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国际观察】 缅巨变时代下中缅媒体互动模式剖析

编辑:紫金国际观察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4-02 12:26:17 共1685人阅读
文章导读 【紫金国际观察】 缅巨变时代下中缅媒体互动模式剖析

     周雷 紫金传媒智库

    缅巨变时代下中缅媒体互动模式剖析

    周  雷

    紫金传媒智库、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自2015年4月下旬开始,笔者开始通过频繁实地调查的方式在缅甸进行研究,并和缅甸的华文媒体《金凤凰》合作进行一些协商式缅华互动模式讨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咨询文体”对缅甸的涉华事务进行讨论,并通过微信的缅甸群进行讨论扩散。随着缅甸政权的“民主转身”,缅甸在信息和传播方面的局势逐渐变得日益复杂,需要进行更综合和高效率的跨国传播模式。

    缅甸生态媒体的核心特征正悄然改变

    在缅甸调查期间,笔者采访了多位缅甸媒体人士其中包括采访反对党党魁、地方政治精英、民间环保人士、华人民间社会体验、区域海洋经济体寻访,也因此看到一个处在变异期间的缅甸媒体生态。

    总体来看,缅甸的媒体生态有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该国因为一度封闭、媒体审查和西方制裁,造成了相对的媒体颓势,但是因为2010年以来逐渐放松媒体管制,导致缅甸拥有相当活跃和发达的意见表达机制;第二,同时因为错过与西方社交媒体平行发展的机会,缅甸可以瞬间享受积累了多年的社交媒体发展后果,由于电子资费的下降和手机运营供应商逐渐多元和低价化,造成缅甸社会直接从信息1.0跨越到信息2.0的发展机会;第三,缅甸拥有其他亚洲国家都没有的特殊意见活跃分子——僧侣知识分子,这些僧侣在媒体界、学术界、政治界、海外传播等方面拥有独特的话题属性和社会动员能力;第四,缅甸军政府由于不断尝试“现代治理”方式和柔性管理所造成的现实传播效果,虽然对于军政府和裙带关系网络是民间众矢之的,但是一个变革和松动的执政党仍然在多个阶层具有强舆论动员和操纵能力。

    此外,根据笔者2010-2012年对泰国北部边境缅甸难民的观察,长期的军政府报禁时代,造成一种现实的文化挤出效应——将大批活跃、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缅甸人驱除出去,进而造成大批缅甸知识分子通过和西方社会互动,来获得自己的观点表达机会,甚至直接在挪威、美国建立自己的传播基地。

    随着缅甸的柔性管理和社会治理策略转变,这些缅甸流亡人士将加速流动进入缅甸,形成了一个现实和强烈的挑战效果——不仅针对缅甸国内,也将极大影响中国的海外利益。这些活跃的海外缅甸知识分子将进入缅甸的文化、艺术、政治、生态场域,这些群体通常对中国主流知识分子都带有偏见和看法,他们会用长期流亡、革命、造反方式积累的社区动员经验和传播能力来改造缅甸社会。

    这些传统受压制但现在势力抬头的缅甸社会运动主体除了常规的知识分子、学者、非政府组织,还有缅甸独特的“橙色僧团”。在缅语中,“造反”这个词,其实就是将和尚化缘的钵颠倒翻转过来。可以想像,对于中国在缅甸的海外传播事业来说,这意味着未来工作的严峻态势——缅甸内部知识界和舆论的“疑华”、缅甸外部的“反华”,中国知识界对此准备不足,对缅甸僧侣知识分子的研究尤显不足。

    缅甸媒体人如何看中国?

    谈到影响缅甸的现实国际媒体场域,仍然是以发达国家的英、美、日为主,华人虽然在缅甸有特别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在缅北社会,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文化气质上的“下云南”社会(缅甸人称呼缅北地区为“上缅甸”),但是现实来说,中国在缅甸基本象征了一种和军政府类似的文化群体,很多反华的举动和情绪,与其说是就事论事的反华,不如说是民众逢军政府就反感的“恨乌及乌”效果。虽然缅甸公民与中国大陆百姓缺乏大规模、长时段的民间互动,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中国企业的项目、中国海外侨民的做派,去“虚构”一个中国。

    在访问仰光媒体集团负责人吴哥哥时,他提到客观来说中国的英文报道在缅甸基本上没有市场,只要有西方媒体的报道作为选择,本地媒体一般不关注中国的英文报道。

    另外,中国媒体的海外传播没有注意到缅甸媒体市场中受众的变化,因为瞬间拥有多种丰富的外界媒体渠道和终端,缅甸受众可以获得海量的传播信息,因此缅甸的受众在接受国际媒体报道时,基本上是没有耐心的,很多报道即使写得很好,大家也只想看你的标题。

