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研究】陈飞羽 罗圣荣:美国重返亚太与中缅关系

编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8-04-16 07:46:14 共1146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研究】陈飞羽 罗圣荣:美国重返亚太与中缅关系

内容提要

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极力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恰逢缅甸的政治转型,二者在短期内产生共振,双边关系迅速回暖。奥巴马任期内,美国试图通过放松对缅制裁、加大对缅软实力输出及寻求美缅合作空间,恢复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并钳制中国的发展。但美国此举并不足以冲击中缅关系。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并发展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中方应倡导中缅在政治层面互信关系的建立、经济层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来扩大中缅合作的互利局面。

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背景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缘起

1.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需要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任期内提出的一项针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计划。该战略的设计一方面希望修复经济危机带来的重创,另一方面力求脱离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泥沼。通过调整美国的海外战略,摆脱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孤立被动的局面。出于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将美国的首要任务定位于扭转困局,重振经济。事实上,二战以后亚太地区已取代了大西洋国家在经济上独占鳌头的局面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2009年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额已远超与欧洲的贸易额 ,重返亚太战略也因此被美国政府寄予厚望。抛开经济层面的困难,美国朝野内外还深陷于三种矛盾:力量对比急剧变化的纠结;大国地位削弱的焦虑;所谓维护国际体系的努力无回报。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的奥巴马,希望带领美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于是在上任不久即确定亚太地区为战略重心,并视亚太利益为美国的核心利益。

2.对国际格局调整的回应

(1)领导权与话语权之争

通过重返亚太的战略主张,美国希望获得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巩固与亚太地区各盟国以及亲美者的关系,同时钳制并防范亚太地区新兴大国的发展。为此美国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向度着手规划战略布局。军事上,中国军费支出数年居高不下,在南海地区的话语权也日渐显现。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也从来都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且双方之间分歧巨大合作空间少之又少。为此美国加强了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及其东盟其他伙伴国在军事和其他安全方面的合作,以此抗衡区域内大国。经济上,中国已然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世界范围内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希拉里·克林顿于2009年将首次出访的目的地放在了亚洲,并对经济交流格外重视,体现了其对亚洲经济地位的重视。奥巴马任期内,美国还曾力推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议(TPP),力图抢占该区域经济利益。政治上,一方面中国开展的全方位外交使美国的一些传统盟友与中国接触频繁,另一方面东南亚一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与美国相左,被美国刻意疏远。美国通过“前沿部署性外交”,力图将其影响力渗透到东亚地区,并在此过程中重塑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多边事务极力推行其倡导的诸如APEC等多边合作机制,企图将亚太各国拉入美国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当中。

(2)应对安全问题

美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考量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从核问题来看,印度、巴基斯坦均为有核国家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国试图通过谈判、制裁等手段解决朝核问题,效果却不尽人意。此时通过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以加强所谓的“防御”,实则又进一步威胁了区域安全,招致中俄的强烈反对。中国甚至因萨德部署问题爆发了短暂的反韩风波。朝鲜半岛的局势持续不明朗的状态之下,美国会格外重视此区域的安全问题。其次,反恐也是美国维持其安全体系的主题之一。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反恐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奥巴马政府见好就收,当即决定结束全球范围的全方位反恐战争,转而针对重点区域做出对非传统安全的应对策略。亚太地区近年来恐怖主义有抬头之势,作为其全球反恐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也格外重视亚太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形势,因此希望借助重返亚太构建起应对非传统安全的体系。

二、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前的中缅关系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前的中缅政治关系

