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

编辑:补壹刀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22-04-01 12:52:03 共3318人阅读
文章导读 “我不是北京的耳语者。”正在美国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面对记者“质疑”时做出这样的澄清。这个“北京的耳语者”,显然是指帮着北京“传话”的人,跟北京关系亲近。……

来源:补壹刀

执笔/刀剑笑&叨叨姐

“我不是北京的耳语者。”

正在美国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面对记者“质疑”时做出这样的澄清。

这个“北京的耳语者”,显然是指帮着北京“传话”的人,跟北京关系亲近。

为什么美国舆论会有李显龙和新加坡是“北京的耳语者”这样的声音呢?

在这次访美过程中,这位新加坡总理多次使用“亚太”而非美国话语体系中的“印太”,强调新加坡不会与中国隔绝,而且明确反对将中国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

这些表态,竟然出自美国在东南亚最亲密伙伴之一的新加坡,而且还被普遍认为代表东盟的主流看法。难怪一些美国政客和反华舆论会觉得“刺耳”。

新加坡在对华政策上有其复杂和微妙的地方。但不得不说,李显龙这次访美期间在涉华问题上的发言,甚至在中美博弈骤然加剧这几年的一系列表态,表现出了客观和理性。

华盛顿最好别全当成耳旁风。

1

李显龙这次访美长达8天。迄今最受关注的除了他与拜登会谈后达成的联合声明之外,就是3月30日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近1个小时的对话。

李显龙当时的发言被不少美国舆论解读为对中国颇为友好。

比如,媒体普遍关注到的,李显龙多次使用“亚太”,而非“印太”。

一字之差,含义却很是不同。美国所谓的“印太”一词含有反华意味,它的“印太战略”更被认为是印太版北约。

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哈斯的第一个问题即是,在您和拜登总统的联合声明中有一句话是“乌克兰战争对印太地区产生负面影响”,这指的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李显龙首先做出一个定性:“它在多个层面影响着亚太地区。”言外之意就是,对不起,是“亚太”,而非“印太”。

此后的论述中,李显龙反复提及的都是“亚太”,他的核心关注都是“亚太地区如何避免出现冲突”。他建议,中美高层保持接触,让“(中美关系)不要变得比现在更糟”。

李显龙也3次提到“印太”,不过都是在讨论“印太经济框架”时,而且分别同时提及了两个词:“共赢”和“包容”。

他说得很直白:“美国用印太经济框架作为该地区的接触手段,立足于共赢,而不仅仅是建立在战略、安全和潜在敌意的基础之上。”这明显是在敲打华盛顿,就经济说经济不香吗,扯什么“战略”和“安全”。

生怕说得还不够清楚,李显龙进一步明确,美国应该“考虑引导方向,防止擦枪走火”。

李显龙还用“三个一”描述他眼中印太经济框架应该具有的积极性: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议程,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议程,一个对各方都有好处的议程。

听到他的这番话,台下的美国前贸易代表希尔斯直摇头,显然,不少美国人并不认同李显龙对印太经济框架的理解。

估计,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李显龙和一些美国人也存在分歧。

李显龙试图说服美国人,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大且不可阻挡”,所以不要“把中国完全切割出去”,而是“可以尝试和它合作,让它融入国际体系,你和它都将从中获益”。他警告称,“一旦和中国脱钩,美国也会受到伤害。”

这样的苦口婆心,被轻飘飘一个“耳语者”给带过了。

2

李显龙是从3月26日开始访美的,这是东盟国家领导人在拜登上台后首次访问华盛顿。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外长蕾特诺、泰国副总理兼外长敦、菲律宾外长洛钦、缅甸外长温纳貌伦从今天开始分别对中国进行访问。

印尼外长蕾特诺曾公开表示,东盟成员国不希望在美中竞争中选边站队,美国需要为印太地区制定更强有力的经济议程,而不是只关注安全问题。这和李显龙的上述相关表述大体一致。

更微妙的是,李显龙访美的时间,覆盖了原定将在华盛顿举办“美国—东盟特别峰会”的时间——3月28日和3月29日。

一个月前的2月28日,白宫单方面宣布拜登政府将在3月28日到29日举办“美国—东盟特别峰会”。

这让东盟方面感到恼火。

因为东盟国家领导人提出过好几个日期给拜登政府,但美方一直在改变时间表。“如果华盛顿拒绝接受新提议的3月26日至27日,一些东盟国家领导人将缺席华盛顿峰会。”

