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排的东风-26,是破解美国亚太战略的利剑和矛头

编辑: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10-25 10:42:35 共308人阅读
文章导读 近日,火箭军某部现身央视新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20辆发射车在室外整齐列队接受检阅,……

来源:底线思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自由撰稿人

近日,火箭军某部现身央视新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20辆发射车在室外整齐列队接受检阅,另有5辆发射车在室内进行发射流程演示。根据视频,我们可以得出判断:此次批量展示的是解放军的东风-26中远程战略导弹。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东风-26导弹弹长约14米,弹径1.4米,发射重量20吨,可携带一枚1.8吨的弹头或者三枚分导弹头。导弹最大射程5000公里,具备跨区无依托机动发射能力。东风-26系列导弹根据需求可以兼顾核打击和常规打击,打击目标既可以是地面固定目标,也可是移动目标,还可通过动能打穿掩体,精确打击地下目标。

2015年9月,东风-26导弹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此后在朱日和阅兵和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先后出现。

2018年4月,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对媒体介绍,东风-26型导弹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武器。二是战斗部核常兼备,既可遂行快速核反击任务,也可遂行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任务。三是打击目标陆海兼备,具备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精确打击的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项新技术,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

反舰弹道导弹打破了大航海时代以来海强陆弱的格局

东风-26导弹列装后,火箭军具备了利用中远程导弹精确打击关岛美军基地的能力。因此,中国军迷也将东风-26戏称为“关岛快递”。“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说法由此而来,并被火箭军官微引为宣传语。

随着2020年8月,火箭军在全球关注下,从青海发射东风-26导弹,准确击中在南海机动航行中的靶船,东风-26成为了继东风-21D之后的新一代“航母杀手”。

我认为这则央视新闻可能还暗示了一件事:一个东风-26导弹旅至少拥有25辆导弹发射车。考虑到有消息说每辆发射车还配备两辆专用的导弹运输车,这也就意味着,每辆导弹发射车备弹量可能是三枚。那么一个东风-26导弹旅可以在一轮战斗中打出至少75枚导弹,具有强大的打击力。

解放军展示东风-26 视频截图

回顾近几十年中国弹道导弹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中国在弹道导弹方面是后来者,但在常规战区弹道导弹应用方面却是先行者。早在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中国就意识到了军事斗争的紧迫性和美国军事干预的危险性。而美国干预力量,尤其航空力量的干预出发点不仅有航母,也来自嘉手纳和关岛等地的航空基地。

在那个远程海空打击力量相对短缺的时代,弹道导弹几乎就是全村最可靠的希望。在台海方面,以东风-11和东风-15为代表的大量短程弹道导弹为跨越海峡提供打击火力能力;在广阔的西太平洋方向,东风-21首先成为了我国打击火力的主体,然后东风-16以相当于东风-15的尺寸和重量实现接近了东风-21的射程,东风-17又以自身的高超音速滑翔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突防力。

从V2导弹时代开始,弹道导弹就以突防力强大著称,在持续提高命中精度的背景下,从东风-11开始,我国的中短程弹道导弹都成为了核常两用、以常为主的战区弹道导弹。这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增加了战术灵活性。事实上将弹道导弹从威慑武器转变为杀手武器。

以具有反舰能力的东风-21D弹道导弹入列为标志,大航海时代以来海强陆弱的对比在本质上正在发生改变。

从历史上看,同等数量的岸炮与舰炮对射并不吃亏。岸炮火力强大不说,除非被直接命中,岸炮没有被击毁的危险。只是战舰具有机动性,可以在灵活机动地选择交战目标和交战时机,集中兵力和火力,打掉岸炮。东风-21D出现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几百年来岸炮海防的夙愿:如果战舰的机动范围都在岸炮的射程之内,就可以让战舰的机动失去意义。

对于这种规则颠覆者,美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他们对东风-21D具有反舰能力的传闻非常认真。虽然当时的各种质疑都有道理,但美国海军明白,弹道导弹反舰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在“沙漠打航母”之后,所有疑问更是被一风吹没,反舰弹道导弹的防御则成为越来越大的问题。

反舰弹道导弹在本质上是弹道导弹加上末端制导和机动飞行,而反弹道导弹则分为末段反导和中段反导两大类。之所以没有初段反导是因为上升段反导的概念虽然很诱人,但可实现性太差。

客观来说,弹道导弹中段飞行速度非常快,中段反导发射阵地如果离弹道导弹的弹道太远,反导弹就根本来不及赶到拦截点。所以只有在导弹飞行路径上预设阵地,才可能实现中段拦截。

这种拦截方式可能可以保护固定目标或者拦截固定发射场发射的导弹,比如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的反导基地拦截从朝鲜发射到美国西海岸的导弹。但由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射阵地和目标都是机动的,专门预设中段反导阵地就变得不可行。

