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地缘政治的风险与挑战!

编辑: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15-02-18 00:17:37 共1792人阅读
文章导读 2015中国地缘政治的风险与挑战!

 

2015中国地缘政治的风险与挑战!

2015-02-17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辜学武

  2015一开年,国际地缘政治舞台上就风起云涌,接连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越来越快地由西半球向东半球推移。许多事情,看上去与中国无关,但总能感觉到中国气场的存在。地缘政治这个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打上东方的烙印了。

  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风风光光地造访了印度,在和莫迪达成核能伙伴关系之后,金口一开,说是要坚定支持印度“入常”,让它在不远的未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摆出破釜沉舟的“东进”架势,高调公布“远东大开发”计划,要把土地无偿赠送给去西伯利亚垦荒搞开发的居民,一下子让好多东北亚的老百姓热血沸腾。


  在南亚次大陆,新总理莫迪领导下的印度也一反常态,公开邀请日本共同研发具有攻击性的核潜艇。即使是表面上看来与东亚地缘政治关联并不深刻的沙特,老国王阿卜杜拉的突然离世也牵动了各国地缘战略家的神经。尤其是奥巴马和他的助手们,不惜中断在印度的访问急飞向利雅得,为老国王戴孝,向新国王请安。

  如果不是担心岌岌可危的美国沙特同盟,如果不是害怕新国王和他的宫廷重臣们加速发展同中国及东亚的关系,奥巴马这个民选总统还有更重要的理由来向美国主流民意一向鄙视的沙特王室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吗?


  无论中国愿意与否,这些变化都会对中国既定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实现产生冲击和影响。当世界地缘政治的“玩家”们都在积极活动的时候,中国不可能置之度外。


  然而,对中国来讲,区分长期地缘政治的挑战和短期地缘政治的风险尤为重要。仔细梳理一下,美俄新冷战如何发展,美印蜜月能持续多久,印日“眉来眼去”能否发展成牢不可破的“爱情”,俄“东进”战略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未来的基本国策,沙特如何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真正的独立玩家,都还有相当大的未知数。因此,对于这样一些长期的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北京最好的选择是以静制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心态上居安思危,战略上未雨绸缪。

  但从短期的角度看,中国在2015年有几个不得不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这些挑战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就看北京如何应对。


  回击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以日本首相安倍为代表的“历史修正主义”。有强劲的民意基础为支撑,安倍政府预计会在2015年加快推动重写日本历史、修正战后史观的步伐。


  安倍和他的同僚们要修正什么?他们要修正二战后历史对日本的判决,也就是说要为日本翻案。从安倍和日本外相以及防卫大臣这一段时间在国际上的表现和努力来看,他们主要是想修正三个东西:一、日本不是侵略者,而是受害者;二、日本不是和平的破坏者,而是和平的贡献者;三、日本不是战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而是捍卫者。


  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国内很有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国际上行得通。中国对它的最好回击就是在国际上大张旗鼓地重温历史,还原历史,重现历史。回击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地缘政治后果不应低估。

  做得好,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各种核心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增强国际社会对北京的周边外交政策、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方针和全球外交布局的认同感。但如果稍有不慎,则会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新误解从而加深进一步崛起的难度。


  在对待安倍历史修正主义这个问题上,中美俄三国是有共同利益的,如何优化这种历史形成的共同利益并将它转换为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地缘战略财富,是个非常尖锐的挑战。


  前不久,北京传来消息,中国政府今年将在北京举行阅兵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中、俄政府此前发布的信息,中俄领导人将参加彼此的70周年纪念活动已成定局。如果中国纪念二战的活动能邀请到更多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话,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击败二战法西斯轴心国所作贡献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安倍历史修正主义的警觉。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二战胜利阅兵式的地缘政治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不仅可以提醒日本不要忘记过去,而且可以通过中美俄密切合作给世人补补历史课,即二战的胜利结束是与中美俄三国军队在远东战场的浴血奋战分不开的。

同时它还可以告诫美国,是日本而不是中国正在试图改变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是东京而不是北京在颠倒黑白否定历史。因此,和所有二战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当下领导人一样,安倍也可以受邀来北京参加阅兵式,给他应有的礼遇,让他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同感受历史的责任,领会中国和平崛起的诚意和见证北京捍卫二战成果、不容篡改历史的决心与能力。


  中美南海博弈进入新阶段


  在面对安倍历史修正主义挑战的同时,另一个考验北京政治智慧和能力的地缘政治风险是南海局势。南海局势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一个主因是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在中国和其他域内国家的领土争议上,发现了一个极好的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华盛顿利用这个战略机遇的方法既老到也简单,这就是鼓励南海各申诉国保持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挫败北京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迫使北京提前摊牌强硬出击,以便美国“渔翁得利”。


  但第一个回合下来,中国可以说是基本小胜一盘。“981”钻井平台危机的化解,适度缓解了南海军事持续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北京及时提醒越南党政领导人警惕美国利用越南的真正动机以及华盛顿操纵越南“颜色革命”的现实风险,使河内开始转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俞正声去年12月底出访河内,将中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领土争端的逻辑清楚地勾画出来。