缅甸独立后,其面临的国内政治局面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缅共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缅甸政府持反对态度。另一方面,缅甸许多少数民族反对统一,企图自治。缅甸领导人希望在保持民族独立的同时,肃清国内反对势力。却因长期积贫积弱没有能力达成,唯有通过与大国结盟维护国家统一。缅甸先后尝试与英美结盟,然而英美此时身陷欧洲事务,无暇东顾。缅甸随即调整结盟策略为中立政策,意图置身国际事务之外,一心一意解决国内问题。吴努执政时期缅甸虽坚持奉行中立外交的立场,但对中国持友好立场。两国集中精力处理了边境矛盾、国民党残部问题以及双重国籍问题。此三对矛盾的解决,象征着中缅友好的政治通道被彻底打通。然而奈温于1962年通过政变取代吴努政权,宣布从军政府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奈温上台后称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思想不变。这一时期两国政治关系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奈温执政前期实行消极中立主义,中缅关系高开低走。中国领导人于1963~1964年间3次访问缅甸,受到奈温的热情款待。而1965年起缅甸改走社会主义道路后,采取的是一种封闭而激进的模式。彼时,中国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公开支持缅共运动,引起了缅方反感。后又由于缅甸国有化的扩大化,在缅华人华侨利益严重受损。后期新中立主义是在中缅经历了双边关系的曲折后,共同完成的转型过程。1971~1988年期间,奈温总理先后5次访华,中国多位领导人也进行回访,中缅关系稳步发展。

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后,缅甸对外交战略做出调整。缅甸在继续坚持中立外交的基础上与中国保持了相对亲近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越爆发直接冲突,越南希望拉拢缅甸对抗中国,缅方没有与越南达成一致,还在之后的国际会议上谴责了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到了70年代末,两国在对待苏越扩张和放弃对缅共支持等问题上逐渐达成一致。1988年,缅甸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以苏貌为首的军人集团夺取了政权。新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易帜后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自上台后,军政府大规模肃清反对势力,美国以其破坏民主为由,率先撤去驻缅甸大使馆,并对其展开制裁。西方国家紧跟美国脚步,先后对缅甸进行封锁和制裁。面对这种局面,缅方首先考虑的就是通过中国改善其外交环境。1990年,缅甸如期举行全国大选,昂山素季等人领导的民盟以绝对优势获胜,军政府拒不承认。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了更严厉的制裁与封锁。缅甸政府不得不暂时放弃中立主义,向中国求援。中缅关系再次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此后10余年,中缅关系稳步发展。

(二)亚太再平衡战略前的中缅经济关系

中缅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与政治关系走向吻合。中缅之间的经济往来已有60余年的历程,两国经济往来的第一个高峰阶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4年,吴努总理的访华之旅为中缅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彼时双方连续签订了四个重大协定——贸易协定、换货协定、航空运输协定与邮电协定。此后中方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方面的援助。包括3000万英镑、6300万美元及3.17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给予缅甸技术支持,包括桥梁、公路建设,石油勘探工程,水力发电站等。1988~2010年,中国与缅甸的经济往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交往广度与深度得以扩展,非援助性质的合作项目增加,创新型的经济交流增多贸易总量逐年上升。缅甸1988年宣布废除缅式社会主义,改行市场经济,为中缅之间的经济往来重铸希望。1988年10月,缅甸解除边境贸易的限制,中方经济代表团访缅时与缅甸签署了《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89年,缅甸对华贸易是1988年的8倍,并在之后几年都保持了高额增长。随后数年里,双方陆续签订了《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向缅甸提供贴息贷款的框架协定》等文件,中方为缅甸提供了数亿元的优惠贷款,另包括部分赠款、技术援助等。中缅贸易总额1988年仅为2.7亿美元,到1992年迅速增长到3.68亿美元。从1992年开始,多边经贸合作组织频现。1992年首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1996年中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成立,1997年缅甸加入东盟。中缅的经济关系始终保持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2000~2010年,中缅之间签订了数以百计的经济合作协议,包括《中国与缅甸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以及《关于中国免除缅甸部分到期债务的政府间协定》《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培训缅甸航空、航海硕士人才》和《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文体物资援助》(价值500万人民币)的换文。2009年年末,中国领导人访问缅甸,达成16项共识,包括经贸设备合作方面的协议就有5个,另包括其他一些水利开发项目以及金融服务项目。此10年间,中缅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近30亿美元。中国成为对缅第二大投资国,投资总额累计超过60亿美元,两国经济合作成绩斐然。

