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告别劏房」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12-03 15:18:46 共121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 成一


政府有关部门应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改革「公屋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打击「滥用公屋」的力度,大幅降低「富户」迁出公屋的入息额度。须知,在这个问题上,对富人的「严苛」,就是对穷人的「仁慈」。非如此,香港难以真正「告别劏房」;非如此,难以解决草根阶层的住房问题。


「劏房问题」确实是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心中的「痛」:一个世界顶级的国际大都会,居然长期存在如此数量的「不人道」居住环境,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挂不住。

中央领导为了解香港基层市民的居住情况,专门走访过劏房住户,对这些处于困窘中的市民感到忧心不已,并要求特区政府尽快拿出切实的办法和措施,解决香港的「劏房问题」。

特首李家超痛下决心,成立了由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组成的「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提出时限,要求工作组制定可操作性方案,让香港「告别劏房」。

大家对李家超特首的第三份施政报告寄予厚望。10月16日之前,本港不少媒体在策划「施政报告」报道方案时,都预留版面甚至头版位置,准备大篇幅报道和解读政府有关「告别劏房」的系列政策和措施。

但是,结果却并没有满足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热切期望。「施政报告」有关解决「劏房问题」的政策只有简单的一条,就是以立法的方式,要求所有劏房业主在限定的时间内改造「劏房」,使之达到: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有窗、有独立的厕所。改造后的「劏房」,称之为「简朴房」。

有媒体认为,政府解决「劏房问题」的思路值得肯定,但并不全面,完全没有考虑到草根阶层因此会雪上加霜,需要支付更多房租的实际情况。有个别网络大V甚至直言该政策是施政报告中的「败笔」。

有识之士指出,香港「劏房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涉及面很大,仅靠一项简单的政策很难解决问题,必须要多管齐下,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才有可能使香港真正「告别劏房」。

「简朴房」取代「劏房」会否影响供求

存在主义哲学有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劏房的长期存在,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一方面,可以缓解香港草根阶层应对住房租金的困难;另一方面,业主亦可通过「劏房」的模式,实现其房租收益最大化。

据了解,湾仔有一幢大厦,3楼的业主将原有的两房一厅,面积约40平方米的住宅改为「劏房」,经过巧妙地设计后,居然可以「一?九」,每一间劏房每月以5000元左右租出,月收益可达45000元。如果不改劏房,这样的住宅月租18000就顶笼了。

有统计表明,全港有这样的劏房(包括笼屋)约11万间,租住劏房的人口约20多万人。这些草根阶层的市民,拖家带口租住在只有三几平方米「劏房」之中,吃喝拉撒睡全都在这个「鸽子笼」一般的狭小空间解决。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这些业主和租客一个为了赚钱,一个为了省钱,两厢情愿。但实际上,如此居住环境让人「情何以堪」?用「不人道」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

施政报告针对「劏房问题」提出的「简朴房」政策,应该说,是特区政府对「劏房」现象最大的容忍限度了。无论是从「人道主义」的观点,还是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形象来看,「劏房」确实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政策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如何平衡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以及现实需要。

在政府宽限的时间之内,现有的劏房业主必须将不达标准的「劏房」改造成「简朴房」。按照「简朴房」的三大要求:有窗、有独立厕所、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香港目前所有的劏房基本上都不达标,都要重新拆除、重新设计、重新间隔。11万多间劏房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停租并进行改造,工程量不可谓不大,业主还要面临停租期间少收租金以及支付改造工程的费用,怨气定然不小。

当然,业主都不是穷人,而且出租劏房的过程中获利颇丰,政府可以不必特别在意其心中的不满。但是,也要看到,要将不合格的「劏房」改造成达目标「简朴房」,单位的基本数量可能要大幅减少一半以上。另外,一批现有劏房的业主可能因为获利减少选择退出,业界估计有两成左右不会把「劏房」改造成「简朴房」。

如此一来,几年之后,现在的11万间劏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经过登记和政府专业人士验收合格的「简朴房」恐怕只有4万多间,有需求的租住人士并没有减少,会否影响供求关系?