    这样一来,对于中国的海外传播来说,除了注重内容、深度之外,还要强化对形式、媒介形态、表述方式的研究,同时要利用各种缅甸受众极为关注的事件和话题人物。

    在缅甸调查期间,笔者每天都会和当地的朋友和研究助手查看当地报摊和茶店的报纸热销情况,有哪些报道为当地人关注,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中国的学术界、媒体界对于缅甸社会的标识性人物、事件的陌生程度令人吃惊,同时因为语言的隔膜,中国媒体基本上难以传达一个缅甸真实文化语境和社会舆论情况。

    对于昂山将军的彬龙协定、麦克马洪线、昂山家族与日本的关系、缅甸知识分子的类型、中缅油气管道民间抵制的严重性、果敢战事的象征性和内在意义、中缅大量跨境民族的互动细节、日本和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和民间口碑等等议题,中国知识界目前还缺乏高质量的讨论。

    勐稳白马“脱华入缅”背后的典型媒体误读

    最近的缅甸勐稳白马族的“缅北易帜”——放弃所谓的明末华人身份进入缅甸主体,也被国内简单理解为一种“脱华入缅”。不过白马族这个词汇基本上是用西南官话念Burma的谐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是“白马非马”。

    缅甸北部的族群政治高度复杂,它会在昂山素季政府之后进行密集地新布局和势力改组,相对应缅甸北部的族群政策变化,中国应该有新的民族概念:通常来说,中国用笼统的跨境民族或世居民族的概念来管理这个边界漫漶区域的复杂人群,并在国际族群关系的理解和政策实践中仍然使用“民族识别”的传统范式。

    笔者认为,与其讨论中华大义等抽象问题,不如将问题具体化,将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山地部族、金三角地区等地理、文化、族群关联区域放在跨境治理的范畴讨论——“见人不见族”,直接针对具体的社会需求和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在重要性上,这个区域的一体化潜力和需求甚至比“粤港澳”一体化更迫切。

    缅甸在多个问题上与中国联系紧密,它关系中国的西南族群现代化、海洋战略的施行、中国南部疆域的安全、海外侨民的人身安全、中国在中南半岛的海外文化安全、与日美印协同和较量的关键场域等等,从这些因素来看缅甸都应该是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重要课题。

 

    国家框架还是全球治理框架:涉缅国际传播的新策略

    在东盟内部,据笔者在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地的调查,东盟的传播和宣传已经进入了幼儿园、媒体、文化场馆、标志性政治场所,可以看出这些传播上的共识,不仅是一种意向达成,而是一种自发而现实的传播行动。

    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的海外政治和传播战略,虽可以明确标示中国的国家立场和国际姿态,难以向缅甸社会传递一个变动、活跃、多元的现实中国。单纯依靠国际电台、央视国际新闻和海外频道的传播途径,更多影响在海外旅游思乡的中国游客,而非当地的文化保有者。

    “缅甸现在就是在各国眼里的一个美女,谁都想追求,但是总是靠给钱的方式,而且是让政府更多受益的给钱,基本上不可能获得缅甸的民意好感。”吴哥哥说。笔者认为在涉缅国际传播的新策略可考虑如下路径:

    1,昂山素季已经访问中国,中国应该利用契机广泛邀请缅甸社会各界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物访华,并进行针对性的传播设计,形成一次缅甸社会对中国认识的格式化和更新。仔细分析缅甸的当局形势,它正在翻身、造反、革新、国际化、市场化、民族融合、冲突和解等关键词中逐步变化,中国并不一定要在这些具有缅甸国家主义立场的治理关键词中逐一回应,这时候更合理的办法是超越缅甸的局部纷争和畛域之见,利用中国改革和发展先行的各种经验和体会,设计有利于缅甸和中国双边乃至多变的新议题,利用全球治理的框架专注于生计改善、妇女权益、毒品控制、疾病控制预防、生态风险防控、环境退化、文化多样性保护、族群发展权、跨国信息流动等具体的民生议题。

    2,在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同时要将项目民生化并于本土文化融合,把城市现代化、海港城市体、能源枢纽、缅甸智慧城市、缅甸族群文化现代性的多种要求考虑在内,在保护当地文化身份和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建设。做好项目区块、生活区块、外来文化区块、文化过度区块的合理衔接和过渡,进而创造新的中国对外传播和国际舆情治理模式。

    3,在项目国际传播方面,例如同样是建设缅北的光纤通道,从中国方面可以说成“光纤丝路”,以切合丝绸之路的政治话语,但是在缅甸方面应该阐释成缅北信息高速公路,甚至是利用缅甸民间常用的黄金(Shwe)概念,翻译成缅甸信息黄金通道(Super Highway and Worldwide E-border/corridor)。

    在和昂山素季政府新闻发言人温腾(WinHtein)对话时,他还提到培养青年中缅知识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应该积极邀请缅甸中青年记者去中国进行对话和访问,增加彼此的兴趣和信任,培养新一代的知华派。

    注:上述图片均摄自缅甸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杨汉平 8年前 回复TA

老太婆的缠脚布过时了。我们缅甸向来是跨越式的进步, 中国修正主义者们用满清时代的封建眼光看待我们缅甸实在是太落后了。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