三、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后的中缅关系

(一)政治关系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中国的战略思维有所转变,从力图将中国纳入美国全球战略框架中转向全面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美国又欲拉拢缅甸,封锁中国印度洋入海口。南海局势恶化、湄公河下游国家指责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大坝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密松水电站被搁置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虽然中缅之间过去数十年里有着深厚的情谊,但当美国的战略定位重新调整后,美缅关系有所改善,对中缅关系形成一定冲击。一方面,受美国民主思潮的影响,缅甸国内长期压抑的政治民主诉求集中爆发出来。加之亲西方的民选政府2010年上台后,国内舆论更是给中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为维护中缅外交所做的努力更大,成本也更高,却事倍功半。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缅甸民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有所提高,缅甸社会对华负面评价与不满情绪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虽然中缅政治关系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后并没有出现大的裂痕,但与军政府时期中缅全方位的合作不同,如今的中缅政治关系在官方层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与此同时,昂山素季和廷觉领导下的新一任政府,正进一步贯彻大国平衡战略。尤其是民盟上台和美国的巨大支持密不可分。新一届政府在很多方面也投桃报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美国肯定。然而,正是因为缅甸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战略,在这种外交背景下中缅关系虽有降温却未跌入谷底。缅甸不希望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棋子,丧失战略主动权,维系中缅政治友好制约美国也是缅甸的战略考量。2010年下半年,缅甸总理登盛在中国领导人会谈时,表示缅方“从战略高度重视两国合作”。2016年,昂山素季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则达成多项共识。种种迹象表明两国政治关系并未裹足不前。

(二)经济关系

中缅经贸合作在缅甸军人执政的20余年里达到了巅峰,然而,在登盛执政时代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缅经贸关系的发展。首先,资源性的开发饱受质疑。新政府上台后中资在缅甸的很多木材、水电、矿产、玉石等稀有资源的开发项目,对环境危害较大。且部分中资企业不尊重法律,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意识薄弱。项目开发备受环境保护者与新闻媒体的质疑,不仅直接影响了中资在缅甸的形象,缅甸也没能分享中资企业进驻后的发展红利,因而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其次,中国企业行为与官方政策的不统一给中缅经济关系正常往来造成了很大压力。缅甸由于殖民统治历史以及其在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地位,加之全球资源民族主义不断抬头,缅甸当局始终猜疑外资是来掠夺其自然资源的,因此,禁止了一切与外方签订资源性开发合同的行为。再次中缅经济关系受到来自西方国家阵营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缅甸的经济活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多国企业在同一领域展开竞争。美国企业资金雄厚、市场运作成熟、技术先进、国际化程度高,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出巨大考验。除了美国之外,世界范围内诸多经济强国也逐渐意识到缅甸市场的重要地位。仅从2012年来看,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对缅贸易增长率就分别高达76.55%、74.23%、34.76%和18.90%。

虽然中缅关系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还是在曲折中前进。以2012年为例,中缅双边贸易额依旧排名缅甸对外贸易额首位,占比27%。缅甸进口贸易额中,中国占37%,同样居首。中缅两国各结构层的贸易额均有增幅。缅甸出口中国的玉石、木材、橡胶、矿石等产品在2013年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0%以上。此外,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政府已累计向缅甸提供多项经济援助,包含30多个成套项目,9个技术合作项目以及27批单项物资援助。

四、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对中缅关系影响的路径

美缅关系的改善影响中缅关系主要通过美国放松对缅制裁、强化软实力输出和寻求与缅合作空间三个阶段实现。此三者是递进关系,通过放松制裁为美缅关系改善提供必要的国际舆论支持,进而通过软实力的输出寻求美缅认同感,并在取得缅甸信任后寻求合作,与中国竞争。

(一)放松对缅制裁

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职当天称要向缅甸打开接触大门。紧接着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4国,并积极寻找改善美缅关系的路径。美国特使斯蒂芬·布莱克(SteveBlake)及国会议员吉姆·韦布(JimWebb)在访问缅甸后打开了美缅之间10余年封闭的高层外交渠道。此后,奥巴马更是在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与缅甸总统登盛会面,结束了两国领导数十年不会面的紧张关系。

尽管如此,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态度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10年年末,新一届民选政府上台后,美国方面就公开指责其“不公正”。但之后奥巴马政府又对缅甸新政府的一系列民主改革给予了肯定。2011年年底,时隔56年后美国国务卿再次访缅,并与缅甸高层包括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会面座谈。虽然美国在此过程中有“自找台阶”之嫌,但美缅关系确实在这种氛围下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起,美国逐步放松了对缅制裁,两国关系的缓和出现实质性进展。在缅甸议会补选后,美国承诺向缅甸派遣外交大使,解除对部分官员的入境限制,且放松经济制裁,此举得到《纽约时报》的赞誉;随后,美国驻缅甸特使德里克·米切尔(DerekMitchell)出任22年来美国首位驻缅甸大使。2012年9月,昂山素季访问美国,美国对缅甸的封锁与制裁大范围松动。进入2016年后奥巴马在与昂山素季的会面时宣布,近期内将全面解除对缅经济制裁。

