国家投资设厂,往往规避了一种矛盾,又会遭遇另一种矛盾。缅甸影响力最大的“十一媒体集团”主席(CEO)丹图昂说:“其他一些国家,比如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国家在缅甸的投资多为私营项目,而不是政府之间的投资。他们的投资项目主要是酒店、旅游、建筑业等方面,而不是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投资方面则是多注重于缅甸的天然资源,这是会损坏中国的形象的,中国应该多考虑投资和欧盟、日本、东盟国家一样的项目,而且应该公开、透明地操作。”丹图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许多先进的科技,我想中国公司应该投资在像科技信息、工业区之类的领域,而不是总在天然资源方面有兴趣。”
Khaing Tun也表示,无论是缅甸和中国都应鼓励在经济往来中增加信息公开,以往由于缺乏透明度和法律制度过于薄弱,缅甸政府无法保护国家资源中的木材业和天然矿产。“多年来粗暴的采矿活动已经恶化了缅甸的生态系统,后果是我们正在经历农业产业被严重影响,以及剧烈的天气变化。”她说,“缅甸当局必须对此承担责任,应该平等对待任何人的行为,缅甸公民也有责任要求所有人对国家负起责任。我们也不能总是指责政府,也应该鼓励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做正确的事,同时他们也应该要求缅甸当局提供清晰的投资指引。”
还有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缅甸人士表示,中国人已经在缅甸建设水电站、矿业、工业化厂房和超市等,但他们是很吝啬的投资者,致使只能获取低工资的缅甸人无法依赖他们,而且在中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安全和工作环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Khaing Tun认为,中国投资者应该带来更多新技术并教给缅甸本地民众,让他们有机会来帮助中国企业,“在改善品牌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保持低价,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不要撒谎或者使用狡猾的手段”。
长期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市场调研的一名中国公司调查员表示,近年来包括缅甸在内的很多东南亚国家已经发生变化,他们正在懂得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与中国企业进行竞争,因此在缅甸投资设厂赚钱也会越来越困难。
随着缅甸手机用户迅猛增加,可以说其已是东南亚地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由于中国手机在技术方面有许多优势,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已经成为缅甸整个电信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缅甸的各种街头广告里,款式多样、价廉物美的手机品牌数不胜数,“不但城市里的美女帅哥买得起,就连田间地头的农民也买得起了”。
Nyo Ohn Myint说:“以前在缅甸买一部手机需要很多证明,而且价格高达250万缅币(当时约为2万元人民币),缅甸改革开放到今天,1500元缅币(约为1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手机号码了。”
目前,随着西方对缅甸的经济封锁逐步解除,许多西方企业也对进入缅甸跃跃欲试,但由于银行和金融系统依然受限,真正能够进入缅甸的国际资金仍然很有限,因此自由的中国资金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占有竞争优势。
Khaing Tun表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资金很多是通过地下钱庄进入缅甸的,而随着缅甸金融市场的逐步规范,这些“通道”将会被禁止,那么习惯于潜规则操作的中国企业会遭遇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一种中国制造机遇正酣
一些中国人曾经倾向于认为,在制造业极度缺乏的缅甸,中国产品应该所向披靡。既然靠近中国这个庞大的出口基地,缅甸高密度、低收入的人群应该对能够方便地消费中国产品心存宽慰。
几年前或许的确如此,那时候无论新马泰的电子产品还是日韩的汽车家电,对于5100多万缅甸普通人群来说都显得过于昂贵了。但随着政治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缅甸这个中国家门口的邻居荷包渐鼓,而在用过一段时间中国产品后,缅甸人有的不再对“价格杀手”感冒,有的则对背后的“倾销阴谋”表示愤慨,还有的拿质量问题做政治文章。
另外,与对欧美日韩市场的谨慎开拓和长期经营不同,部分中国企业始终习惯于视周边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淘金地,普遍偏爱“快进快出”,把难以进入发达世界的产品就近转销到缅甸等第三世界,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怨”,给中国商人和中国产品的形象留下难以洗涤的污点。
现在,“中国制造”的概念已经不仅限于一些小商品,对于各种工程的基础建设,中国已经当仁不让。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惊叹不已:矿山、水电、工厂、公路、高铁……无论规模和效率都令人无法忘怀,另一种“中国制造”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不过,众所周知中国在缅甸投资的许多大型项目却在近几年内屡遭挫折。隶属于缅甸总统府的“缅甸和平中心”的特别顾问Hla Maung Shue说:“无论是密松水电站还是中缅油气管道,以及未来的中缅铁路和皎漂经济开发区等中国正在或即将参与投资的项目,都因为缅甸的政治转型遇到了一些挫折,这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缅甸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国方面的责任。”
目前,缅甸政府正在积极与各种少数民族武装进行谈判,希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局面以利于经济发展,因此打造维持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对于缅甸而言已势在必行。Hla Maung Shue表示,中国在全世界都有投资,而不仅限于缅甸,但由于中国企业长期缺乏周全考虑,而且透明度不够,所以给缅甸人留下了不少的负面印象。
“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缅甸的邻居,因此对于缅甸的情况应该有更远的考虑,同时在产品和投资质量方面应该更加注重。”他说,“对于所有曾经发生,以及还会遇到的问题,中国都应该表现得更加耐心,不能太着急,努力给缅甸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麻烦。”
2013年,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左右,仅为2012年约4亿美元的1/20,更与2010年高峰时期约82亿美元相去甚远。而在投资额排名上,中国首次让出第一名的位置,跌至10名左右。伴随着缅甸的政治转型,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利益原因,导致目前中国企业到缅甸投资的重大项目屡屡受挫,甚至已经到了如履薄冰的程度。
“许多中国人还不愿意承认,中国制造的小产品质量不行,必然让缅甸人对大产品也缺乏信心。”Khaing Tun认为,“简单说,一个水杯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怎么让人相信他们修建的大坝会牢固?以中缅铁路为例,如果未来中国企业一定要修,那么最好请日本、欧美的专家来验收,否则缅甸人民很难接受。”
Nyo Ohn Myint说:“中国企业和商人做事很急躁,他们总是追求快速投资,希望快速获利。他们为了利益目的不愿意公开透明,也不愿意与普通民众沟通,同时在售后服务方面基本不愿意投入,都只想赚了钱就离开缅甸,时间长了必然遭到缅甸人民的反对。”
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缅甸政府将在电力开发、交通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这些大规模的计划使得原本便存在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的缅甸,成了中国工程和建筑行业追逐的又一次机遇。这些方面中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有限,所以拥有政府背景的“缅甸和平中心”官员也主动对中方示好。
事实上,缅甸国内对于中国企业的欢迎并非已经形成统一的声音。出于对过往军政府的仇视及现实国家安全因素的考虑,缅甸已经阻挠、拒绝过中国的密松大坝、莱比塘铜矿和中缅铁路等许多投资行动,一些“中国制造”的装备也因同样原因被突然拒之门外。
一家中国大型企业驻仰光的工作人员提醒,希望所有在缅或者即将进入缅甸的中国企业注意,与传统的生活用品等中国产品不一样的情况是,各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当仁不让的一种另类产品,中国工人的勤劳程度和长期以来造就的熟练技术,尤其是中国企业越来越高超的建设水平已经让许多国际企业望尘莫及。
这名中国工作人员说:“另一种‘中国制造’的投资机遇正酣,但是中国企业切记靠优良的技术和质量去竞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缅甸市场,才能改变中国产品在家门口市场的长期不良形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