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梦想正在实现,万钢又有了哪些新想法?

编辑:CCTV4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10-26 11:01:12 共17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写下了载入史册的一笔。“巨变”一词,……

来源:CCTV4

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写下了载入史册的一笔。“巨变”一词,是对这段历史的写实概括,而这一“巨变”仅仅用了20余年。

将时光的轴线拨回到2000年,敏锐洞察到行业趋势的万钢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借此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从万钢带着梦想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就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深度绑定到了一起,也就此开启了一段梦想照进现实的旅程。

20年,“新能源汽车”梦想照进现实

21世纪伊始,在中国虽然已有不少人拥有了私人汽车,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新能源汽车”还只是一个陌生的词组。

就在今年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7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近65%,起到关键拉动作用。

对于而今的盛况,在20多年前无论在谁那儿都是不敢设想的,但扎根汽车行业多年的万钢在当时也的确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取得突破的可能。2000年,他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一年底,万钢就从德国奥迪公司辞职回到了同济大学。

彼时的万钢手上握着的只有一纸邀请,但心中揣着的是为中国“做点有创新意义的事情”的宏大愿望。

同济大学为万钢专门建了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回国第一年,他带着团队走访了当时国内所有的汽车企业,“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国企去了,奇瑞、吉利等民营企业也去了。”

万钢当时的理念特别明确:以企业为主体,发挥高校院所作用,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2001年9月,“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万钢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自此,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技术储备期。

事情的发展不可能简单,过程自然也不都尽如人意。10年研发,10年产业化,个中滋味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2010年至2013年启动了全域推广,但在2014年仍然叫好不叫座,毛病很多。”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队到上汽调研时说了一句话,万钢至今回想起时仍会激动。“一句让全世界都有点意外的话: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次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爬过了第一个坎儿:产量占比首次突破1%的关卡。“从创新理论的角度上说,这个数字说明技术基本成型了,也说明这条路没有走弯。”

2020年,5%的关卡被突破。在这个拐点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迎来高速增长,而速度之快连万钢都直呼“真没有想到”。

此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万钢当年的判断再次被证明:中国汽车产业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是正确的。

下一步,全世界携手把蛋糕做大

从2000年万钢带着新能源汽车梦毅然决然回国,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120万辆、带动中国汽车出口数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然而万钢并没有停下脚步,对于下一步,他已经有了打算。

上月底,以“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为主题的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举行。大会连续举办到第六年,全球已有超过400家企业参会,其中不乏来自德国等老牌汽车生产国的“老朋友”。

在大众展台上,“四十年合资”的标牌格外引人注目。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1984年,上汽和大众签署合作协议时,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万钢就在现场。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迎来新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贸易保护事件频发,中国车企的全球布局正在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在拉着新能源汽车往上走,但市场就这么大,此消彼长。要搭一座桥,使燃油汽车能够转过来。”“我们还有3000多万辆内燃机的产能,怎么可能让它几年之内就沉没呢?”

转型的路途不易,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然而西方一些国家却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会对其传统汽车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因此采用一些政策甚至生硬的贸易保护手段。万钢认为,这只会延缓转型,加重发展的困境。“转型转型,它就是在过程当中转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转型的规律去合适地推动。”

万钢还希望大家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全球南方”、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广大的非洲,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汽车。为他们提供符合国情,同时既不造成石油危机也不造成大气污染的汽车产品,是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不会考虑自己的蛋糕会被切走,而是一起做一个更大的或者做更多的蛋糕,让大家都能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来源:CCTV4《鲁健访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