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前期美国对东南亚的援助政策变化 ——以湄公河大坝建设为视角
孙建党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于美国“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模式,在美国关于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设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控制河流、建造大坝和发电站等宏大项目,被视为应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手段和第三世界国家通过现代化走向繁荣的途径和象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严峻的冷战氛围下,湄公河修建大坝的计划作为地区开发的重要内容,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美国介入了湄公河建坝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TVA模式、冷战与美国介入湄公河建坝活动的缘起
在战后美国关于第三世界的政策设计中,其基于自身经验的“发展”思维被视为确保和扩大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一种手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TVA模式被美国决策者贴上了新的“现代化”标签,TVA所蕴含的那种国家主导发展项目、大规模的现代化计划,与美国国内普遍的冷战焦虑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案,TVA模式加入了美苏之间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方面展开的全球竞争,并被美国政府应用到了第三世界众多的河流区域。
1950年前后,随着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重新定位,东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利益中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是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湄公河地区的发展问题开始引起了华盛顿决策层的重视,他们希望将美国“新政”的经验复制到东南亚。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行动的升级,TVA模式更是被美国作为抑制东南亚动荡形势的政策措施的一部分,应用到了湄公河流域,修建大坝、开发电力等河流项目成为美国重塑东南亚地缘政治图景的一种手段。
二、美国对湄公河建坝活动援助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美国对湄公河建坝的援助经历了从犹豫观望、积极参与再到热情减退的变化过程。1955年至1956年间,艾森豪威尔政府从最初的观望到开始介入湄公河建坝活动。1955年后,随着法国从印度支那的退出,美国开始日益卷入湄公河地区。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内政部下属的垦务局在湄公河展开了水文数据收集和勘测工作,为推动之后的湄公河项目打下了基础。1957年至1965年间,随着“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简称“湄委会”)的成立,美国的援助逐渐扩大。1957年底,美国向湄委会提供了2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1964年增加到了2592万美元。1965年至1973年间,美国的援助达到高峰阶段。但在1973年前后,随着美国东南亚政策的重新定位,美国参与湄公河建坝的热情减退。随着美军从越南的撤出,美国国会在1975年终止了对印度支那地区的直接援助。到1977年,美国对湄公河建坝的援助基本停止。
三、美国对湄公河建坝态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对湄公河建坝的态度及其援助政策演变,是与冷战背景下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环境政治因素以及美国援助理念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冷战地缘政治因素
在冷战竞争炽烈的年代里,在美国关于第三世界发展路径的设计过程中,宏大项目思维、决策和结果对于其地区战略来说具有特定的含义。正是在冷战地缘政治动力的作用下,美国在湄公河地区开发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湄公河建坝项目的态度发生了周期性的变化。在湄公河开发计划酝酿之初,美国对东南亚区域合作持以犹豫观望的态度;1955年后,随着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失败和退出,尤其是1957年“湄委会”建立后,出于遏制中国、保持美国在该区域影响力的政治需要,美国成为湄公河建坝强有力的支持者。特别是到1965年,随着在越南军事行动的升级,美国开始热情宣传湄公河建坝计划。到70年代初,随着越战形势的变化,湄公河开发在美国东南亚战略中已经被边缘化了。
(二)环境政治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关于湄公河大坝项目的设想及其实施,一直夹杂着复杂的环境政治因素。随着美国国内环保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湄公河和其他地区已建大坝所带来的严峻的环境和社会后果,使人们对美国所倡导的TVA模式的发展援助,特别是水坝建设这种宏大项目的笃信开始产生怀疑。湄公河地区一些大坝工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批评,也加剧了美国民众对大型水电项目投资的反对。就美国退出湄公河建坝计划的深层动因而言,地缘政治和环境政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三)美国对第三世界援助理念的变化
美国对湄公河建坝的态度及其援助活动,还与战后不同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发展援助理念的变化密切相关。1949年1月,基于冷战的需要以及决策层对于现代化共识的支持,杜鲁门提出了“第四点计划”,笃信通过技术援助来推动落后地区“发展”的现代化路径。但是,在湄公河开发计划酝酿之时,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援助政策上奉行双边的经济援助以及倾向于军事和安全层面的援助,因而对湄公河建坝这种多边开发模式兴趣不大。50年代中后期,艾森豪威尔政府逐渐转变了其对外援助立场,尤其是在肯尼迪执政后,现代化和发展理念重新在美国决策层中成为共识,修建大坝成为美国对第三世界发展援助的一项内容。在这种援助理念的影响下,美国对湄公河建坝的援助进入了高峰阶段。但到了70年代,美国支持的大规模技术援助项目及其效果开始广受质疑,人们开始呼吁将发展援助从强调宏大的国家规划和大型项目,转向较小规模的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项目。受新的援助理念的影响,加之美国逐渐减少在东南亚的政治义务,其开始放弃对湄公河开发计划的支持。
结 语
在战后复杂的冷战政治背景下,美国决策层将湄公河开发看作解决其在东南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到约翰逊和尼克松,每一届美国政府都认为,通过美国大规模的干预,能够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实现其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1957年至1977年间,在湄公河干流以及在其支流上修建水坝,是湄公河流域整体开发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湄公河沿岸国家的动荡形势和美国的外交战略变动,像其在印度、埃及、加纳、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实施的援助项目和大型水坝工程一样,美国在湄公河地区援助的大多数大坝项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TVA的开发模式也没有成为解决东南亚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
(摘编自《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