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箭齐发 突围「人口危机」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1-07-06 13:57:45 共2407人阅读
文章导读 今年5月底,中南海派出「六一大礼包」,宣布放开三孩政策。人口问题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事实上,人口问题不仅是家事,更是关乎基础和全域的战略性「国事」。

镜报 渔樵夫

今年5月底,中南海派出「六一大礼包」,宣布放开三孩政策。人口问题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事实上,人口问题不仅是家事,更是关乎基础和全域的战略性「国事」。人口数据之所以备受关注,盖源于人口是影响经济的最强变量之一,直接影响未来经济走势,重塑商业模式。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当局唯有提前筹谋,多管齐下,中国经济列车才能远离危险轨道,驶向安全地带。

中国内地日前公布十年一度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虽仍保持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地位,但「低生育陷阱」「未富先老」「区域失衡」「农村空心化」等四大挑战一并浮出水面。


人口问题四大挑战 浮出水面

一、低生育陷阱

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过去10年是60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1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3%。2020年,中国内地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与日本、意大利等老龄化社会类似。

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水平所必需的最低生育率2.1。结合在线消费大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母婴消费增速回落,亦说明「少子化」趋势明显。

当前,中国育龄女性基数正在缩减,2011年,中国育龄女性人口达到历史峰值3.75亿,此后进入下行通道。生育高峰期女性人数的减少,将成为未来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核心拖累因素之一。

除了育龄妇女数量迅速减少,生育意愿明显降低亦是拖低人口基数的要因。生活压力大,「结不起婚」「买不起房」,畸高楼价被戏称「最佳避孕药」,成为「出生率下降」第一杀手。即便买得起房,高昂教育成本亦令育龄夫妇不敢贸然生育。苏甯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养娃成本」均在二百万元人民币以上。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印度人口预计到2027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总数预计会在2029年达到峰值,约14.42亿人,之后逐渐下降,预计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会降至10.65亿人。

北京人口专家亦预测,按照当前趋势,随?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彻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进等,未来总和生育率将从当前的1.3下滑至1.0-1.2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在未来十年将继续下降,「如果没有强力的政策干预,中国的新出生人口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降到1000万以下,生育率会比日本更低,或创全世界最低。」中国人口总量在「十四五」时期将不可避免进入负增长通道。

二、未富先老

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不仅在于总人口未来可能迅速衰减,还在于人口结构的严重畸形。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2020年,中国15至59岁人口占比较于十年前下降了6.79%。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这亦意味?,目前中国3.38个劳动力需抚养1位老人。而这还远非最坏之局面,2022年中国将面临新一轮生育高峰期的民众步入老年,该数值将急剧恶化。

在2021年到2030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例将继续以较快速度降低,人口抚养比将继续提升,「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随?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60后」群体步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加幅度更加明显。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等特点,凸显中国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通常进入老龄化社会时,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1万美元;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时,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达2万美元;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4万美元。但中国或仍需要15年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未富先老」将成为未来严峻考验。

三、区域失衡

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达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69.73%。从人口流向上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加。

当前人口分布呈现南下东进,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的现象。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中部地区下降0.79%,西部地区上升0.22%。

过去十年,东北三省人口大量流失,其中黑龙江最为严重,十年减少了646.2万人,三省合计减少逾1100万人,处于北方地区的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人口亦处于负增长通道,中国人口仍在不断向胡焕庸线以东流入。

经济学家认为,以东北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地区发展乏力,陷入「经济活力不足,适龄劳动力与高素质人口外流,出生率下滑,老龄化程度加剧,又导致经济活力不足,适龄劳动力与高素质人口进一步外流」的怪圈。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不均衡发展压力,中国东西发展不平衡压力降更多转为南北发展不平衡压力。

四、农村空心化

四十余年前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人口流动的闸门,大量农民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城镇化红利。

普查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城镇人口占比达63.9%,与十年前相比,上升14.2%。与此同时,乡村人口降幅明显,目前仅占总人口36.1%。

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距离海外高收入经济体81.3%的城镇化程度仍有差距。未来伴随?城市群积聚效应显现,中国城镇化率至少还有10%以上上升空间。

与2010年相比,10年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增加43619万人,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衍生大量「空心村」。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诸多农村出现仅剩老人和小孩的空巢家庭,中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不均使中国经济二元结构加剧。

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成为中南海力推的重大工程。但年轻人口大量外流,空巢家庭+空心村振兴乡村可谓知易行难。

人口问题三重利空 拖累中国

当前新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发展亦进入深度转型期。伴随少子老龄化等四大挑战来袭,三重利空将拖累中国发展。

