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中缅泰三国的不对称邻里关系(作者:亨凯)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0-06-25 14:01:42 共1657人阅读
文章导读 书评| 中缅泰三国的不对称邻里关系(作者:亨凯)

作者:亨凯

不久前,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韩恩泽来缅进行田野调查时,向笔者赠送了其全新大作《不对称的邻居:中国与东南亚边界的国家建构》。这是一本从跨界民族理论与地缘政治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了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要素,对中国、泰国与缅甸三国边界地带的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进行考察的作品。

笔者与韩恩泽初识于2016年,当时尚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笔者有幸聆听到韩恩泽有关泰缅美三国关系的讲座。笔者在会上也就缅甸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发展向他请教。不过,讲座之后笔者与他就暂时失去了联系。直到2018年,韩恩泽计划来缅甸进行田野调查时,笔者才又与他再次重逢,并参与了他部分的田野调查工作。

韩恩泽是一名熟知中、英、泰、缅等语言和国情的国际关系专家。这使他的研究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特色。一般而言,在国别研究的领域中,大多数的学者只专注与某一国别如缅甸问题或一个特定的双边关系如中缅关系问题。鲜少如韩恩泽般同时熟悉中、泰、缅三国问题及三国之间的关系。从他的这本新作中,我们可发现,韩恩泽既不像一些社会学/人类学者般囿于一国一地一族的知识限制,也摆脱了一些国际关系专家只懂得对国际关系泛泛而谈却对具体国家的国情没有深入了解的弊病。

中泰缅的历史与民族差异性

这可以从他的著作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的广度和其论证材料的丰富来源得到印证。在这部新著中,韩恩泽的研究范围横跨了中国云南省、缅甸克钦邦与掸邦还有泰国的北部各府。即便普通人也大致能明白这三个国家以及特定的三国边界地区的历史与民族分布的差异性。而韩恩泽在书中就指出三国在“国家建构”问题上最主要的近代历史差异性,即缅甸是三国中唯一曾被殖民的国家;中国则是遭受了常年的国内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和国共内战;泰国则是曾给予欧洲人治外法权待遇而保住了主权的国家。不同的历史经验给中缅泰三国的“国家建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根据韩恩泽所言,三国在上述特定的边界地区,其民族分布既各具特色,又有融通的地方。如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4%;泰国并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根据泰国的政策所有生活在泰国的均为泰人,但现实上依然有一些生活在北部边界山区的不同“民族群体”。而缅甸,有135个民族,克钦邦与掸邦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民族差异,而缅族在全国人口中占68%。克钦族(景颇族)、掸族(傣族、泰人)等又均为跨界民族。

由于三国边界的民族与历史如此复杂,因此任何单方面的材料都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为此,韩恩泽在这本书中采用了美国、英国和缅甸的档案馆资料,以及中文、缅文、英文、泰文等各类文献资料,涵盖了自二战结束以来三国在国家与民族建构过程的历史材料。

国家与民族建构过程

与其他同类研究相比,韩恩泽新书有以下两个创新点。首先,他指出了一个国家的国家与民族建构并不是只存在于该国内的进程,相反这是一种超越了国界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家和民族建构过程,并非完全由该国独立推行,而是会受到周边邻国的影响。这些影响或者说互动既有可能是某民族不自觉的“文化倾向”,也有可能是邻国有意为之的影响。以缅甸为例,缅甸的国家与民族建构过程是在中国和泰国的影响下发展开来的。

其次,韩恩泽的研究把国家建构(State Building)和民族建构(Nation Building)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分别进行了讨论。自二战结束以来,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为世界国家的主要形态。也因此,当人们在讨论当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时,常常将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混为一谈。又或者只侧重于探讨单一的国家或民族建构的过程。因此,韩恩泽的研究推动了国家建构研究与民族建构研究的界定和范围的完善。

韩恩泽指出,国家和民族建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且同时发生。国家建构指的是国家机构在领土空间上的建立与嵌入,既包括中央政府对暴力机构的垄断,以及经济主权。而民族建构指的是通过个体间相互归属的理解将人群建构为一种共同体的过程,体现在共同的语言和民族意识。韩恩泽在这两个概念下提出了探讨边界地区国家与民族建构过程的理论框架“邻里效应”。

不对称关系下的邻里效应

所谓“邻里效应”即邻国之间不对称的力量及关系之下的影响。“邻里效应”既体现在国家建构过程,也影响着民族建构过程。在国家建构层面表现为4种可能。一,当一国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时且与邻国是敌对关系时,就有可能对邻国的国家建构过程产生碎片化的影响。二,当两国关系友好时,则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将会对邻国产生明显影响。三,当两国实力相当又关系紧张,则会在边境同时引起军事化竞争。四,而如果两国关系实力相当又关系友好,那么则不会出现“邻里效应”。

而在民族建构层面,主要表现为两种效应。一,一个国家的跨境少数民族,如果其邻国是其强大的“祖籍国”,那么这个跨境民族在面对自己居住国的民族建构过程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抗拒资本。二,如果一个跨境民族在跨境的两国中均属于少数民族,那么该民族的民族建构过程就取决于这个民族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感受。如果觉得邻国的条件比自己生活环境的优越,那么就会对自己所在国的民族建构过程产生抗拒。

笔者无意将韩恩泽对三国边界居民的具体论述在此重复。但,当我们将缅甸正面临着的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问题放在这个框架下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就会自然浮现。如,为何缅甸社会上一直有中国企图干涉缅甸内政的担忧?为何缅甸对中国参与协助其民族和解工作上抱着复杂的感情?为何佤、克钦、果敢、德昂等民族武装与中央政府的和解问题如此困难?为何缅甸对这四个民族之于中国和掸族和克伦族之于泰国的关注是不同的?为何华人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与互信如此困难?

读懂缅甸问题

韩恩泽著作对现实的贡献在于将一些当事国难以理解或不愿去直视面对的影响国家和民族建构过程的背后原因完整地揭示出来。即在不对称的关系下,邻里效应是如何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民族文化影响到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过程。

韩恩泽的“邻里效应”实际上并不算是“全新”的学术概念。事实上,在许多研究跨境民族的研究中,都有许多类似的讨论。包括笔者的拙作《空间属性与勐稳人的身份认同建构》中,也讨论了勐稳人生活的地理空间属性是如何影响到勐稳人和缅甸主流社会之间互相的身份认同问题。其中也涉及到邻国的不对称关系的影响。但包括笔者在内,多数跨界民族问题的学者的研究都专注于某个特定民族或者对双边关系的讨论,而韩恩泽的讨论超越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将问题放在更广阔的多国多民族的互动视角下进行讨论。

如果非要对这本著作提出批评意见,那么只能说,囿于学术领域的不同,韩恩泽的讨论更多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对中缅泰三国的历史、结构、制度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但缺少了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所强调的对“意义”的“深描”,而这正是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在这类问题上的优势所在。

最后,虽然这是一本描述中缅泰三国的国家与民族建构的学术专著,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篇幅的安排察觉到作者对缅甸部分的“偏爱”。因此,这本著作可说是读懂缅甸复杂的国家和民族建构问题的一个推荐选项。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