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都要上舰了,美国海军为何“自毁长城”?

编辑:底线思维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07-22 14:46:48 共512人阅读
文章导读 本周,中国海军正在试航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否进行了舰载机起降试验,引发各界广泛猜测。……

来源:底线思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本周,中国海军正在试航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是否进行了舰载机起降试验,引发各界广泛猜测。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围绕下一代海军舰载机项目F/A-XX的预算遭大幅削减,各界产生了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路线之争”。

与此同时,伴随着台军一年一度的“汉光”军演进入实兵操演前的倒计时阶段,台军一方面为了演习在台岛各地加紧“布势”,另一方面也试图在强化实战化的路上再“多走一步”。

美国海军下一代战机“又悬了”

上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下一财年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新草案。这周,各家媒体就开始针对新草案中的各种变动调整进行搜索聚焦。很快,包括《航空周刊》在内的一系列媒体都发现,新草案中关于美国海军下一代舰载战斗机项目F/A-XX的计划拨款金额,从海军在今年年初提出的4.5亿骤减到5382.8万美元,锐减近九成,相比上一财年美国海军要求的15.3亿美元减少近97%。

作为美国海军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项目,F/A-XX从2012年美国海军正式提出信息邀请书(RFI)起已过去12年,从2019年完成备选方案分析(AoA)至今也已过去5年,尽管出于保密原因,外界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但作为冷战之后美国海军第一个正儿八经的新一代战斗机项目,美军自己和各界对其都寄予厚望。如今的情况,自然说明项目本身命运不妙,甚至面临夭折的风险。

而这种不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海军在F/A-XX项目的定位上很明白、又很不明白的状态。

相比那些有了原型再完蛋的项目,F/A-XX眼下还完全是一副没有出师的状态

在F/A-XX项目之前,美国海军长期以一种凑合的心态和实际行动来应对冷战结束后对海军舰载机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的要求。冷战末期,美国海军一度致力于推进NATF和ATA两个研制全新战机的项目,计划替换掉当时美国航母上防守和进攻的两大主力F-14和A-6两款战机。结果到了1991年,两个项目都因冷战末期总体军事压力的下降(ATA项目还附加了A-12攻击机研制中严重的技术和成本问题)被美国海军放弃。最终取代两种技术跨代、强调隐身的战机的则是同一种基于“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发展而来的跨半代机“超级大黄蜂”。

有关“超级大黄蜂”性能的各类分析、吐槽和抱怨,在世纪之交的美国军事评论界几乎汗牛充栋。追赶潮流的技术决定论者觉得相比技术跨代的NATF和ATA,F/A-18E/F性能平平无奇,会导致未来美国海军舰载机的技术落后装备F-22的美国空军一大截。那些怀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航空兵“黄金时代”的老将军和飞行员们则质疑F/A-18E/F只是依靠先进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的“时代红利”,在各种硬指标上根本比不过要替换的 F-14和A-6。

但不可否认,因为技术进步有限,“超级大黄蜂”在研制进度和采购成本上相对可控,而因为“时代红利”,“超级大黄蜂”的技术性能在冷战后的舰载航空兵领域已是孤独求败了。美国海军靠着持续采购超级大黄蜂让舰载机部队保持了年轻化和技术的逐渐升级,避开了美国空军在采购少量F-22之后大批三代机机龄老化的困扰。

从“雄猫”到“超级大黄蜂”的过度自然,也维持了美国海军航空兵稳健的战斗力

至于技术上确实比“大黄蜂”家族更进一步的F-35C,虽然看起来不像“超级大黄蜂”的研制那样凑合,但在定位和项目来源上却让人感觉到海军对于这一项目的混乱。由于JSF项目(F-35项目的前身)的前置项目JAST和CALF中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定位需求尤为明确和突出,相应的F-35A与F-35B的研制逻辑也相对明确——前者是空军要的隐身时代F-16,具备相对较强空战能力的同时能很好兼顾隐身状态下的对地打击任务,后者则是陆战队隐身时代的AV-8B,以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能力的具备为核心,在其他性能上实现跨代提升。

唯独F-35C在美国海军这里“万金油、半桶水”:虽然隐身加持下的空战能力相对于“超级大黄蜂”进步明显,但其不够理想的飞行性能显然不能满足海军内心深处想要隐身时代F-14的终极渴望,而其隐身攻击能力虽然似乎实现了ATA项目的初衷,但其载弹量、作战半径等指标距离“理想”同样还有距离。结果就是,美国海军虽然不紧不慢地列装了F-35C,但在海军将领眼中,它并未展现出舍我其谁的性能优势。最终,F-35C既没有伴随最先进的“福特”级列装美军,也没有伴随“艾森豪威尔”或“罗斯福”参与到红海的实战部署中。

