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杂志:民主与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李晨阳

编辑:世界知识期刊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8-18 09:59:47 共1546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世界知识》杂志:民主与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李晨阳

李晨阳

笔者在本刊第14期《21世纪彬龙会议与缅甸民族和解的前景》一文中强调,国家能力的增强是缅甸民族和解进程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条件。但在2017年7月24〜25日的中美关于缅甸与东南亚的智库对话会上,包括多位美国前驻缅甸大使在内的美国智库专家对笔者的观点不太感冒,在他们看来,民盟的上台以及缅甸政治转型将有力地推动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不过根据缅甸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民主与国内民族和解进程并非一定是正相关的。

缅甸自1948年1月独立至今,真正的和平时期就是1994年2月克钦独立军与缅甸军政府签署停火协议至2011年6月缅甸政府军再度进攻克钦独立军,大约17年。即便如此,在这17年间,2009年8月还发生了缅甸政府军攻占果敢事件。此外,缅甸独立后历届政府都与民地武举行过和谈,但大都无果而终,只有1989年3月至1994年2月期间的和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先后有17支武装与缅甸军政府达成了停火协议,其中12支武装的辖区被划为特区。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当年停火谈判成功的背景和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民地武与缅甸军政府实现停火,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缅甸军政府和谈的愿望非常强烈,具备对民地武做出较大让步的基础。1988年9月缅甸军政府再度掌权后,内外交困,尤其是国内政局不稳。当时军政府在国内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民盟与昂山素季是最主要的打击对象,所以军政府最担心的是反对派与民地武的合流。此外,当时缅军的实力也不是很强,对民地武的优势不大,故不得不先稳住民地武,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予民地武优惠政策。第二,四支从缅共人民军分裂出来的民地武迫切希望得到军政府的承认。当时缅共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下去,这四支从缅共分裂出来的民地武如果不能被军政府承认,就难以生存,所以他们没有提出太多的条件,双方停火谈判的时间很短。第三,当时有一个足够权威的和谈操盘手钦钮将军。钦钮将军是军政府的第三号人物,其背后是在缅甸执掌最高权力达26年之久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前主席奈温。钦钮不仅熟谙谈判技巧,而且雷厉风行,言行一致,深得缅北民地武的爱戴。2004年10月钦钮被清洗后,缅北民地武难以接受,从此军政府与民地武失去了沟通的最佳桥梁。至于不属于缅共分裂部的克钦独立军后来也与缅甸军政府和谈,则是因为其他民地武与缅政府停火之后,克钦独立军没有能力单独与缅军对抗,不得不走上和谈之路。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和谈只实现了停火,没有进行后续的政治谈判,也没有用法律的方式把当时的和谈成果巩固下来,这为双方在21世纪的冲突再起埋下了隐患。由此可见,民族和解的突破性进展是需要诸多条件的。缅甸军政府之所以敢在2009年打破将近20年的平静局面,要求全国民地武改编为受缅军控制的边防军,很重要的条件是全世界都知道缅甸要实行政治转型了,其外部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1994年克钦独立军与军政府停火之后,缅甸民族和解进程中还有一件引人瞩目的重要事件,即坤沙领导的当时缅北最强大的蒙泰军在1996年1月宣布放下武器投降。总人数超过2万、装备精良的蒙泰军之所以投降,一是以制毒贩毒为主业的蒙泰军在国内外声名狼藉,坤沙本人没有得到掸族的广泛支持。二是坤沙在1993年宣布独立并成立“掸邦共和国”,触碰了军政府的底线,缅军与佤邦联合军合作攻打蒙泰军,蒙泰军无力抵御。在此形势下,蒙泰军内部开始分裂,坤沙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投降换取军政府对他本人的特赦。

比照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缅甸国内的停火谈判,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缅甸民族和解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条件还不具备。民盟政府固然希望推动民族和解,但民盟也并不会只因为民族和解成效甚微就在2020年大选中失去政权。另一方面,民地武的处境虽然越来越难,但仍然具备继续生存下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基础。杜昂山素季亲自领导和谈,但是她在投入的精力、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获取军队的支持等方面与钦钮仍有一定的差距,民盟政府中其他参与和谈人员的能力、资历更不能与钦钮相比。

回顾缅甸独立后的民族关系史,至少可以发现,国家政体是否民主不是民族和解成功的必要条件。1962年3月奈温政变前,在民主政体管理下的缅甸已面临着联邦分裂的巨大困境。在今天的缅甸也是如此,单纯用民主的方式很难实现缅甸民族和解的突破,还要有其他条件的辅助。

 

(作者为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研究员)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