大批草根人士可能会雪上加霜捱贵租

网上流传?一个短视频:一个内地来港读书的女孩,毕业后留港工作,月薪18000元。她为了自立,选择了租住劏房。看上去,一个四平方米左右的狭小空间,冰箱、洗衣机、衣柜、床以及电饭煲、电磁炉等家居用品,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她颇为理性地说,扣除劏房房租4000元,膳食交通3000多元,每月可以省下1万多元。

相比绝大多数劏房租户,这个女孩的条件应该算是比较好的。一般而言,租住劏房的人大致上以两种情况居多:一是个人或家庭收入低于政府划出的「贫困线」,正在轮候公屋的人;另一是经济状况略高于「贫困线」,不够资格申请公屋,却又租不起正常私人楼宇的人。无可否认,他们都是香港的贫困人群。尽量节省住房租金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新政」之后,一方面「简朴房」较之原来的「劏房」,数量会大幅减少,而现有的劏房租户并没有减少;另一方面,业主把「劏房」改造成达到政府标准的「简朴房」,期间还需有一段「停租期」,支出增加,收入减少,业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会以「大幅加租」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可以想见,到时11万户原有的「劏房」租户,面对只有4万多间「简朴房」,会不会又出现一个「僧多粥少」的失衡局面?超过半数的人租不到「简朴房」怎么办?即便其中的4万多人能够租到简朴房,居住条件确实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房租起码也要翻一倍以上,对他们而言,每月增加4000多元的租金,那就更是雪上加霜,难以承受之「轻」了。

改革公屋政策才是治本之道

许多人都留意到,香港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政府年年建公屋、建居屋,本届政府还急市民之所急,新开了「简约公屋」的项目,但就是无法满足草根阶层的住房需求,大批贫困人群轮候公屋的时间通常都要在5、6年左右。这个难题似乎无解。从首任特首董建华提出「居者有其屋」,到现任特首李家超提出「提速增量」,特区历任行政长官肩上从未卸下「建公屋」的重任,仿佛穷人不断在增多,公屋永远建不完。

事实上,香港真有这么多的穷人吗?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之一,香港的人口状况,肯定不会脱离「两头小中间大」的轨迹,意即富豪和穷人都占人数比例很少,中产阶级为绝大多数。

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实香港共有公屋85万多个单位,居住公屋的人口为270万人,如果再加上住劏房、笼屋、寮屋的20多万人口,那就有接近300万的草根阶层人士,如果再算上比较贫困的45万户居屋人口,再增加150万,那就是说,香港贫困和比较贫困的人口,达到了450万人。要知道,香港总人口也只有740余万。一个贫困人口占大半的城市,还能称之为「国际大都会」吗?

问题出在哪里?很明显,是政府的「公屋政策」所帮助的并非全都是穷人。有论者估算,如果按照政府申请公屋的「入息标准」,全港的85万个公屋单位,至少有一半人是不够资格住公屋的。从理论上讲,这一半人,即是135万人不再享用公屋,那么,所有的香港草根人士住房困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毕竟,全港住在劏房、笼屋和寮屋的人数也只有20多万,腾出的公屋用于解决他们的困难绰绰有余。

其实,特区政府也知道现有的公屋住户中,不仅有大量非贫困人士,而且还有不少「富户」。为此,政府还特别推出了「诱导」富户主动退出公屋的一些措施。不过,囿于固有的「公屋政策」规例所限,这些措施不仅软弱无力,看上去还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当居住公屋的人士,其收入在申请资格的5倍以内,政府将会按双倍提高租金。而双倍是什么概念呢?一般而言,政府公屋的租金,相当于私人楼宇租金的十分之一左右。市场价如果是1.5万元,公屋租金也就1500元,双倍则为3000元,所谓的「双倍」,其实仍与市场价格相差甚远。5倍以内的入息标准为:一人户,月收入6.4万,二人户,月收入9.8万,三人户,月收入12.3万。这样的入息,面对「双倍」的公屋租金,试想,有谁愿意退出公屋?

政府建公屋的目的和初衷,绝对只是为了帮助穷人。大量的非穷困人士乃至「富户」,居住在公屋之中,而数十万有需要的贫困人口则不得不租住劏房、笼屋和寮屋。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应该是政府的「公屋政策」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多管齐下,才是治本之道。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对「公屋」形成共识:一、公屋是帮助穷人解决住房困难的,富人和非贫困人士占据公屋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二、公屋应该是流转使用的,流转的方式和渠道应该是畅通的;三、使用政府公屋的人士,其日常的入息应该是可以公开查询的。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改革「公屋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打击「滥用公屋」的力度,大幅降低「富户」迁出公屋的入息额度。须知,在这个问题上,对富人的「严苛」,就是对穷人的「仁慈」。非如此,香港难以真正「告别劏房」;非如此,难以解决草根阶层的住房问题。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