当然,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海军真实地失去了堪称“威胁”的对手。毕竟冷战结束时,苏联以远程轰炸机为核心的反舰作战体系土崩瓦解,急起直追的苏联航母和舰载机发展也骤然失速,无论盟友还是对手都没有堪比的类似装备,在F-35开始投入试飞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类飞机还处在各种概念设计之中,美军的不紧不慢和方向迷失也因此显得顺理成章。

而在F-35C研制的最后阶段,对于美国航母的新技术挑战已经结结实实的出现了。以反舰弹道导弹为核心的区域拒止/反介入武器系统让美国航母在接近欧亚大陆东部1500公里乃至更远的水域时都开始受到威胁,美国的主要对手也开始列装性能不逊色于F-35的五代战机。不仅F-35本身的空中优势地位受到质疑,美国航母本身安全无虞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这一切构成了对F/A-XX需求的主要动机:在战机技术上的全面升级以压倒对手的五代机,在机载武器上的全面提升(乃至兼容无人机平台)以实现有效突防作战,同时拓展自身的打击范围和作战半径,以便让航母在安全的距离上展开作战。

也正因此,随着美国海军对其所面临威胁的不断上升,对于F/A-XX的需求也不断明确。2009年波音首次展示F/A-XX概念设计,但到2011年,美国海军依然偏向于采购更多的F-35C而不是研制下一代战机,直到2019年6月F/A-XX 的备选方案分析 (AoA) 结束后,该机的概念开发才正式开始。

相比其他的F-35,F-35C还是很绝对的“少数派”

按照美国海军的预算来看,尽管在2024年才首次出现F/A-XX项目,但早在2014年,美国海军预算中的“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项目中就出现了一个代号为“链接太阳花”(“Link Plumeria")的类目,其项目预算也从2014年时的1500万美元,逐步增加到2023年的约10亿美元;而根据原本的计划,在F/A-XX项目编入预算后,随着其后续几年计划预算从15亿增加到2028财年的27亿,前者的预算则会从现在2024财年减少到5.7亿,随后持续减少到每年2亿美元的水平。

从两个项目前后相继但又此消彼长的趋势看,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测是:前者是海军下一代战机相关的子系统和技术验证研发项目,在F/A-XX项目出现并转入详细设计,甚至开始原型制造和测试后,前者的很多具体研制工作都会被转入后者的管辖之内。

从目前的申请预算规模看,如果美国海军如愿获得一年15亿美元以上的预算,则该项目肯定会转入到原型机制造及后续的测试乃至试飞进程中。参议院军委会在草案中的“大刀一挥”,毫无疑问会让该项目从原本的大干快上退化到“维持维持、克服克服、拦着原型机别制造了,特别省钱”的实质停摆状态。

关于F/A-XX项目的快慢,最关键的内容依然是“短期内敌情如何”。如果从纯粹的斗兽棋角度出发,那么中国海军五代机的研制进度和性能无疑是决策的关键变量。虽然歼-35已经通过模型上舰、实机试飞等一系列手段宣示了自身的存在,中国海军的弹射型航母也已开展试航,有关二者即将或已经进行舰机匹配试验,甚至舰载机已经进行过舰上起降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但相比采购数量已经超过三位数的F-35C而言,美军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而如果从反航母作战体系对航母的威胁来看,各种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武器对航母的威胁完全不是F-35C所能应对的,即使下一代的F/A-XX也很难在此领域有更多建树,那么相比投资在下一代战机的研制上,用同等的经费去采购各类成熟的武器装备,在参议院军委会眼里应该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尽管从4.5亿砍倒5382.8万只节约出不足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美国海军要求的15.3亿差距也不足15亿,相比总额数千亿的海军军费而言似乎微不足道。但如果以美国海军的逻辑,如考虑到所谓2027年前后美军可能在印太方向投入大规模军事行动,则所有在此之前无法投入量产部署且形成战斗力的装备,都会被按照那个时间节点被向后推迟,以节约相关资源投入到其他更为现实的战斗力生成投资上。

尽管这笔钱哪怕买不了一艘“伯克”级驱逐舰(即便买了也不可能在年前完成建造服役),但如果换成价格数百万美元的反舰导弹则可以有上百枚。考虑到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经验便是“所有的武器弹药都会不够用”,对于在许多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库存上都算不上充裕的美国海军而言,这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远期的装备开发与短期的武器采购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所有军队都会遇到的共同难题,对于依旧是当代第一武装力量的美军而言,当现实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时,对未来投资的削减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影响到美军的装备发展乃至现有战术想定的变化,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变招渲染战争的“汉光40”

