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强改革战「低温」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5-04-07 18:11:25 共702人阅读
文章导读

镜报 西荆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源于多重结构性矛盾的交织,改革需兼顾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唯有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基础上,强力推进实质性改革,并长短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中国经济才能避免「低温」,甚至「失温」,驶向安全地带。


2025年开局,市场寒意仍在蔓延,无论是国内市场的内需消费,还是国际市场持续增温的贸易摩擦,从宏观到微观,从海外到国内,种种指标均表明,2025年的内外经济环境依旧难言乐观。

七大挑战 横亘其前

GDP平减指数显示,中国已连续七个季度处于负增长状态,这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特别是2024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就业、财政等重要指标出现明显放缓乃至收缩迹象。

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挑战不断,包括:房地产止跌回稳前景脆弱,消费增长受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制造业投资受外需冲击影响增长不足,「特朗普2.0」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度不确定,AI革命对旧增长模式形成强大冲击等。

一、外部环境增压

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全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级,提高关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投资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导致全球投资贸易成本显著增加,降低市场效率,拖累世界投资贸易与经济增长。

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民粹主义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益加大,巴以、黎以、伊以冲突复杂交织,乌克兰危机延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显著上升,航运费用和生产成本等增加,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国际贸易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亦不容小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频繁,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进而影响中国出口竞争力。

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外部压力或导致部分产业链环节的断裂或转移,亦影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

二、中美博弈加剧

近年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从贸易战扩展至科技、金融、网络和舆论等领域,形成「新五战」格局。俄罗斯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关键节点,尤其在台海问题上,美国通过军售和外交挑衅不断触碰中国核心利益。

尽管直接军事冲突概率较低,但经济与技术「脱?断链」已对中国产业链安全、科技自主性构成威胁。例如,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导致半导体行业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而中国关键矿产出口限制则加剧了全球资源争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仅削弱企业投资信心,还可能通过外需波动影响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稳定性。

有预测认为,美国对华加征20%左右的关税,迭加少数发达国家追随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预计2025年中国出口增速或降至1%。进口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预计2025年中国进口增长2%左右。

三、消费亟待提振

2025年1月,中国居民存款再增5.52万亿,反映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当前中国消费市场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财富效应减弱,导致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疫情的「疤痕效应」和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支出更加谨慎。此外,消费结构变化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服务消费虽有增长,但整体消费市场仍显疲软。

麦肯锡报告亦显示,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了中国部分群体消费意愿,导致日常消费增长预期低于平均水平。

四、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相关领域。例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因需求下滑出现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进而引发裁员和收入下降。

在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仍较小,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减少的缺口。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等虽快速扩张,但技术壁垒和全球竞争压力导致重复投资与低效内卷,这种「新旧供给过剩」形成恶性循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供给过剩风险,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进一步抑制投资和消费,加剧经济内卷化。

五、楼市调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成交的土地规划建筑面积达212.95亿平方米,但成交商品房面积仅147.08亿平方米,仍然有65.87亿平方米的潜在库存空间。

同时,分结构来看,中国商办用房的去化形势要比住宅用房更加严峻,上海商办用房去化周期甚至超过160个月,而且从过去的供应过剩发展到如今面临供应严重过剩、需求下降的双重夹击。

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对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房地产市场的萎缩不仅影响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财政压力增大。

房地产产业链占GDP比重近30%,其调整波及上下游50余个行业:钢铁、建材需求萎缩,家电、家具消费低迷,抵押品价值缩水导致银行坏账风险上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房地产作为居民财富主要载体(占比家庭资产60%以上),其价格下跌通过「负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并加剧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若调整失控,可能引发需求收缩、债务通缩螺旋式下行。

六、资产负债表衰退

近年来,部分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导致其在投资和消费方面更趋谨慎。疫情和房地产市场调整使得一些家庭和企业资产缩水,债务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经济复苏进程。

当前,企业、居民和政府三大部门均面临资产负债表压力。企业端,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负债率高企,偿债压力导致投资意愿低迷;居民端,房贷负担挤压消费能力,2024年居民部门债务/GDP比值已超60%;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尚未完全化解,制约财政政策空间。

这种「负债驱动增长」模式的逆转,使得市场主体转向去杠杆,进一步抑制总需求。日本1990年代的经验表明,资产负债表衰退可能引发长期通缩和经济停滞,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需警惕多重债务风险交织发酵。

七、新质生产力堵点

尽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仍面临技术瓶颈、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全成势,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面临被「卡脖子」风险,如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同时,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亦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挑战。

攻坚改革 破冰创新

面对上述七重挑战,中国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质性强力改革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提升经济韧性。

一、创新驱动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体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已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一场生产力要素的重构革命,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赛道,通过「链长制」强化产业链协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都是题中之义,亦是经济转型的固有之意。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后,整个社会财富和收入均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二、打破坚冰

在中美战略博弈大背景下,推动中国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迈向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与竞争力,需要更大程度的打破坚冰。

这其中包括: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取消不合时宜的限制,以负面清单准入为标准,并逐步缩短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多种所有制投资者和各类企业公平竞争,企业能够自由进退,推动产业在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本、技术跨区域流动。

三、 实质改革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推动实质性改革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实质性改革不仅能引导资源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流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可根治久病旧疾,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人才,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2025年,中国应推动实质性大改革拉开序幕,包括促改革与控风险、稳增长、惠民生之间的新逻辑体系、债务清理与政府职能转变。对体制机制进行深度、大幅度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本轮经济深度调整中暴露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到新均衡轨道之中。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源于多重结构性矛盾的交织,改革需兼顾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唯有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基础上,强力推进实质性改革,并长短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中国经济才能避免「低温」,甚至「失温」,驶向安全地带。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