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凯:“罗兴伽”与缅甸内政外交发展
“罗兴伽”与缅甸内政外交发展
亨凯
近期三个来自国际社会的司法机关就缅甸是否在“罗兴伽”问题上触犯了“种族屠杀”的罪行进行审理。首先是11月11日,西非国家冈比亚代表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的57个国家,向联合国国际法庭(ICJ)控告缅甸在“罗兴伽”问题上的“种族屠杀”;13日,英国的“罗兴伽”组织和曾任联合国首任缅甸人权事务特使的金塔纳(Tomás Ojea Quintana)向阿根廷法庭控告了缅甸军方高层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14日,国际刑事法庭(ICC)也因为孟加拉国的控诉已着手准备审理缅甸的“罗兴伽”问题。
三个司法机构几乎同时受理了这起案件,显示这是一次经过详细谋划后的联合行动。相比以往,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只是对缅甸的行为进行谴责不同,这次或许是“罗兴伽”问题产生以来缅甸面临的最大也最实际的挑战。
联合国国际法庭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也是联合国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因此,缅甸不能忽视联合国国际法庭的审理。国际刑事法庭则是主要对犯有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的司法机构。国际刑事法庭是根据《罗马规约》而成立的,但缅甸并未签署该规约,因此不受该法院的管辖。但由于起诉方同时也是“罗兴伽”问题的涉事方孟加拉国是该《规约》的成员,因此国际刑事法庭“理论上”还是有权审理“罗兴伽”事件的。阿根廷法院则是根据“普遍管辖权”——即当所犯罪行被认为是危害全人类的严重罪行,任何国家都有权对其加以惩罚的国际法原则,而受理了这起案件。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资料图)
11月15日,缅甸总统府发言人表示,缅甸只会回应联合国国际法庭,缅甸不是国际刑事法庭的成员国因此不受其管辖,而阿根廷法院的行为涉及到侵犯国家主权因此也不会回应。发言人并表示早在2年前就已预见今日的局面,因此早有准备。缅甸国务资政府部也宣布于11月26日成立由昂山素季亲自率领的“国际法庭特别小组”来应对联合国国际法庭。
国际关系学界的现实主义者尚来强调“权力”与“物质利益”等现实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但随着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价值观”与“意义”等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者们的重视。“权力”与“物质利益”确实为“罗兴伽”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但“价值观”和“意义”则是引导“罗兴伽”问题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罗兴伽”问题实际上是缅甸的“宗教-民族主义”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这不仅表现在国际关系层面上,也体现在缅甸国内的政治及社会层面上。并且“罗兴伽”问题所引发的“文化”之争,也将引导缅甸国内政治和缅甸国际关系发展格局的走向。
“罗兴伽”之名的“意义”
关于“罗兴伽”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该民族的“名称”争议。因为,这涉及到该民族在缅甸的民族身份、公民权利以及缅甸军方在对该群体行动的合法性。2012年“罗兴伽”问题首次爆发前,缅甸社会大众对“罗兴伽”之名大多一无所知。“罗兴伽”问题爆发后,媒体起初也使用“罗兴伽”之名,但随后由于政府的要求才改称为“孟加拉人”。而且,此前,缅甸普通老百姓对所有“南亚裔”人统称为“嘎啦”,绝大多数人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等都不甚了解,并混为一谈。
缅甸官方、学界和社会都认为“世界上并无罗兴伽之名的民族”。一些若开族学者认为,“罗兴伽”实际上是由“若开”的古音转变而来,“罗兴伽”即“若开人”,既然已经有“若开族”存在,因此不容许与若开族不同而使用“罗兴伽”之名的群体。缅甸官方和学界也以英殖民地时期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并未录有“罗兴伽”之名以及“罗兴伽”之名在1950年代才开始出现为由,试图证明世上本无“罗兴伽”,只有“孟加拉”人冒用该名的现象。缅甸内政部长也曾多次公开宣称,缅甸135个原住民中并不包含“罗兴伽”族。虽然,缅甸1982年公民法和缅甸建国以来的各部宪法中,均未明确缅甸有135个族群的说法。
虽然,以上的各种说法都较为流传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从西方社会和穆斯林社会的角度以及学理角度而言并不符合逻辑,并且存在着一种“种族歧视”的偏见。而缅甸官方争对该群体,曾使用如今被认为具有歧视的“嘎啦”、“若开邦穆斯林”、“离开居住地的群体”等。最普遍的名称还是“孟加拉”人。近期缅甸外交部和国际合作部进一步表示,之所以不认可“罗兴伽”之名,是为了预防该群体借此族名争取政治利益的潜在威胁,希望各方能避开名称的争议,着力解决实际的矛盾问题。然而,从西方角度而言,这个解释更凸显了缅甸从政治层面对该群体的“歧视政策”。
昂山素季的“罗兴伽”观
在本次“国际司法”行动中,缅甸前总统吴登盛、吴廷觉,现任总统吴温敏、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大将与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等人均为被告。针对昂山素季的控诉原因是,由于其对军方的行动不加以谴责和阻止。有人认为,由于缅甸特殊的宪法规定所造成的“军政分离”制度,昂山素季并无权力干涉军方的行动。这是事实。但民盟政府和前巩发党政府以及军方,三者的立场并无显著不同。只是民盟政府表现较为温和。
民盟政府的立场是以昂山素季为主,而昂山素季的立场则在上台前后,根据社会的反应有过调整,以更符合缅甸的现实情况。2012年,“罗兴伽”问题爆发之初,昂山素季在泰国进行访问。她当时在泰国会见了穆斯林群体并发表了“作为多数人应该谦让少数人”的言论。这为她引来了自2010年底从软禁中获释以来首次来自社会的批评。此后,直到2016年上台前,她对“罗兴伽”问题都不再发表意见。
民盟执政初期,昂山素季邀请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成立了若开邦事务调查委员会,并对该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表示全部接受。但就在委员会提交最终报告后,若开邦就因受到“若开罗兴伽拯救军”的袭击,缅甸军方也采取了严厉的反制行动。民盟政府和军方宣布“若开罗兴伽拯救军”为“恐怖组织”。昂山素季取消了赴联合国大会演讲的行程,在缅甸进行了一场英语的演讲,向西方国家解释若开邦的实际情况。她在演讲中承认,冲突各方之间有着“仇恨”和“恐惧”,“只有消除仇恨和恐惧的根源,我们才能从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中消除冲突。”但同时也辩解军方并未对“罗兴伽”群体进行“种族清洗”,她说“不应该只关注那些逃离若开邦的人,还应该看留下的那些人,问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2017年年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缅甸时,指出“贫困是产生动荡和冲突的根源”,并建议“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实现稳定”。这或许为昂山素季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缅甸暂时摆脱本土民族主义和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对抗。随后昂山素季在接受国外媒体访问时多次表示,若开的问题不是民族和宗教问题,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罗兴伽”与缅甸的内政外交趋势
“罗兴伽”问题所带来的“危机”在缅甸已经形成团结整合的重要媒介。由于“外来民族”的“侵略”,原本有着不同立场和诉求的缅甸社会、政府和军方表现出团结的迹象。特别是,军方与民盟之间在政治上的分歧可能由于“罗兴伽”所形成的“意义”得以调和或搁置。但缅甸由于“罗兴伽”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分歧,缅甸的国际关系发展或将遇到一些阻碍。缅甸如希望融入国际社会必须在“文化”上进行调整才有可能。中方的“经济发展”观或许无法完全协助缅甸摆脱缅甸与西方的“文化”之争,但能产生中和缓解作用。因此,中缅经济合作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和外交意义。中缅关系有望获得良好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