(二)强化对缅软实力投入

2012年前后,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实现了与缅甸关系的正常化。针对提出的三个解除制裁的条件,缅甸基本完成其二:即允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重返政坛。美国逐渐过渡到其重返亚太战略的第二阶段,力求以软实力的输出,将缅甸纳入美国所主导的战略体系当中。一方面,2010年政治改革后,美国所支持的民盟重获合法地位,通过民盟在缅甸的社会活动美国的价值观在缅甸得以传播。尤其当民盟在大选中获胜后,军政府统治下缅甸国内长期压抑的政治诉求集中在近年爆发出来,民主自由等价值言论逐渐在缅甸成为主流;另一方面,美国软实力输出还体现在其对缅援助时伴随的价值观输出。2011年,美国对外援助机构国际开发署(USAID)亚洲分支部门向缅甸提供了5年援助。同年12月,希拉里访问缅甸时,承诺向缅甸提供120万美元援助并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评估团到缅甸进行实地研究。在此期间,美国也极力宣扬美式民主的优越性。甚至以“民主改革倒退”将威胁美国对缅甸的援助和引发新一轮制裁来施压缅甸。此外,美国对缅甸软实力的输出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受美国对缅甸关系转变的影响,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率团访缅,宣布欧盟支持缅甸的民主化改革发展进程。随后,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德国外长、挪威与丹麦首相相继访问缅甸。在美国的国际号召下,众多国家也纷纷展开了与缅甸缓和关系的计划。

(三)寻求与缅甸的合作空间

美国完成两步计划后在缅甸已经获得多方支持。尤其当2015年民盟在大选中获胜后,美国在缅甸的话语权、影响力显著提高。由于执政思路的西化,民盟在很多方面也很认同美国。再加上之前美国通过与各领域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在缅甸国内赢得了相当的影响力,这为美国参与缅甸事务,并在政治、经济及多领域寻求合作空间提供了更多便利。

首先在政治层面,政治转型以来,美缅双方都从相互接触入手,改善双边关系。希拉里访缅期间,两国就朝核问题达成共识。希拉里在奥巴马的授意下,与昂山素季会谈,就选举的民主化问题以及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路径选择问题深入交谈。随后数年来,美缅两国关系都处于平稳过渡期,并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沟通彼此政治诉求。直到2016年9月,昂山素季终于实现访美之旅。访问期间,奥巴马强调要构建美缅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承诺全面解除对缅制裁。不仅如此,双方还就跨境联合执法、外交通道建设等政治问题展开沟通。虽然美缅政治合作停滞多年,现阶段刚刚起步,但在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下,政治合作的空间巨大。

其次是经济合作层面,美缅关系的修复,为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打开了大门。美国企业开始逐渐入驻缅甸市场,至2012年上半年,两国贸易额突破3亿美元,10年来首次实现增长。各跨国公司也在此期间回归,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商业巨头。2012年,为鼓励投资,美国先后放松了赴缅签证限制,开放了个人在缅投资的渠道,同时,解除缅甸产品出口美国的禁令。2013年,美国对缅甸四家银行结束制裁,并继续派代表团访问缅甸,商讨经济合作事宜。双方签署了备忘录,为将来的合作规划了蓝图。

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上美缅也正积极寻找突破口。就军事领域而言,2012年10月美国在亚太地区举行“金色眼镜蛇”军演,缅甸应邀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美国主导的军事演习,实现了两国在军事领域合作上的突破。在此之后,多名美军将领及文官访缅,进一步地推动了美缅军事交流。文化交流方面,美国的富布莱特教学计划向缅甸输送英语教师帮助缅甸改善教学质量巴德文理学院也在缅甸开设分校招收缅甸学子,客观上加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非政府组织合作方面,美国倡导国际非政府组织与缅甸合作,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下的美国基金持续对缅援助,各类美国资助下的非政府组织活跃在缅甸各界,对缅甸社会影响深远。同时,美国放松对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限制,允许其考察缅甸市场,提供必要援助项目基金。

