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主要行为体战略倾向——中国
李楠
《新形势下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对策建议》分析了印太地区主要行为体的战略倾向。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朝鲜、台湾六个印太的国家和地区是影响印太地区战略平衡的关键因素,它们采取的战略将会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作者对上述国家和地区未来的战略倾向进行了研判,以期让华盛顿当局在制定政策时做到“知己知彼”。作者在报告中认为,以上六个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战略选择将会对美国的地区利益产生深远影响,而其中中国印度的战略选择又至关重要,未来十年,中国和印度将是印太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其人口、经济、军力、军费都将在印太地区领先于其它国家。
中国是该报告的重点关注对象,报告认为中国将在未来成长为印太地区内的超级大国,且其利益与美国基本不兼容,所以中国的战略倾向对美国的地区利益会造成极大影响。中国领导层的目标在过去四十年来没有较大变化,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共领导层的基石性目标。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持自身的领导地位。近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证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第二个来源,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中国的精英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富足强大的国家。要巩固精英阶层的这一认识,除了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也要相应的提高。而在强大的财力支撑下,过去十年中国成为了军力和科技实力进步最显著的国家。
第三,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主权完整是一现代化强国不能缺乏的要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造成了台湾、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分离,所以如今的中国将上述地区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
上述目标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实现的具体方式方法由于领导层人事变动,外部环境变化,国家能力提升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学界普遍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有显著变化。2018年修宪后,外界预测总过的国家战略将在下一个十年保持现有风格。
基于2012年后中国的对外政策特点,现行的国家战略将包含以下要素: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顶尖技术强国,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完成军事现代化改革,适时解决领土问题,维持朝鲜半岛稳定,对其它国家的政策施加影响,试图改变现有的国际体系和机制。
(一)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扩大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尽管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有所提升,但是部分领域对外资仍然限制严格,国企依旧把持着许多行业的垄断地位。未能实现完全的经济开放因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比如电信行业禁止外来资本进入);第二,培育中国本土的核心技术;第三,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在政府指导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政府控制大部分金融和商业机构的必然结果。
(二)打造顶尖技术强国
中国的领导层认为,中国只有成为顶尖的技术强国才能实现未来的繁荣与安全。中国的领导人认为中国只有在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另外,由于近年来美国的技术制裁,中国领导人愈发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根据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中国计划在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2050年发展成为成为科技创新强国。
《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中国打造顶尖技术强国的关键一步,这一计划经李克强总理批准,由中国国务院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性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使中国达到十个制造业领域的行业顶尖水平,实现多类高新技术产品的自给自足。
(三)推进“一带一路”(BRI)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最早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是中国为加强同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而提出的重大战略。该战略聚焦于沿线国家的交通、能源、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联通),同时还要加强同参与国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前全世界已有半数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控制下的银行承诺向带路项目贷款一万亿美元。
中国期望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许多战略目标。其一,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国家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发展。
其二,“一带一路”可以实现中国能源通道的多样化,进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过去,中国进口油气的主要通道是马六甲海峡,中国领导人认为高度依赖一条能源通道会受制于人。而“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极大增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联通,使中国能够从陆路进口油气。同理,与缅甸和巴基斯坦的走廊建设也将使中国直接从波斯湾得到能源供给,而不必经由马六甲海峡。
其三,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过去四十年间,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政府开始采取措施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同时,中国高层还将经济发展视为缓解民族矛盾的重要措施。“一带一路”建设可以通过提升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基建水平,并帮助贫困地区打通外部市场,丰富获取资源的渠道,进而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其四,“一带一路”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外交、政治影响力。对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大规模投资让中国获得了影响这些国家内部事务的筹码,中国将更加具备按照自己意愿影响其它国家政策的能力,这些政策既可能是关于贸易投资的,也可能是关于其它事务的(比如在中国对待其国内穆斯林少数民族的方式这一问题上,左右其它国家的立场)