  要么继续与中国对抗,冒着“亡党亡国”的风险充当美国在南海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要么接受北京的邀请继续做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这是当时摆在越南面前的两个战略选择。在北京“利益共同体”思想的影响之下,去年年底中越关系终于实现了华盛顿极不愿意见到的阶段性突破。“管控好海上分歧,努力采取措施不使争端扩大化、复杂化”、 “积极探讨解决南海争端的办法和机制”成为了两国政府的新共识,河内转弯的速度之快,这一点是美国政府没有想到的。

  华盛顿在越南的这次失手,使美国利用越南南海领土诉求牵制中国少了一个得力的地缘政治抓手。所以,一开年奥巴马政府就转移阵地,试图重新打造新的地缘政治杠杆力,重点培养对象是菲律宾。1月中旬,美国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访问菲律宾,大谈南海紧张局势,并为菲律宾打气,担保一旦在南海发生武装冲突,美国将毫不犹豫选择站在菲律宾一边。


  值得警惕的是,美、日、菲似乎正在打造一个对付中国的南海行动共同体。今年的1月29日至31日,菲律宾防长加斯明访日并签署了加强日菲防卫关系的备忘录。这实际上是一周前菲律宾与美国第五次战略对话的日本延续,双方信誓旦旦要加强美菲安全合作,共同对付南海争端的挑战。


  菲律宾甘当美国在南海地区遏制中国的棋子,但马尼拉的地缘政治分量毕竟太小,美国还要拉上一个更强大的伙伴垫底,这就是日本。日本这个南海域外国家如果加入美国的南海对华遏制战略,将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地缘政治产生新的冲击。


  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最近放出气球说,美国欢迎日本将空军巡逻区域扩展至南中国海,以对付比其他邻国都强大的“中国渔船、海警和海军力量”。这实际上是在公开邀请日本插手南海事务对抗中国。可以断定,日本航空自卫队进入南海巡航之时,就是美日同盟正式向南海扩张之日。美日双边同盟将会实实在在地由双边防御共同体升级为区域安全同盟,这种升级将极大地恶化中国的安全环境,并使南海冲突更加复杂化。


  由此看来,中美的南海博弈将在2015年进入一个新阶段。阻止美日菲南海行动共同体将是北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在日本明确表示接受美国邀请进入南海之前,北京能做的就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变南海多年来“有海无防”的局面。如果能尽快地将永兴岛和永暑礁打造成遏制美国对南海侦察活动的海空基地,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对南海岛礁周边海域的控制能力,并有效地对美国反潜机及电子侦察活动进行反监视和反侦察,终结美国垄断南海空域海域巡航霸权的历史。


  欧元区的分裂


  除了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和南海美日菲联手抗华保持高度警惕之外,中国在未来一年还应高度关注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和欧洲一体化危机的走向。前者会直接影响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互动,后者会决定中国的“欧洲牌”在未来世界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分量。2015年,乌克兰局势和欧洲统一的进程都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

  虽然现在乌克兰危机各方达成新的具有约束力协议的条件尚未成熟,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几个月中各方不会达成妥协。倘若妥协达成,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会迅速解冻。一旦美俄重新对话,既可能给中国带来机遇,也可能带来风险。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逻辑告诉我们,一个高度紧张的美俄关系往往会使中国陷入一个难以平衡北京与华盛顿和莫斯科关系的两难,反之,一个高度“和谐”的美俄关系会加大中国在重大安全问题上被边缘化的风险。而一个低度紧张的美俄关系,往往会给中国带来最大的战略活动空间。


  和中国一样,德国也不希望美俄关系高度紧张。北约再次东扩并不是欧洲人的首选,在不把俄罗斯逼进死胡同这一点上德法显得非常有默契,现在是法国唱红脸,德国唱白脸,目的是传给普京一个信息,德法的政策优先选择有别于美国,即一个被危机和制裁彻底拖垮的俄罗斯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但俄罗斯必须对东部乌克兰松手。普京虽然现在表现强硬,但西方的金融和能源制裁已经狠狠地打中了俄罗斯经济的七寸。来自俄罗斯自己的分析数据显示,俄经济2015年将有5%的衰退,普京撑不过2015年,就会在德法的斡旋下体面妥协。中国应当对这一可能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015年还有可能是欧元区出现分裂的一年。


  默克尔“勒紧裤带搞改革”的路线,已经使她成为南欧各国老百姓中最不受欢迎的人。但保守偏中的政治家默克尔在南欧极左极右势力壮大的情况下,是不会放弃财政紧缩政策的。对德国政府来讲,欧洲负债累累的国家,它们不是差钱,而是把钱错位配置了,放弃紧缩无异于鼓励它们继续错配财政,放弃结构改革,把问题继续推向未来,推向下一代。另外,在欧洲央行继续保持空前低息的货币政策并承诺批量购买困难国家国债的情况下,欧洲宏观经济市场上钱源已经非常丰富,如果像希腊左翼政府要求的那样再来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判断是德国主流经济学界的基本观点。


  然而,这个观点与希腊左翼政府的主张水火不容,欧洲的分裂,至少是欧元区的分裂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很难想象,已经在南欧地区投入了上千亿欧元的中国政府和企业能独善其身,轻易就能抽身而退。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