其一、拖慢增速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口红利」。

受益于人口红利推动,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较2010年4550美元的人均GDP翻番,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进入少子老龄化通道后,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均会产生深刻影响。人口下降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养老问题等均会形成利空。

在过去的20年中,人口问题便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造成社会生产力降低,社会负担加大,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总理李克强曾在去年两会记者会上提及,中国目前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究其原因,高供养比和不稳定就业使得大量农村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位徘徊。

劳动人口萎缩,将导致经济产出下降。中国经济增速在过去十年中从10.6%降至6.1%,部份原因正缘于此。

正如老龄化本身不可逆转一样,以资本和劳动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未来可持续增长仅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然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供给侧冲击,亦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挑战。

其二、危及「世界工厂」

「人口红利」不再,亦将影响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近年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尤其是在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到峰值9.22亿人后,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中国人社部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6亿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为2008年以来首次下滑。2019年,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为24.6%,首次超过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的占比(23.1%)。这意味?,目前中国接近3亿农民工中,已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群到了50岁以上年纪,距其步入真正老年化仅剩10年时间。

劳动力短缺及工资上涨正加速中国传统比较优势的丧失,促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人口相对年轻国家转移,并连带降低出口增长率。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GDP占比已从2006年的32.5%下降至2019年的27%左右。制造业比重下降不仅会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日本证券机构曾作出预测,中国最迟将在2022年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全球舆论亦担忧,随?中国深度老龄化迫近、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自身亦将带来负面影响。

其三、推升成本

普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均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7.8%,部份人口大省,如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20%。这意味?,这些地区每5个劳动力,就需负担1个老年人口。

目前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人,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48人。随?家庭规模变小,将限制家庭成员互助养老空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价值创造能力降低,无疑将制约经济和消费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抚养比上升将给劳动力供给、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带来压力,进而推升居民生活、企业成产和社会治理成本。从日本情况来看,少子老龄化严重制约日本经济增长。根据IMF发布预测,日本受少子和老龄化的影响,40年后实际GDP可能下滑25%。

对于中国而言,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压力会率先体现在养老金缺口上。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19-2050》显示,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35年前后将耗尽累计结余,2050年养老金缺口或将达11.28万亿元。

解决人口危机  双箭齐发

日本前首相安倍将少子化视为国难,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当前,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亦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人口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之一。

由于人口逐渐萎缩已是不争事实,如何拆招,已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挖掘「新红利」

当前,「少子化」和「老龄化」已是中国人口无法避免的趋势,用「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对冲少子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可谓势在必行。

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已达2.18亿人,较2010年的1.19亿大幅增长。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超过一半新增劳动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将是中国新发展阶段收获「人才红利」的重要落点。

而其中的「工程师红利」被认为是对抗「人口红利」衰减的关键。从德国经验看,德国第二产业通过人均产值的提升,在劳动力人口缩减情况下,实现了2010至2019年年均2.8%增长。

挖掘「工程师红利」,建立创新型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可为题中之义。

此外,数据红利亦有拓阔空间。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与「十二五」末期相比,规模翻番,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7.79%,GDP占比提升8.7%。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数据流程量较2019年增长10倍,远超海外水平。

二、出炉「新政策」

当前,中国需要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为缓解未来低生育危机,中国从一个控制人口大国逐渐转向放开生育已成必然趋势。

5月底,中南海派出「六一大礼包」,宣布放开三孩政策。政策虽出,但舆论却并不乐观。大部分网友吐槽称「生不起,养不起」「住房教育户口问题不解决,其他都是白扯」「三孩政策远远不够,这比新冠疫情和环境问题更重要。」

当前诸多年轻夫妇连二孩亦不想生,更遑论三孩,仅仅放开三孩政策,但配套措施不跟进,恐难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

北京人口学家认为,人口规模收紧易增加难,在政策放松同时,唯有降低生育和养育成本双箭齐发,才能收见成效。

这当中,勒紧楼市狂奔缰绳,大幅降低教育、医疗、养老成本,须多措并举,才能降低年轻人生育的后顾之忧。

当前流动人口数量达到3.76亿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增长了69.7%。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社会福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常住人口落户和生育养育门槛和成本,均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决策层还应出台加码城市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缓解人口流出地因劳动力流出导致的经济压力,促进地区间经济增长均衡发展。

事实上,人口问题不仅是家事,更是关乎基础和全域的战略性「国事」。人口数据之所以备受关注,盖源于人口是影响经济的最强变量之一,直接影响未来经济走势,重塑商业模式。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南海唯有提前筹谋,多管齐下,才能挪移人口断崖「悬石」,为「两个一百年」目标排雷清障,中国经济列车才能远离危险轨道,驶向安全地带。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