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217.8%!欧盟热买新疆产品的背后

编辑:环时深度观察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04-09 18:47:02 共745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编者的话:香港《南华早报》近期报道称,2024年前两个月,欧盟从中国新疆进口额达到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8%。……

来源:环时深度观察

编者的话:香港《南华早报》近期报道称,2024年前两个月,欧盟从中国新疆进口额达到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8%。在西方不断炮制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的背景下,这一数字引发广泛关注。

在美国的影响下,欧盟于今年3月5日就禁止“强迫劳动”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新规则达成临时协议,该文件被认为针对中国新疆。不过,通过查阅数据可以发现,欧盟近几年从新疆进口额持续增加。

有专家表示,欧盟内部存在复杂的“政经趋异”现象,政治有时是因为特殊原因、出于某些特殊利益群体的需求而为之,但经济通常会按照规律运转。欧盟抹黑新疆人权状况、限制进口新疆产品,最终受伤的是欧盟企业和普通民众。

作者丨昭 东  丰 成  何 文  陈子帅  冯 帆

2022年11月7日,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在那里举行接车仪式。该中欧班列经过新疆阿拉山口站。(视觉中国)

对欧盟出口同比上涨217.8%

拥有欧洲最大内陆港口的德国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运行班次最多、运量最大和货值最高的欧洲枢纽之一。繁忙时,每周往返于中国与杜伊斯堡港之间有60至70列火车。

当地贸易商彼得斯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新疆产品在中欧贸易中越来越重要。据他所知,最受欢迎的新疆产品有三类:第一类是新疆特产,如番茄酱、杏酱、葡萄干、石榴汁、葵花籽等;第二类是原材料;第三类则是最近几年很流行的“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被出口到德国,还被运送到波兰、比利时和荷兰等其他欧盟国家。

尽管一些西方国家炮制了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谎言,但欧盟进口的新疆产品越来越多。香港《南华早报》对最新贸易数据进行测算后发现,今年前两个月,新疆对欧盟27国的出口额达到3.1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激增217.8%。

进口新疆产品最多的欧盟成员国为波兰、比利时和荷兰,包括锂电池等在内的商品最受欢迎。

“欧盟从新疆进口额在过去几年强劲增长”,欧洲动态新闻网2023年2月援引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称,2022年欧盟从新疆的进口额同比增长了34%,超过11亿美元。

除了出口欧盟产品大增外,新疆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在迅速增长。乌鲁木齐海关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57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9%。增速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全国总体增速45.7个百分点。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疆与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往来,外贸进出口总值636.9亿元,同比增长51.4%,高出全国增速42.7个百分点。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核心部位,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区位优势独特,是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欧洲等市场的重要枢纽。新疆通过其18个口岸,已经建立起覆盖25个国家的100多条中欧班列线路。

《环球时报》记者近期曾前往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行采访,看到货车在口岸前排成长龙等待过关,而工作人员则忙碌地进行货物检查和数据记录,确保每一笔贸易都能顺畅进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疆的外贸额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车辆和农产品出口成了新的增长点。从农产品到工业制品,从陆地运输到跨境电商,新疆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不断提升自身作为亚欧“黄金走廊”重要节点的战略价值。

复杂的“政经趋异”现象

华南师范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尽管欧盟围绕新疆人权问题污名化中国,但新疆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不仅体现了新疆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彰显了我国外贸合作的潜力和广阔前景。

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占据重要地位,一些西方国家虽然无理指责和抹黑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状况,但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始终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些西方国家理应摒弃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斗争模式,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从新疆的进口数据凸显了该组织内部在新疆产品问题上存在的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趋异”现象,表明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要远比欧盟一些政客想象得复杂。

政治是政治,经济是经济,政治有时是出于某些特殊原因以及某些特殊团体的需求才为之的,但经济通常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

《环球时报》驻荷兰特约记者也观察到,在对待新疆产品方面,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和政客、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看法并不一致。

政府除对国有企业有掌控权外,对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投资的方向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这部分作用主要由私营企业发挥。

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和政客虽然跟风美国反华,炮制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谎言,但企业却是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对它们来说,只要不违法、有市场需求、是有利益的生意,就愿去做。

此外,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多国都出现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民众的生活压力变大,因此他们更愿意购买价格较低、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大部分民众特别是学生,购买产品时不会注意产地问题。

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前两个月,欧盟从新疆进口额猛增,也有囤货的因素。截至4月7日,欧盟禁止所谓“强迫劳动”的法案《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尚未通过。如果该法案通过,可能对新疆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赵永升分析说,欧盟进口商担心万一这项法案生效,将会对其产业链产生较大影响乃至毁灭性打击,因而未雨绸缪,现在就将未来需要的新疆产品提前加以采购。