机动弹头让反导系统难以实现目标 视频截图

末段反导以逆弹道拦截为主,加上机动修正。但反舰弹道导弹的末段飞行会进行高度机动,这会导致逆弹道基本失效。导弹和反导弹本来就都在极限飞行条件下,反导弹还需要让自身机动能力大大超过来袭导弹的机动能力才能高概率拦截,这太难了。

而且如果放任反舰弹道导弹接近目标,即使最后关头实现拦截,导弹残骸和碎片也可能对军舰造成足够的损害。甲板上、舰桥上大量天线、电子设备、武器装备如果被碎片被打掉一部分的话,战舰就可能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处于“任务击毁”(mission kill)状态下。重伤的战舰既不能打击敌人,对手再补刀也易如反掌。

最初,美国海军还是想用老办法:不能击落箭矢的话,就击杀射箭的人。“空海一体战”战略的一部分就是用长航时、高隐身的无人作战飞机猎歼在沿海待机的东风-21D,尽量为航母争取近海活动空间。当然,这里近海指海岸1500公里以内,并非12海里以内。

但是东风-26使得这一战术不再现实。50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东风-26即使隐蔽在2500公里的内陆,依然可以控制海岸线2500公里以内的海洋。再长的航时、再隐身的无人作战飞机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深远内陆兼顾生存力和探测打击力,而2500公里更是已经大大超过舰载战斗机的典型作战半径,任何潜在的舰载加油机都解决不了那么大的航程赤字。

同时,超大的射程也意味着东风-26可以在远距离上实现互相支援。由于所有距离目标5000公里以内的东风-26都可以参与打击,导弹本身的位置和机动性不再重要。

战略导弹让美国如芒在背

如果说东风-26的基本型还是以打击包括地下坚固目标在内陆地目标为主,那么传闻中配备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东风-26将成为不灭的传说。一旦证实,这将意味着中国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射程和突防力进一步提高。

台海和南海是中美冲突最可能爆发的地方。战场离中国近,离美国远,这对美国是双刃剑。既有利于确保美国本土不易受到打击,又有美国必须借助海外领地和地区盟国才能介入战斗的坏处。

亚太方向,美国有一系列重要的基地和盟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外领地关岛和同为重要基地但不是美国海外领地的迪戈加西亚。同时在地区,美国有主要盟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以及动摇不定的不可靠的地区盟国菲律宾,反而是韩国因为朝鲜的压力而最可能置身事外。

细数过来,关岛虽然不小,但用于在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的战斗中,承担主要战斗支援基地任务依旧是关岛不可承受之重。更加糟糕的是,“关岛快递”不会只有东风-26,这只是“挖眼拔牙”的第一波。

虽然现代武器的威力大,射程远,但现代设施的抗打击力和恢复力也极大提高。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的战例表明,“一波流”的导弹攻击声势浩大,但只能短暂地压制对手,效果很难持久。中国导弹的技术战术水平当然不是伊朗可比,但美国关键军事设施的抗打击和恢复能力也非以色列可比。

伊朗弹道导弹打击以色列 视觉中国

所以在短暂打哑关岛的防空和指挥控制系统期间,动用更多的舰射、潜射、空射巡航导弹,甚至用超远程巡飞弹(可等效为低成本、低速度的简易巡航导弹),大规模跟进打击,才能在更大范围内瓦解关岛的防御体系。这还不算中国的航母。

“尼米兹”级航母舰上携带了约2000吨航空弹药。“福建”级小一点,同时需要把部分吨位留给动力燃油。但即便假定“福建”级只可携带1500吨航空弹药,那依然是很大的数量。东风-26的弹头重1.8吨。1500吨航空弹药相当于830多枚东风-26,加上补给舰上的弹药,足以使得关岛“歇业”了。

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也在东风-26的射程之内,虽然中国的陆基和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巡飞弹需要解决飞行路径穿过印度领空的问题(B-21、美国巡航导弹从印度洋方向攻击中国有同样的问题),中国舰队也需要航行更远才能到印度洋作战,但迪戈加西亚也小得多,抗打击能力低得多。

澳大利亚虽然大得多,参与美国军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大得多,但对美国军事介入有用的北方基地依然在东风-26的射程之内。日本、菲律宾甚至不需要东风-26,东风-16/17直接招呼上了,接着就是轰-6、歼-16量大管饱。

而且东风-26的核常兼备特性让美国很头痛。几乎所有东风都是核常兼备的,但东风-11/15/16/17的射程相对较近,数量相对较大,而且其他配套打击手段给力,一般没有必要主动升级到核打击。东风-26的射程更大,成本更高,数量更少,更有理由一锤定音地升级到核打击。

中国早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美国以己度人,从不相信这一政策。问题是,如果中国发射东风-26,上面是否为核弹头只有击中后目标才知道,当然那就太晚了。但美国对一个中远程导弹贸然启动“接警立射”机制又太草率,因为这很可能会毫无必要地开启互相毁灭模式。说到底,还是因为美国那个曾经让所有人确信无疑的核优势现在已经备受质疑,不久前的中美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成败对比更是提醒了所有人时代在变化。