五、积极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对中缅关系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政治层面

就政治合作层面而言,中国应首先处理好与民盟政府的关系。2016年3月,缅甸正式进入民盟时代,中国政府将面对的是一种新执政理念下的缅甸政府。这要求中缅两国在政治合作方面做出相应调整。2016年6月,昂山素季率团访问中国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首先,继访问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后,昂山素季访华体现了其对中缅关系的重视。其次,中国方面与昂山素季此次会晤之后,为两国政府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中缅是邻邦,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同时缅甸国内有着众多友华人士。从民盟政府的利益出发,维护中缅关系的稳定是明智之举。但民盟政府归根结底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较大,因此,与昂山素季建立政治互信,使其恪守中立主义,不主动伤害中缅关系将是一项关键工作。其次,在维持两国政府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应重视中缅外交通道的建设。中缅之间保持高层互访与战略沟通,加强政治沟通密度,对于维系友谊,化解矛盾,达成多方面共识有益。中缅之间关系特殊,受到境外势力的影响较大,两国在公共外交上要探索合作渠道抓住合作机遇。中国在这一方面的作为逊于美国,未来应积极倡导中缅两国非政府组织的多向度合作机制。对于一些刻意抹黑的行为据理力争,在缅甸打造对中国发展有利的舆论环境,对中国在缅甸的可持续影响大有裨益。

(二)经济层面

首先,两国经济合作要以实现双赢为目的。中缅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两国多年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近年来,中缅经济关系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过去中资在缅甸主要依靠双方政府的支持,不够关注地方民众的经济利益、缅甸国内企业的利益,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了解不够。长此以往在舆情方面落于被动局面,一些经济活动甚至被缅甸方面抗议、叫停。出于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兼顾受经济活动影响的各个方面。环境影响评估、项目透明度、民众的安置工作以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建设都是实现经济合作双赢的重要因素。其次,经济合作要理智看待多方合作。不同于军政府执政时期,当前,中缅经济合作方式有所改变。随着西方国家对缅制裁的松动,西方国家与缅甸的对话逐渐增多,合作范围将会扩展。中国在缅甸的经济空间势必受到挤压。及时调整中资在缅布局对于今后中方的利益保障很有必要。加强多边合作,一方面,可以避免彼此间的低价竞争和带有敌意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各国在各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缅甸市场,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第三,中资企业在缅甸经济结构要努力实现优化升级。过去中资在缅甸的经济结构以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水电、木材、矿产、玉石等为主,对缅甸的经济利益很难反馈到普通民众,难以赢得民间支持。针对投资主体单一、投资领域集中、贸易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中国政府包括大型国企,应主动引导中资在缅甸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大宗项目的建设同时帮助缅甸建设民生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并引导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规避市场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所引发的经济风险。平衡贸易结构则可赢得缅甸民众认可,改善中资在缅甸发展的被动局面。

(三)其他层面

在软实力输出层面,中国应更加主动积极。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软实力的投入是重要一环。相比而言,中国在对待中缅关系时,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政府高层的往来以及经济纽带的建设当中。在人文机制的建设方面稍有逊色。因此,中国有必要在软实力输出方面加紧步伐。在缅甸建设有利于中缅关系的研究平台,通过孔子学院、留学生交流、互访等方式,将中国的外交理念、文化传统等传播到缅甸。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媒体间的合作沟通,扭转缅甸国内对中国的不利言论,弱化非理性民意的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对中缅的安全与发展是双赢的需要通过文化沟通的方式传达给缅方。同时,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还应充分发挥地方性优势。在次国家行为体外交层面中国应发挥地方性优势。云南省地处中缅边境交汇地带,与缅甸有着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滇缅边境有着密切的往来,二者在风俗文化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云南打通与缅甸沟通的桥梁在未来是中缅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云南省应发挥地缘优势,鼓励中缅往来,同时在道路交通、通信、航空等硬件方面加以完善。从民间交流、学术交流机制建设等入手构建中缅新时期外交关系。在联合执法、打击跨境毒品贸易、反恐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释略)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东南亚纵横》2017年03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首发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