赵永升经过测算,认为今年前两个月,欧盟从新疆进口额同比猛增超过200%,其中有150%左右的增长源自“主观囤积”,其余50%左右的增长源自当前的需求。“即使是50%的增长幅度属于当下的需求,这个数字也已经颇为可观了。”赵永升说。

限制进口,受伤的是欧盟企业和民众

多位德国学者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德国是中国最大的欧盟贸易伙伴,在新疆的投资相对较多,因此德国进口新疆产品成为美德两国一些政客不满的地方。

欧洲动态新闻网2023年就发文称,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进口新疆产品方面,德国在一众欧盟国家中脱颖而出,因为该国对新疆生产的锂电池需求巨大,而这些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将在德国的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仅2022年10月单月,德国就进口了1750吨、总价达4400万欧元的锂电池。

此外,一些欧盟国家的企业也不愿意过多谈论它们和新疆企业有贸易关系,主要是担心影响它们做生意。在所谓“强迫劳动”的谎言下,在新疆有业务的汽车巨头大众、化工巨头巴斯夫等德国企业,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实际上,去年12月,德国联邦政府前人权事务专员洛宁创立的咨询公司与深圳一家企业的两名中国律师,共同完成了对德国大众汽车在中国新疆的工厂的审计,其结论是:“我们没有在员工中找到任何‘强迫劳动’的迹象或证据。”

德国下萨克森州一家能源系统公司的工程师拉法埃尔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他们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中国生产商那里购买太阳能组件,他们的员工几乎每天都和中国生产者在一起,还制定了一整套有关劳动和环境的准则。

拉法埃尔坦言,以前与他们合作的供应商都从新疆采购多晶硅,全球对太阳能电池至关重要的多晶硅大约有40%来自新疆。他们也从没有发现供应链中的新疆产品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等问题,但因为美国和德国国内的施压,该公司不得不把新疆产品剔除出清单,改用云南或内蒙古产的。

如果欧盟国家因为“强迫劳动”的谎言抵制新疆产品,受伤的必然是本国的企业和民众。荷兰计划党主席陈国强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说,如果《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法案通过,欧盟限制从新疆进口产品,那么欧盟企业可能需要从其他渠道进货,成本将大增并将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企业可能出现生意下滑的情况甚至破产。

新疆光伏产品丰富,限制从新疆进口此类产品也会影响欧盟的“脱碳”事业。赵永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可以不从中国新疆进口例如关乎“脱碳”“可持续”的关键产品和部件,但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些代价,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成本的飙升,二是由此导致的间接成本的飙升。

“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舆论攻击战”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近期走访了荷兰海牙等地的多家商店,商品包装上除了价格外,一般会标注生产商注册地,但不会标注原料产地。德国市场上的产品,也不会标注原料产地。

“销售新疆产品并不违反德国和欧盟的法律,贸易商和超市不标明原料产地可能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彼得斯说。

他曾与多名德国贸易商到过新疆考察,对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印象深刻。在彼得斯看来,中国新疆农场的机械化和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都很高,比许多欧盟国家的农村更有发展潜力。

不过《环球时报》驻德国以及荷兰的特约记者也发现,一些西方民众对新疆产品确实存在偏见,这主要与西方媒体的宣传有关。

李龙分析说,从舆论战的角度来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疆所谓“强迫劳动”的炒作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舆论攻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影响力。

李龙解释说,首先,一些西方政客设置反华议题,通过提出立法等手段“拉大旗”;随后,这些政客拉拢并资助所谓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权威背书,集结一批反华人士召开“学术研讨会”,发布相关书籍或者“解密报告”炮制虚假证据,此为“作虎皮”;此外,一些西方行业组织与商界联盟通过发表声明抵制新疆产品“表决心”,在经贸层面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最后,由一些所谓“人权组织”招募“演员”,搜集“受害者证词”,操纵民众情感并使其相信确有此事。

西方媒体则全程参与到信息战的过程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国际舆论,企图以此遏制中国发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德国就有一些与美国反华机构联系密切的所谓“学者”及政客兴风作浪,包括不断炮制“涉疆报告”的阿德里安·曾兹(郑国恩),以及德国绿党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包瑞翰)。

每次美国对新疆产品指手画脚之时,两人总会进行配合行动,比如威胁与新疆合作往来的德国企业。此外,这些闹剧也与“疆独”组织有关,因为“世维会”的总部就在德国。

针对西方媒体和一些政客对新疆的抹黑,李龙认为,我们首先要主动设置正面议题,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信息,解释中国政府特别是民族地区在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其次,加强民间交流和旅游合作,展示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西方民众亲赴中国,实地体验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发展变迁,以此增进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与客观认知。

最后,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来源:环球时报丨昭 东  丰 成  何 文  陈子帅  冯 帆

编辑:赵   霜

校对:何   珊

审核:郑   璇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