(四)实现军事现代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启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中国领导层高度重视军力建设,给军方倾斜了大量资源。国防开支在1996年至2009年间增长了约400%,年均增速约13%。2009年后,尽管军费增长一定程度上放缓,但也保持了年均5%的增速,目前中国的年军费开支已经远超除美国外的其它国家。军费开支的增长,使得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度也做到了与时俱进。目前看来,中国军力快速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变的趋势。2017年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在2035年要要完成的目标,其中就包括国防武装力量基本完成现代化,到了本世纪中叶,要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一支“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
(五)恢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许多中国领土的沦丧,有的至今未被收回。而恢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中国真正恢复在世界上应有地位的象征。台湾坐拥2400万人口,位处战略要地,是目前中国领土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北京一直以来未曾停止促进两岸统一的努力。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大陆主要通过外交、政治和经济手段,辅以武力威慑。2016年台湾大选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北京也提升了对台攻势。首先,通过外交手段使得台湾的22个“邦交国”中7个与台湾断绝关系,阻碍台湾获取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国身份(如世卫组织),提高军事演习的规模和绕岛巡航频率,限制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切断与台湾当局的官方联系。2020年,尽管蔡英文和民进党再次在选举中获胜意味着上述施压并为奏效,但是北京宣称其对台政策不会改变。
在东海和南海,中国也试图在不过度使用武力的情况下维护领土主权。在南海,中国在实际控制的岛礁上大规模填海造岛,扩建军事设施。同时中国还增加了对争议海域的巡航次数,并在这些海域捕鱼和开采油气。这些举措的目的是要使中国形成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如果成功,意味着中国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就恢复了上述争议领土。
东海的主要矛盾就是钓鱼岛问题。1895年甲午战争后,钓鱼岛被日本占领,二战后则由美国实际控制,但1972年实际控制权又交给了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北京一直坚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2012年,“购岛”事件发生后,钓鱼岛问题被引爆,引发了中日船只海上对峙和两国民族情绪对立。目前中国政府在该问题上所采取的策略是“以拖待变”。因为时间站在中国一边,大趋势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军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前钓鱼岛的实际控制者究竟是谁已经很模糊(过去是日本),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最后中国也可能在钓鱼岛问题上复制南海问题的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无论是东海还是南海问题,中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实现战略意图,因为美国才是其中最大的变量。
(六)维持朝鲜半岛的稳定
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中国的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因而北京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半岛不生战、不生乱。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保障朝鲜政府的长期存续。若朝鲜政权垮台,则必然引起一系列危机,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可能涌过中朝边境。而中国领导人最担心的,是朝鲜被韩国和美国军队占领,这样朝鲜半岛将完全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中国要保持朝鲜半岛的稳定,一方面需要把住朝鲜的经济命脉,对朝鲜施压,迫使其放弃核武计划。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在关键时期展现应有态度,比如和美国一起对朝鲜施压。2018年,金正恩在与特朗普的峰会中,宣布暂停研发新型导弹和核试验,中国明显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未来的对朝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既要通过经济牌防止朝鲜在核武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要防止美国对朝鲜的军事打击,还要掌控好经济制裁的尺度,防止朝鲜政权因此垮台。同时,北京认为经济发展能够延续朝鲜政权的寿命,因此还会持续对金正恩施压,让其采取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道路。
(七)提升对他国政策的影响力
中国领导层人认为,中国周围环伺着诸多潜在的敌人和竞争者,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同时周边国家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因而,北京在近年来多管齐下,试图通过各类手段提高对周边国家和部分关键国家的影响力。
第一,中国大规模开展公共外交,试图塑造外国领导人和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观感。第二,中国政府充分使用经济手段向各国的施加影响力。批评中国的国家和组织会受到经济制裁,不准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加深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纽带。第三,中国积极推动文化输出。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育就是其中代表。第四,中国政府还通过资助留学生、交流学者,使他们成为中国政策在海外的传声筒。第五,海外华人群体受到民族情感的感召,在许多问题上支持中国政府,在当地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第六,中国还在海外培植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这些人一般是公众人物、学者、记者或者官员中的亲华派。中国向这些人提供与中国官员的接触机会,或是邀请他们赴华旅行或参会,并且相关费用由中方包办。2017年,一位澳大利亚参议员收受中方贿赂,并南海问题上为中国发声,事情败露后被迫辞职。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类似案例。
(八)重塑现有国际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中国逐渐接受了国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并且成为了国际体系积极的参与者。但是,随着中国的国立增长,北京正试图在部分领域重塑既有的国际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利益。重塑国际体制机制的方法上主要有三。第一,中国派出大量人员,占据国际组织中的核心岗位。虽然这些来自中国的国际公务员首先要明确自己国际公民的身份,竭力服务于所在国际组织而非母国,但是北京方面对这些人的影响力始终存在。第二,北京正努力改变并重新制定部分国际规则。第三,中国创建了许多新兴的国际组织。比如上合组织、亚投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