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颇克钦之辨
李楠
斯大林与1929年在其《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众所周知,景颇族包含于克钦族集团体系,是一个族系的统称,但是克钦族并不属于景颇族。克钦人( Kachin) 是他称而不是本民族的自称,“克钦”(Kachin) 一词的起源令人生疑,直至 19 世纪80年代中期,Kachin拼写法逐渐见于文稿和正式文献,以致现在变成了民族族称。虽是同一民族,但却分布于不同国度,随着两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历史变迁,景颇族与克钦族之间就会在生产生活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出现差异,这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上。
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县市,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农业是族人的主要经营。景颇族男人善战,女人勤恳。克钦族是缅甸六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克钦邦、掸邦和实皆省。克钦族与缅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与缅族人体相近,它是缅族的亲属民族,也是属蒙古人种的东南亚分支。克钦族由景颇、浪峨、载瓦、勒期 4 大支系组成。克钦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于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克钦族会说景颇语系的占多数,操浪峨语的仅次其后。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同族不同称。二者在生活和文化的诸多细节上也有差异。本文选取了饮食习惯、住房结构、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两个同宗同源民族的区别。
其一,饮食上有差别。自然的纯真不仅体现在景颇族人民的性格上,也体现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在饮食上,景颇族热爱自然的原汁原味。竹筒饭、糯米饭是景颇族的主要主食,对竹筒烤鱼、竹筒肉情有独钟。景颇族人民热情豪爽,对人来者不拒,辛勤一天后的收获也乐于同人分享,“吃独食”的人无法在景颇人之间立足。克钦人克钦族的主食是大米,芋头、红薯、包谷等次之。竹筒饭、竹筒烤鱼、竹筒肉等是克钦族最爱的味道。缅语称竹筒饭为“基倒特敏”,清香可口是其独具特色的味道。在山里干农活时,克钦族喜欢带上大米、一把刀,就地取材做饭。吃饭的时候,不论宾主,不分老幼,每人二包,喜欢用芭蕉叶盛放,用手抓食。不管男女老幼,克钦族人喜欢喝酒是出了名的,竹筒或葫芦壳是他们要随身携带的装酒容器。在举行目瑙节、嫁女娶媳等活动中,他们都要尽情吟唱,喝到尽兴。克钦族喝酒,不需要什么下酒菜,他们都能喝下好多酒。
其二,居住上有不同。景颇族山寨大门颇具特色,牛头利刃之间仅存有一线空间给人们出入,压迫感自心而生,据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震慑鬼怪。在住房上,景颇族两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保留了大自然最淳朴的美,粗犷却独具匠心,。克钦族一般居住于高原山地,寨子中几十到上百户不等,两层的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体现了克钦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当然,山寨依然没有脱离人类群居社会的特征,身份贵贱,阶级高低也在山寨中广泛存在,住房是阶层的体现,在克钦族住房中,“荫达”是老百姓住房的称呼,“腾努”是土司住房的叫法。总而言之,在居住情况上,景颇族更注重结构和寓意,克钦人更注重自然和实用。
其三,信仰上有差异景颇族对大自然的依赖很大,崇拜万物神灵,迷信忌讳普遍。景颇族巫师除了念诵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内部的史诗外,还帮助寨子内部人员看病除痛。祭祀活动有祭官庙 (破土仪式)、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婚丧、械斗等祭祀活动中人、财、物耗费奢侈。最为典型的要数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目瑙节。克钦族传统信奉“纳特崇拜” (鬼神信仰)。在社会历史推演进程中,克钦族宗教信仰发生了由自然宗教发展为人为宗教的变化,同时信奉的诸神也发生了变化,“神与鬼”出现等级之分。二战的爆发,英美传教士的深入传教影响,开始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逐步增多。在宗教信仰方面出现了地域上的区划,居住在坝子的克钦人以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山区上的克钦人多信仰神灵,还有极少部分信仰佛教。
综上,我们发现,景颇克钦两个同宗同源的民族,由于时间变迁、地域相隔已经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衣食住行和信仰上存在着差别。民族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也是当今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方向,缅甸的克钦、中国的景颇,或许能作为一组差异化的典型对当今民族理论的拓展、构建做出启发性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