本周是台湾年度“汉光”军演实兵阶段开始前的最后一周。作为赖清德当局执政后的第一次“汉光”军演,同时也是台军少有的非军人出身的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上任以来的首次“汉光”军演。各界都研判,一方面会将两岸关系继续推向战争边缘,另一方面除了服兵役外没有任何军旅经验的政客组合在台湾军事上表明态度的机会。

对于赖清德而言,所谓“汉光”军演无非是另一个展现其政治主张的舞台,供其重复念叨那套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的错误言论。但对于顾立雄和台军而言,“汉光”军演不仅要办,还要在顾立雄上任60多天就办出一副“台军新气象”,则是有着不小挑战的形式主义难题。

比如取消“形式主义攻击军”到底是不是让军演更加形式主义,就是此前各界争议之一

顾立雄在上任伊始就号称启动一系列“革新措施”,比如用所谓“作战与战术层级回归‘参谋总长’以落实分工与授权”的措施来掩盖自己对军事业务一窍不通的实际情况;取消台军早就搞不大好的刺枪术和陆军官校踢正步以强调回归“战训本务”等。这基本就是对顾立雄本人、以及台军在军事知识和军容军纪领域无可挽回的现状加以追认。

至于本轮“汉光”军演,在时间上紧跟解放军“联合利剑-2024A”大规模军演,台军许多部队、尤其是海空军部队为了因应解放军的环台部署进行了大量对应的跟踪监视行动。虽然实际成效有限,但对部队人员和相关技术装备都有相当大的消耗。

因此,要让台军在应对解放军的同时,再拿出一支力量来针对表演性质很强的“汉光”军演实兵部分进行勤练精训,从台军有限的人力物力来看,都有难处。但要是只顾解放军不顾军演,在“汉光”实兵阶段草率应对,那么演习场上的各种掉链子、捅娄子肯定也会影响台军形象,搞得各界都对台军“人员无信心,装备没把握”。

在此前提下,今年的“汉光”由往年的实兵实弹演习改为实兵不实弹,取消了攻击军参加的实兵对抗科目。顾立雄表示,今年军演“没有剧本”,并称其为最大化“实战”操演。演习仅有各类所谓的“想定”名单,但不会明示演练科目,而是在演习期间由“统裁部”下达,通过“实时、实地、实装”的方式,磨炼部队“对作战计划的熟悉程度与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

满大街“熟悉考场”的台军,很难说是不是真的“没有预案”

只不过话虽这样说,台军在“汉光”实兵阶段开始之前却已经开始各种“备考行动”。在过去一周里,台湾各地都可以看到开出军营实施“任务训练”的各种台军部队。

最近几天,台军花防部的机步营把装甲车开上街进行实兵训练;海军海锋大队机动导弹车、光华六号快艇和海军陆战队突击艇相继进驻台东;陆军333旅把机械化部队开过屏东市区街道进行所谓“战备侦讯”……沿途还安排台湾民众沿街挥舞旗帜呐喊助威,显然既不是胸有成竹,也不是以不变应万变,更像是“临时抱佛脚”。

而对于台湾岛上的民众而言,“汉光”军演前的这段“备考”更像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渲染战争”。由于岛内地幅狭小,原本可能的作战行动就要在各类城镇居民生活区周边进行。而台军出于各种所谓“战力保存”的设想,将台军部队和装备藏匿于各类民用设施,甚至利用庙宇来囤积武器弹药的设想都已提上日程。

如果说解放军的行动是警告台湾当局,那么台军的行动就是在刻意与台湾民众捆绑。满大街晃荡的台军部队就和要把已经回归社会的老百姓征回后备步兵旅里去当步枪兵一样,都是在试图尽可能多地将台湾老百姓绑架上眼看就回不去的“台独战车”上。

这种“有功‘部长’占,有事‘总长’干”的体制,对台军不管好坏,至少是反常的

前十几年前的“汉光”军演上,台湾军队在相当多领域的技术装备上还保持着对解放军的优势,于是那个时期的“汉光”经常性成为各种先进外购装备的展销会。当时的台军相信,人员好坏无所谓,现代战争作为高科技战争,只要手头的装备足够先进,电钮一按,“台独”自能手到擒来。大概十年前,随着台军的技术优势逐渐小时,这种对自身武器的无知狂妄开始退潮,借助所谓“募兵制”和“联合兵种改革”的“体制优势”自我安慰的台湾人也越来越多。

而随着解放军对“台独”势力的套索越勒越紧,台湾当局手头能够吹嘘的东西越来越少,台军能做的,就只剩不断自我洗脑“不对称战力优势”,同时靠鼓吹“全岛一命”,试图愚弄台湾人为“台独”势力卖命,来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维持自己的“小朝廷”。

这场自吹自擂的“汉光”军演能搞成什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