果不其然,就在会议召开前3天,有消息透露,白宫已无限期推迟此次与东盟国家的特别峰会。

事实上,自上台以来,拜登政府曾一再表达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视,并在团队中新设“亚洲事务主管”这一职位。东南亚俨然成为拜登政府执行地区战略所要争夺的“高地”。

然而,美国的“重视”显得那么漫不经心。

举个例子。去年5月25日原定举行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外长视频会议,布林肯却在5月24日飞往中东地区进行穿梭访问。会议当天,专机上的布林肯让东盟10国外长在屏幕前足足等了近60分钟,视频会议最后却以“通信联络技术问题”为由取消。

如此的慢待,让东盟国家心里不是滋味。

之后,美副国务卿谢尔曼、国防部长奥斯汀、副总统哈里斯、国务卿布林肯等排队“打卡”东南亚,希望“加深美国与盟友伙伴的关系”,但东南亚方面并不买账。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告诉补壹刀,积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没有一个是东盟国家。包括此前的“亚太再平衡”,也没有哪个东盟国家百分百地倒向美国。即便是像菲律宾、越南这种和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也表现得比较谨慎、克制。

李显龙这次就中美关系的态度,代表了东盟绝大多数国家的态度,他之前也多次提到过。

去年5月,他在一场论坛上表示,即使中美之间没有完全的信任,也必须找到合作的方式。6个月后,他再次表示,“ 你们(中美)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可能说‘我建立我的体系,你建立你的体系’。”

但由此就将新加坡理解为“亲华”的国家,是有失偏颇的。

3

有美媒说,新加坡对中国的官方口径虽然友好,但近年来其防御措施并没松懈。

这固然有美国舆论故意“冲淡”李显龙涉华积极表态的成分,但也确实让人想起过去几年新加坡在个别涉华议题上附和华盛顿,甚至“硬管闲事”帮着搞对抗的一面。

比如2020年4月,新加坡和美国两国海军签署一项协议,为美国海军甚至航母战斗群进驻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提供了基础。

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早在樟宜基地建设之初,新加坡就提出让美国军舰使用。2001年至2003年,该基地还专门改造扩建了深水航母码头。但众所周知,新加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除了为美军更多介入亚太提供“桥头堡”,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还有不少记录。

2016年4月,中国和老挝、柬埔寨、文莱等三国就南海问题达成四点共识。但新加坡外交官故意曲解中方的意图,批评中国这样做是在“分化东盟”。

对于当年7月的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李显龙也曾明确表示“接受仲裁结果”。

对于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这些言行,我外交部当时就曾严正回应,希望新加坡切实尊重中方立场和与东盟方面达成的有关共识。

新加坡也并不是南海领土争端的声索国,更不应该以这种对抗性的方式插手南海问题。

还有涉台问题。不少人都还记得新加坡从台湾往回运“军火”,结果在香港被扣的事情。

网友说的“军火”,实际是9辆新加坡的陆军装甲车。2016年11月23日,这些在台湾参加完军事训练的军车,从高雄被运回新加坡,途径香港时被香港海关扣留。

这引发了当时中新之间一场不小的外交风波。

当时不少分析认为,这一事件可以理解为中方对新加坡与台湾之间维持军事联系的警告。中方强调,希望新加坡“接受教训”,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回顾这些并不算遥远的事件,能够看出新加坡对华政策的微妙。

一位东南亚问题学者对补壹刀说,新加坡这样的表现并不难理解。

它的言行大概出于两个逻辑:

一是作为小国如何保障自身利益的考量。

这是新加坡处理与中国美国关系的根本依据。从最近几年看,李显龙政府一方面强调对新加坡自身韧性的要求,即根据地区复杂形势加强国防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坚持国际法宗旨和原则,认为那样才能确保它作为小国的利益或安全。

这也是它当前跟着美国谴责和制裁俄罗斯的理由,也是之前公然干涉所谓“南海仲裁”的借口。

二是地区局势不能走向“失衡”的清醒。

新加坡之前的战略思维非常清楚,就是要把美国拖在东南亚,借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这可以解释它一系列加强对美联系的言行,包括在某些涉华议题上帮腔美国。

但随着中美紧张形势加剧,包括在南海等问题上爆发冲突的风险陡增,新加坡就转而极力呼吁中美维持稳定。它很清楚,一旦中美在亚太的紧张走向不可调和,新加坡作为小国,将很难自处。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新加坡在对华方向上才表现得如此复杂和微妙。

不过,在美国继续加大遏制中国和推动“印太战略”的情况下,李显龙这些表态体现出了客观理性,华盛顿最好别全当成耳旁风。

图片来自网络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