当然,东风-26不是洲际导弹,射程够不到美国本土,执行战区打击任务也是以军事目标为主,属于战术核武器。虽然美国热衷于把战术核武器设想为超级高爆炸弹使用,但是一旦对手主动在核常交界线上布子,美国还真不好办。

但对美国来说,东风-26的最大挑战恐怕还是他会成为中国战区快速反应打击体系的矛尖。传统上,战区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对固定的预设目标发动计划中的打击,很少用于对突发目标实施快反打击。因为突发目标基本上都是点目标,而之前从发现目标到精确锁定,到最后下达命令,整个指挥链不仅冗长、发射准备也太慢、打击精度也不够高。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既然对海上高速机动中的航母都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下令、及时发射、及时命中,对陆地目标就更不在话下。

比如卫星发现B-21在迪戈加西亚的停机坪上出现,如果在30分钟内形成指挥决心、下达发射命令,那么再有30分钟,导弹可能已经招呼到B-21的停机位了。即便先期打击无法使关岛和迪戈加西亚被可靠摧毁或永久性失能,这样的应招打击依然能有效地阻止B-21、B-52、KC-46、C-17等大型飞机使用这些基地。

而且与侦察卫星分辨率指标动辄达到亚米级不同,在宽大停机坪上探测大型飞机使用民用SAR卫星足矣,这使得卫星对这些目标的侦察在战时更不容易失能。更有利的是,在前线机场,大型飞机大多只能露天停放,既没有足够多、足够大的有顶棚机库,更不存在停得进去的加固或者山洞机堡。既便于探测,也便于打击。战术飞机同样也会受到限制,大机群通常只能露天停放,同样易被探测,易受打击。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弹道导弹的威胁,海湾战争后,各国也在不停加强反导技术的研发,但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表明,相比于拦截弹绝对数量的不足,现在的反导系统甚至依旧不能确保拦截所有单次只有一枚的中程弹道导弹。这也意味着虽然中国不能寄希望于东风-26得导弹打击能毕其功于一役,美国也不能寄希望于“萨德”、“爱国者”和海军“宙斯盾”系统的防御万无一失。尤其在“萨德”和“爱国者”本身也是打击目标的情况下,关岛反导体系在面临大规模打击时候的生存力堪忧。至于海军“宙斯盾”的防御,要是“标准”导弹都用于拦截东风-26了,那打航母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解放军展示东风-26导弹 视频截图

为了应对东风-26的打击,美国人也可以让各型飞机在地面上保持热态加油状态。热态加油可以让战机在发动机怠速运转。通过保持随时可以再次起飞的状态,通过最短时间完成加油,然后迅速起飞以缩小“危险窗口”。

理论上B-21、B-52都可以从东风-26射程之外的美国本土或者欧洲基地出动,只在关岛、迪戈加西亚做热态加油,但这将大大增加机械损耗和飞行员疲劳。战斗机虽然在理论上也可以,但这样的长途飞行和热态加油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战术飞机的机械损耗和飞行员疲劳问题会比轰炸机还要大得多。

而且热态加油不仅需要时间,这些孤悬远方的小岛补给可靠性也值得怀疑。运输机空运补给有一样的危险;而面对拥有反舰能力的东风-26,船运的危险更大。别忘了,东风-26连高速机动航行中的航母都能打,低速甚至靠泊的油船、货船简直是头顶插标的靶船。此外岛上的油库、仓库、弹药库导弹打击的优先的目标,这些还都是不会跑、容易打的软目标。

二战后美国军事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空中优势和可靠后方上。空中优势意味着可以不分前线后方的全纵深打击,可靠后方意味着可以在不受对手干扰的远方安全地筹划、组织、实施和转移各种打击作战。

但由于东风-26的出现,在对美国最重要的亚太战场上,后方变得不再可靠,空中优势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会对美国军事战略产生根本性动摇,也将对美国政治决心造成极大的困扰。

卫星是战区察打一条龙的龙头。中国的军用卫星发射情况是保密的,但我们也正在发射大量的民用遥感小卫星,SAR卫星的分辨率都不低于米级,军用潜力显而易见。虽然卫星存在被美国击落的危险,但由于卫星越来越多,反卫星作战组织难度大、耗用资源多、实施成本高,并不是美国想打就能打的。而且中国有快速补射能力,车载机动发射、固体发动机的“快舟”火箭就是干这个的。更何况还有HALE无人机、高续航力无人艇和潜航器、信号侦察、网络侦察等先进侦察手段还可以补充卫星侦察。

随着先进的自动化、数字化指挥控制体系将侦察到打击的所有环节整合到一起,央视新闻里看不到的快狠猛准的察打一条龙才是对手所担心的。

就像顺丰快递不只管包邮区一样,东风-26也不只管关岛。这才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