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若开邦危机怼缅甸政府的西方媒体和政府,需要补补历史课

编辑:澎湃新闻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12-01 09:39:05 共178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为了若开邦危机怼缅甸政府的西方媒体和政府,需要补补历史课

自2017年8月缅甸若开邦的恐怖组织“若开罗兴亚救世军”发动袭击,随之引来缅甸政府军的清剿以来,针对“罗兴亚人”问题的报道与国际舆论络绎不绝,而且倾向于过多指责缅甸国内对“罗兴亚人”的不公平态度,指责缅甸政府和军队的采取的行动严重侵犯了“罗兴亚人”的人权,同时也出现对昂山素季的颇多指责。

例如,西方媒体一边倒地同情“罗兴亚人”,铺天盖地谴责缅甸军队实行“种族清洗”和有计划地焚烧“罗兴亚人”村落。西方国家政府、国际人权组织以及多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纷纷向缅甸政府和昂山素季施压。美国在11月23日宣布将因罗兴亚人危机对缅甸进行制裁。11月22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发表了言辞强硬的声明,批评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的“压迫”符合“种族清洗”的定义。在亚欧外长会议期间,欧盟依旧对“罗兴亚人”问题施压。27日,英国牛津市议会还通过投票,一致决定永久取消昂山素季所获得的该市荣誉市民称号。

历史地看,西方媒体秉持他们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对缅甸政府及昂山素季的指责多少是有点不公道的。在这场舆论的声讨中,西方世界似乎完全不觉得自身要为若开邦今日的局势负任何责任。

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的发酵升温至国际舆论的焦点,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宗教和历史根源。若开邦“罗兴亚人”作为一个历史问题,源自伊斯兰教与佛教在彼此的分界线阿拉干地区(今缅甸若开邦)的长期拉锯。而英国19世纪在南亚东南亚的殖民扩张使之进一步演变为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复合体。若论今日若开“罗兴亚人”危机,更大程度上应该说是英国殖民缅甸时期留下的祸根。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殖民统治播下的“罗兴亚人”危机的种子

首先,“罗兴亚人”名称和身份的由来存有争议。“罗兴亚”一词是随着英国殖民缅甸时期的分离运动而出现的政治概念。

英国在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占领了阿拉干地区,孟加拉人开始进入当地。而据当时英殖民政府的官方文件显示,这些孟加拉人被称为“Chittagonian Bengali”(吉大港孟加拉人,吉大港为孟加拉港口城市)或“Mohamedin”(意为穆罕默德后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罗兴亚人”分离势力使用“罗兴亚”这一词汇指代居住在缅若开邦境内的孟加拉人群体,并迫使民众对外自称“罗兴亚人”。

缅甸的历届政府认为,“罗兴亚人”并不属于若开邦的土著民族,而是英国殖民缅甸和印度期间从印度迁移过来的吉大港人,其中一个理由是1933年由英国殖民政府公布的缅甸民族识别结果中,135个民族被官方认可,其中并无“罗兴亚人”。但是,“罗兴亚人”自己宣称是孟加拉人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混居的后裔,在若开邦居住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000年。 缅甸政府一直未承认缅甸有“罗兴亚”这个民族或族群,而仅仅是将其称为“宾格力”(Bengali),即“孟加拉人”,认为所谓的“罗兴亚人”就是从孟加拉国跑到缅甸的非法移民。

第二,“罗兴亚人”的大量涌入,客观上加大了与缅甸本土民族的利益摩擦。孟加拉人在英国殖民时期大量涌入缅甸,在若开邦地区从事水稻种植工作,之后又参与修建铁路,最终大量在该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若开邦地区的自然条件比孟加拉国优越,加之英国殖民者的鼓励,促使大量的孟加拉人蜂拥而至,挤占了本地若开族有限的生存空间,致使若开邦当地人被驱赶或被迫迁移他乡。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为了在政治上制衡佛教徒,也有意借助宗教信仰冲突,在若开地区扶持实力相对较弱的“罗兴亚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若开邦地区的孟加拉人表示愿协助英军抵抗日军,获得武装后他们却开始压迫若开族人,抢占地盘。目前,若开邦的貌多、亚德当、布帝当3个镇区自称“罗兴亚人”的群体人口数达100万,占当地总人口数的96%。真正的土著民族——若开族、谬族、缅族等则成为弱势群体。由于“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其教义禁止终止妊娠或堕胎,从而使“罗兴亚人”群体人数逐渐增长,并不断向若开邦腹地扩展,这使缅甸的若开族以及同样信仰佛教的缅族、掸族感到无法接受。当地民众普遍认为他们是若开邦的世居民族,如果不对“罗兴亚人”的蔓延加以限制,若开族的生存空间受到“罗兴亚人”的威胁。

第三,“罗兴亚人”的公民权、选举权与归属存有争议。缅甸1948年独立后,曾经短暂地承认“罗兴亚人”的公民权,允许其竞选议员和担任地方政府官员,但是1962年缅甸国防军总司令奈温率领军人发动政变后,取消了这一政策。1982年,缅甸政府颁布《缅甸公民法》,明确将“罗兴亚人”划分为非法入境的孟加拉人,引起“罗兴亚人”的强烈不满。而这部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受1933年英国民族调查的影响,在法律上把“罗兴亚人”归为移民,而不是缅甸所属的少数民族之一,从而使“罗兴亚人”的公民权遭到了“合法”剥夺。

吴登盛政府2011年上台以后,曾考虑过给部分经过确认的“罗兴亚人”发放临时身份证并授予选举权,但因国内主流民意的激烈反对,最后不得不放弃。

自缅甸“罗兴亚”难民大量涌至缅甸与孟加拉国边境地区,导致两国因难民问题而一直出现关系紧张局势,同时“罗兴亚”难民的归属仍存在争议。孟加拉国认为“罗兴亚人”当属缅甸国内公民,应妥善处理好本国的公民生存问题;而缅甸则认为“罗兴亚人”是自孟加拉国迁入缅甸的,孟加拉国应对其安置工作负责。

解决若开问题更负责任的姿态是什么

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各国开始向全球拓展其势力,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纷纷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最终,在欧洲兴起的资本主义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技术优势,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几乎将整个世界都卷入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英国对南亚、东南亚的征服和殖民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的,而英国在殖民缅甸时期所采取的如民族识别、利用宗教矛盾等手段又深深地影响了缅甸独立后治理社会的方法。

当今世界,昔日西方的殖民帝国遗留下来的如“罗兴亚人”这类的问题还有不少,与其一味地指责、制裁,将矛盾进一步激化、扩大,更好的、也是更负责人的做法不应该是共同努力,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息纷争以安生民吗?前不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缅甸和孟加拉国时,提出了分三阶段解决若开邦问题的设想,并得到了缅、孟两国的赞同。目前,第一阶段的现地停火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的缅孟双方的沟通也取得进展,两国已就“罗兴亚人”难民的遣返协议初步达成一致。西方媒体和政府,是否也可以暂且把“道德审判”先放在一边,一起来想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呢?

(作者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方向博士研究生)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