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分期与特点

编辑:南洋问题研究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6-04-30 12:20:01 共2058人阅读
文章导读 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分期与特点

    朱东芹

    (华侨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

    新移民是当今侨务工作的重点,也是近二十年学界关注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移往西方国家的以留学生为主的新移民群体,而对前往东南亚等传统移民目的地的新移民较少涉及,本文即选取其典型代表——闽南侨乡新移民,就其形成、分期及特点展开分析。

    一、“新移民”与“闽南侨乡新移民”

   “新移民”一般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进行国际迁移的中国大陆人口。以“改革开放”划线,盖因“新移民”乃改革开放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对公民出国限制较严,加之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阵营的大部分国家没有建交,这就使中国公民的出境实际上处于基本中断的状态。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情况逐渐改观,尤其是80年代后伴随出境政策的放宽和观念的变化,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出国热”,从而形成了目前颇具规模和影响的“新移民”群体。与老一辈华侨华人相比,新移民明显表现出来源及流向更加多元化、文化层次较高、对祖籍国有较强的认同感、融入当地社会较主动积极等特点。

   闽南为我国重点侨乡,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市所辖区域及龙岩市所辖的部分区域。历史上,闽南人就形成了前往海外谋生的传统,为近代流往东南亚移民之主力,进入20世纪“过番”仍是闽南人的生活常态,二战后不久随着冷战的兴起、中国国内的严格控制,闽南的移民传统几近中断,直到1971年6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华侨、侨眷出入境审批工作的规定》,恢复对归侨和侨眷出国的审批,侨乡移民现象才重新恢复。因此,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新移民”,“侨乡新移民”出现更早。按《规定》,对凡因要求夫妻团聚或需要出境继承直系亲属产业或协助管理业务的归侨、侨眷,遵照“从宽批准”的原则,准许他们经由香港出境转往国外定居。《规定》针对归侨、侨眷,故政策主要惠及侨乡,直接促成了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从1971年政策放开到1980年前,侨乡新移民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为1972-1973年间,受1971年《规定》颁布影响,对归侨、侨眷的出境审批恢复,侨乡新移民迎来第一个小高潮;第二次为1978-1979年间,受1978年9月1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外交部、国侨办《关于放宽和改进归侨、侨眷出境审批的意见》影响,进一步放宽归侨、侨眷的出境审批,侨乡新移民迎来第二个小高潮。

    二、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分期及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闽南侨乡掀起新移民的出国潮以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移民动机主要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次之。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文革”尚未结束,社会经济停滞,政治气氛紧张。而此时与闽南侨乡有传统移民联系的香港、东南亚国家正赶上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作为闽南移民主要中转地的香港和传统目的地的菲律宾,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于中国,颇具吸引力。移民类型以家庭团聚类型为主,且以直系亲属投靠居多。移民主要来自与东南亚有传统移民联系的泉州地区的晋江、石狮。移民主要流向闽南人传统的移民目的地菲律宾;此外,香港和澳门也是闽南新移民的两个聚集地。早期因一些国家尚未与中国建交,所以申请出境者一般都需要在港停留等待办理手续,香港成为闽南移民出国的中转站,有些人滞留甚至定居。香港的北角即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闽南新移民的大量迁入而转型为闽南人社区,至今仍以“小福建”、“小闽南”著称。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移民动机更加复杂和多元,除经济原因外,也有其他社会因素,最典型的即所谓“三跑”的——“跑生的”(逃避计划生育政策)、“跑死的”(逃避因违法违规的处罚)和“跑路的”(逃避民事纠纷等),这“三跑”者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表现明显,更多的新移民还是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这批新移民主要为带着资金到国外“求发展”的生意人,其出现与全球化时代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商品为国人带来的商机有密切关系,这些人多从事中国产品的贸易和销售。新移民的来源以泉州的晋江市和石狮市为主,尤其是以晋江南部地区即晋江重点侨乡的龙湖、金井、深沪等乡镇为主。移民大多数还是流向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菲律宾。除了早期有少数人通过投亲靠友方式移民之外,后期大部分是拿旅游、劳工甚至投资签证出去的。之所以选择“投资”菲律宾,是因为当地投资移民条件较宽松,且门槛较低,只需7.5万美元,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这笔费用对侨乡一般家庭也是“巨款”,因此,当时赴菲的“投资移民”中有相当比例的“假投资者”,他们通过旅行社和代理机构办理签证和相关文件,有的文件甚至为伪造的,后被查实资料造假后,身份均被取消。

    (三)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的新移民规模和声势不及之前浩大,也显得较为理性,赴菲经商的新移民潮受经济形势及市场饱和的影响,渐趋平静;移民类型更加多样,除了拿旅游或劳工签证出去经商的外,还有少量家庭团聚及留学移民,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投资移民。主体人群为泉州地区的民营企业家,早期以移民澳门为主,近些年则转向美、加、澳、新(加坡)等西方国家。移民往往以家庭甚至家族为单位,移民的目的包括子女教育、生育考虑、追求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等。近几年,不少泉籍民营企业家和个体经商户持旅游或劳务签证前往东南亚以外的地区经商,在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及南美洲开辟了一些新侨区,并成立了闽南人的同乡会和商会组织,使这一时期闽南新移民的流向和分布更加多元化。

    三、赴菲闽南侨乡新移民

   从1971年闽南侨乡新移民出现,菲律宾即为主要目的地。

迄今为止,赴菲闽南侨乡新移民可分为两个代际群体:一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探亲身份赴菲者,目前这部分人不少已事业有成,成为华社的中坚和新一代的“侨领”。二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赴菲“淘金”者,人数更多,大部分在马尼拉华人区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生意。目前,在马尼拉这种商场有几十家,尤以“一路发”(168 Shopping Mall)、999 Mall、11/88(Meisic Mall)等商场为代表。之所以选择赴菲发展,是因为这里政策宽松,而且做生意成本较低,市场需求大,比较“好赚”。

    在菲中国新移民的数量,因无法进行准确的统计而有不同说法,目前估计在20万人左右。他们通常持旅游签证赴菲并滞留,所以大部分人目前无合法身份;加之主要是在华人区的商场从事批发和零售生意,所以涉嫌违反菲1954年就颁布了的《零售商菲华律》。因此,在菲新移民的生存和经营均面临“合法性”质疑,菲官方针对新移民商户的查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000年左右为一个高潮期,因当时新移民大量涌入,矛盾较为突出;近三四年又是一个高潮期,主要是受中菲关系持续紧张的影响。目前,在菲新移民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从经营上来看,除极少数成功者正尝试转型如进入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外,大多数新移民仍在商场苦苦支撑,等待菲经济形势的好转与政策的放松;从分布上看,一些新移民选择向华人和新移民高度集中的马尼拉之外发展,尝试到首都圈之外的省市寻觅商机,新移民在当地的流向多元化已初见端倪。

     总之,与一般意义上的新移民相比,闽南侨乡新移民明显表现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主要流往传统移民目的地,以及在全球化背景的商贸活动中异常活跃等特征,认知这一群体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整个新移民人群,而且对于把握建国后移民历史的新变化、新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涉侨政策的变迁,以及后冷战时期我国移民的典型特征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8年前 回复TA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